高二物理教案优秀9篇

本文题目: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二、预习内容

(一)自感现象

1、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导体中,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增大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电流方向。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还是在变化的。

2、线圈的自感系数与线圈的、、等因素有关。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就越。除此之外,线圈加入铁芯后,其自感系数就会。

3、自感系数的单位:,有1mH=H,1H=H。

4、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的电流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二)自感现象的应用

1、有利应用:a、日光灯的镇流器;b、电磁波的发射。

2、有害避免:a、拉闸产生的电弧;b、双线绕法制造精密电阻。

3、日光灯原理(学生阅读课本)

(1)日光灯构造:

(三)互感现象、互感器

1、互感现象现象应用了原理。

2、互感器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互感现象

问题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自感现象

问题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现象:

问题3: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明。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4: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3.自感系数

问题5: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6: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

4.磁场的能量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三)实例探究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电路甲、乙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D发光。则()

A.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例2】如图所示,自感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电阻为零。电键K原来是合上的,在K断开后,分析:

(1)若R1R2,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

(2)若R1

(四)反思总结:

(五)当堂检测

1、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无线电技术中常有这样的要求: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时对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影响最小,如图所示,两个线圈安装位置最符合该要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如图所示电路,线圈L电阻不计,则()

A、S闭合瞬间,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B、S保持闭合,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C、S断开瞬间,B板带正电,A板带负电

D、由于线圈电阻不计,电容被短路,上述三种情况电容器两板都不带电

3、在下图电压互感器的接线图中,接线正确的是()

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答案:1.D2.D3.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B.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与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C.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

D.加铁芯后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要大

2.关于线圈的自感系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电动势一定越大

B.线圈中电流等于零时,自感系数也等于零

C.线圈中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系数越大

D.线圈的自感系数由线圈本身的因素及有无铁芯决定

3.如图所示,L为一个自感系数大的自感线圈,开关闭合后,小灯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瞬间,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A.小灯逐渐变亮,小灯立即熄灭

B.小灯立即亮,小灯立即熄灭

C.小灯逐渐变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D.小灯立即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4.如图所示是一演示实验的电路图。图中L是一带铁芯的线圈,A是一灯泡。起初,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电路是接通的。现将开关断开,则在开关断开的瞬间,通过灯泡A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端经灯泡到_____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_____现象的。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A1、A2的规格完全相同,自感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接通电路时,A2先亮,A1后亮,最后A2比A1亮

B.当接通电路时,A1和A2始终一样亮

C.当断开电路时,A1和A2都过一会儿熄灭

D.当断开电路时,A2立即熄灭,A1过一会儿熄灭

6.如图所示电路中,A1、A2是两只相同的电流表,电感线

圈L的直流电阻与电阻R阻值相等。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大于A2的读数

B.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小于A2的读数

C.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大于A2的读数

D.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数等于A2的读数

7.如图所示,L是电感足够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可忽略不计,D1和D2是两个相同的灯泡,若将电键S闭合,等灯泡亮度稳定后,再断开电键S,则()

A.电键S闭合时,灯泡D1、D2同时亮,然后D1会变暗直到不亮,D2更亮

B.电键S闭合时,灯泡D1很亮,D2逐渐变亮,最后一样亮

C.电键S断开时,灯泡D2随之熄灭,而D1会亮一下后才熄灭

D.电键S断开时,灯泡D1随之熄灭,而D2会更亮后一下才熄灭

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答案:1.ACD2.D3.A4.ba5.C6.BD7.AC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

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定律的应用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已能解决感应电流的大小问题。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③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

①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说学法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课结合教法,学生可按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①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③反馈定位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

三、说过程

复习提问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列举能使右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如何判断其方向呢?

(学生集体回答引出实验)

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四种情况中:

①线圈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②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③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种情况中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总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本节教材分析: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图,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二)波的干涉

[实物投影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教师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遇,会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相互间隔的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在干涉现象中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由于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加强处总是加强,振动减弱处总是减弱,所以出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30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点:?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3。振动加强的条件: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加强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r=r2—r1=k(k=0,1,2,3)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b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b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3。振动减弱的条件: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减弱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r=r2—r1=(2k+1)/2(k=0,1,2,3)

[强化训练]

1。从一条弦线的两端,各发生一如图甲所示的横脉冲,它们均沿弦线传播,速度相等,传播方向相反,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脉冲波形是图乙中的(ABD)

2。如上图中s1和s2是两个相干波源,以s1和s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三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振动减弱的点是,再过周期,振动加强的点是,振动减弱的点是。

(三)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声波的干涉。

4。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应选B、D。

三、小结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2。什么是波的干涉?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1。课本P18?第3题?2。课本P18的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等势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等势面,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

2、知道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3、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等等.

情感目标

利用等势面图像的对称美,形态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让学生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这一特点.

对于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需要把握:

(1)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2)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通过这两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根据等势面的分布大致画出电场线的分布;或是由电场线分布画出等势面的分布,以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对于两个电势不同的等势面不能相交这一点,可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________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_______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________,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________,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_______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_______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_______的偏向角最小,________的偏向角最大,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________。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________,波长越短,波速越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就是光谱

5、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应用:

8、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光的颜色由____________决定。

2、一束日光穿过棱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出现由________到________连续排列的七色彩光带,称为__________。这是由于棱镜对各种色光的________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3、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则其频率____________,波长____________,传播速度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一束白光经过玻璃制成的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各种色光中,___________色光的偏折角最大,___________色光偏折角最小。这种现象说明玻璃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大,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小。

5、如图所示,红光和紫光分别从介质1和介质2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介质和真空的界面,发生折射时的折射角也相同。设介质1和介质2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则()

A.n1=n2B.n1n2

C.n1

1、一束红光和一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沿CO方向入射半圆形玻璃砖的下表面,之后沿OA,OB方向射出,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光的偏折最大,紫光的偏折最小B.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

C.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大D.玻璃中紫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大

3、如图所示,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平行入射到三棱镜上,经棱镜折射后,交会在屏上同一点,若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则有?()

A.n1

C.n1n2,a为红光,b为蓝光D.n1n2,a为蓝光,b为红光

4、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分别以相同入射角由空气射入水中,如图标出了这两种光的折射光线a和b,r1、r2分别表示a和b的折射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为红光折射光线,b为紫光折射光线

B.a为紫光折射光线,b为红光折射光线

C.水对紫光与红光的折射率n1与n2之比n1∶n2=sinr1∶sinr2

D.紫光与红光在水中波速v1与v2之比v1∶v2=sinr1∶sinr2

5、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可见光射到置于空气中的平板玻璃上,穿过玻璃后从下表面射出,变为a、b两束平行单色光,则()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B.a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较大

C.b光的频率较大D.b光的波长较长

6、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a和n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

A.nanbB.navbD.va

7、某同学为了研究光的色散,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墙角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其中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斜射向水面,经水折射向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经水面折射后照在墙上,该同学可在墙上看到()

A.上紫下红的彩色光带B.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

C.外红内紫的环状光带D.一片白光

8、如图所示,横截面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一束很细的白光由棱镜的一个侧面AB垂直射入,从另一个侧面AC折射出来。已知棱镜的顶角A=30,AC边平行于光屏MN,且与光屏的距离为L,求在光屏上得到的可见光谱的宽度。

预习内容答案:x=(L/d)波长频率单色光波长反射光

亮条纹两次_下方红色光紫色光小不同小

高二物理教案:光的颜色当堂检测答案:

1、频率2、红,紫,光的色散,折射3、不变,变小,变小4、紫,红,紫,红5、B

1、A2、B3、B4、BD5、AD6、AD7、B8、-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重点难点: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过程:

【导读与导思】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③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7、温度计与温标:用来测温的仪器,第一个制造了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符号是。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典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

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

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

【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

【典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0C=240.15K.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

6、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授课形式:讲授

课时:2

课题:认识磁场

1、了解电流的磁场,理解磁感应强度、磁力线、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磁导率等概念。

2、理解磁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

1、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电流的磁效应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利用课堂实验对磁体的磁场、通电导体的磁场进行演示、讲解。

学时安排

1、导入和实验演示20分钟。

2、奥斯特的故事引出电流的磁效应20分钟。

3、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

4、总结和习题练习10分钟。

课外作业

任务引入:

1、初中咱们学过磁,大家回忆一下,磁体分几个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样的?

2、磁极之间不接触而会有作用力,他们之间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疑惑。

实验演示:

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分析:

在磁体或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使得磁极间没有接触却有相互作用力。试验中,小磁针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说明不同的位置磁场的强弱不同。

基本概念:

1、磁体与磁极

某些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

2、磁场与磁力线

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

磁力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磁力线是互不交叉的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级,在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磁力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磁力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力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磁力线越稀疏,表示该处磁场越弱。

3、电流产生的磁场(由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引入)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导体,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其余四指所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力线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1、磁通

通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积上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通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用字母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3、磁导率

磁导率是表示介质对磁场影响程度的一个物理量,=4πx10-7H/m。

把任一物质的磁导率的比值称为相对磁导率,用表示,单位为安每米(A/m)。

磁场强度只与线圈中的电流及线圈的几何尺寸有关,而与媒介质的磁导率无关。

任务小结

1、回顾本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2、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课后作业

1、“磁力线始于N极,终于S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磁通”与“磁感应强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3、磁力线的特点有哪些?

教学后记:

本节课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识点讲解外,引入奥斯特的生平故事,重点的强调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做有心人,在细微中发现大奥妙,解决大问题。奥斯特的发现将电和磁联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东西。

THE END
1.《电和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重点:磁体的性质,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电磁铁及其应用等。 难点:电流的磁场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如:电磁继电器电路的设计、扬声器的工作原理的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认识。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于重点,可通过专题的高密度强化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相关重点的解题方法,效果较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https://www.cnfla.com/jiaoxuesheji/1002555.html
2.《磁极的相互作用》优秀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磁极的相互作用》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磁极的相互作用》优秀说课稿1 学习目标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https://www.fwsir.com/ziliao/html/ziliao_20210701101901_1170489.html
3.磁现象与磁场说课稿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磁体的各个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3、磁极:磁体磁性最强的区域】 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板书 两个磁极 S极、N极】 自然界中的磁体总存在着两个磁极,而且磁极之间的作用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对于这个性质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c1tzrop.html
4.《磁极的相互作用》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磁极的相互作用》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2.《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精选3篇) 3.《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 4.《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 5.《磁极的相互作用》教案 6.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 https://m.ruiwen.com/jiaoxuefansi/3725833.html
5.高一物理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说课稿教学设计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物理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说课稿教学设计》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https://m.51test.net/show/3421591/
6.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共11篇)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篇2:《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https://www.hrrsj.com/jiaoxuesheji/shuokegao/744670.html
7.化学教案与说课稿5篇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与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案与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4903.html
8.选修(3必定只有N极和S极两个磁极.一块磁铁被摔成两半后,变成两块新磁铁,每块各有一个N极和S极.第二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最简单、最特殊的磁场:一、 匀强磁场:1、 定义:磁场的强弱和方向都相同的磁场2、 特点:磁感线平行且间距相等;3、 生活中可以近似看着匀强磁场的磁场:条形磁铁的相互靠近的N极和Shttp://wl.ychedu.com/WLJA/GEJA/567767.html
9.动量守恒定律说课8篇(全文)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6r8eih0.html
10.教科版《1.3磁铁的两极》说课稿教学设计与教案.docx教科版《1.3磁铁的两极》说课稿、教学设计与教案.docx 18页内容提供方:创新就是动力 大小:117.44 KB 字数:约1.13万字 发布时间:2022-05-17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4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17/8060057132004101.shtm
11.小学科学磁铁说课稿小学科学磁铁说课稿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https://www.yjbys.com/shuokegao/xiaoxue/3356530.html
12.师说说课稿(集合15篇)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https://www.qunzou.com/jiaoxue/shuokegao/225290.html
13.高一化学说课稿高一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shuokegao/89986.html
14.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二、说教法知识与技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54511180.html
15.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楞次定律》说课稿 《楞次定律》说课稿 鄠邑区第一中学 张园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楞次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3节。 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重要方面,推动了电磁学理论的发展,对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http://xaeduyun.cn/s2e33/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825e2b190182b0dc52e44c95
16.《磁极的相互作用》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四课《磁极的相互作用》的内容: 一、 说教材 《磁极的相互作用》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极相互作用可以呈现两种情况:吸引或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jiaoxuefansi/20170602000000_136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