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1.11.21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004年秋季,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我区全面展开.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创建适合学生认知的平台,以此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兴趣,体验和感悟数学发现的快乐,提高数学能力,促进有效学习.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学习素材(如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的重要资源.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学学习素材的遴选.长期以来,学生的练习习惯于规定为统一的内容,这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一是统一的练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样的练习量对程度相当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对一些程度稍差的学生可能就比较困难,而有的学生可能觉的不值一做.二是统一的练习缺乏针对性.学生在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千差万别,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需要巩固记忆,或需要进一步理解,或需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而统一的练习则缺乏针对性,达不到拾遗补缺的目的.其三,统一的练习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合理设计针对不同需求的练习套餐,让不同胃口的学生或吃饱或吃好,就成为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的目标
2、研究的任务
以集体备课为课题研修的基本形式,探讨形成适合新课程理念和基本学情的,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普适性教学设计).为学生打造能够进行数学实验的实习作用平台<<随堂导练>>,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3、课题研究流程图
为了保证实验对象的全面性,我们选择了银川一中07届、08届、09届高中全体学生,以及固原一中、中卫一中、银川六中、平罗中学09届全体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5、研究的方法
通过网络查阅、了解广东,山东,海南课改实验区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掌握课改实验区最新教学研究动态.并从中筛选出切合我区实际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使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组织课题组教师:(1)集体备课.分析本教学模块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划分课时,以课时为单位,集体讨论、交流形成普适性课时教学设计框架结构决议:①教学任务分析,要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②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要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③教学基本流程分析;④教学方法建议;⑤注意事项:本课时中知识要掌握哪些,能力要培养到什么程度.
(4)编写<<随堂导练>>,周测评试卷,讨论确定.
(5)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反馈矫正.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编写普适性课时教学设计
普适性课时教学设计的编写是集体备课的结果.每个模块的教学设计都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教师在接到授课任务后,首先要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意图,把握教学思路,对三维目标要心中有数.第一次集体备课,通过交流讨论,形成怎样用教材教,怎样对教材再加工的共识.合理划分教学课时,制定每个课时所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重点解决的问题,突破难点的方法,所学知识点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能力要求到什么程度,形成各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课题组教师分工编写课时教学设计.同时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分解出来,并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内容由课题组具有特长的教师,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第二次集体备课,讨论修改各教师完成的课时教学设计草案和课件,形成课时教学设计决议稿,指导今后教学实践.同时根据课时教学设计,讨论形成课时指导课时作业<<随堂导练>>的编写框架结构,教师<,/SPAN>分工负责编写<<随堂导练>>和周测评试卷.第三次集体备课,讨论形成<<随堂导练>>决议稿.第四次集体备课,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矫正教学设计和<<随堂导练>>,在下轮教学实践中修正完善.2、编写课时指导训练作业本《随堂导练》
3.编写周测评试卷
4、课堂教学实验和反馈矫正
根据课时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完成课时<<随堂导练>>,组织周测评.教师通过对学生每天<<随堂导练>>的批改和周测评的批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采取集体矫正、个别矫正、评价矫正相结合的矫正原则,既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矫正,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矫正,即对每个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矫正.通过集体讨论,矫正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5、总结提高阶段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交流研究经验,推广应用.课题组在银川一中07、08届学生中实验的基础上,将取得的成果<<随堂导练>>,经过认真的研究修改,并在09届银川一中、银川六中、平罗中学、中卫一中和固原一中学生中进行实验.课题组适时召集这些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教师交流讨论,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学校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使课题研究成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成果及自我评价
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验,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是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题研究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程标准对传统内容的编排和要求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在遴选数学素材时,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交流讨论、撰写论文等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能力.在教学和编写<<随堂导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将<<随堂导练>>设计成必做和选做的不同栏目,使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学数学、做数学,都能得到具体的指导,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克服他们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学习方式得到明显改善.推动了数学教与学相辅相长,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是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课时设计,将必修部分的教学课时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发表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编写完成高中新课程课时指导作业<<随堂导练>>,并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广受欢迎并再版.形成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周测评试卷.分别编写了《成功之路》--2008、2009、2010年宁夏高考考前模拟试卷,由吉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区内外就新课程新高考研究做专题交流.课题组获2008年度银川市优秀教研组.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1.4
[2]刘次律: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数学通报.2003.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章建跃: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数学通报.2008.12.
附件一:实验方案:
倡导理性思维,提高数学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银川一中数学组
一、课题研究论证
1.问题的提出
(2)立足基础,突出能力是数学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不同习题解题的思维方式,合理协调和匹配不同思维方式的习题,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
(3)长期以来,学生的练习习惯于规定为统一的内容,这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一是统一的练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样的练习量对程度相当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对一些程度稍差的学生可能就比较困难,而有的学生可能觉的不值一做。二是统一的练习缺乏针对性。学生在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千差万别,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需要巩固记忆,或需要进一步理解,或需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而统一的练习则缺乏针对性,达不到拾遗补缺的目的。其三,统一的练习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合理设计针对不同需求的练习套餐,让不同胃口的学生或吃饱或吃好,就成为一个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重要课题。
2.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有效的练习设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区内外许多重点中学都在积极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区外的许多重点中学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我区这项研究刚刚开始,课题的研究成功与否对开展我区数学新课程实验研究,对如何巩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4.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研究编制课时练习的基本原则。
②在难易程度上,相同或相近问题的分层设计的方法。
③练习梯度与学生层次的对应关系。
④在内容方面,如何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⑤研究反馈矫正的方法。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做中学,也就所谓的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有意义学习的理论.
6.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①课题是在校领导直接领导,教导处、教科研室协调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参加研究的行动课题.
②我校数学组现有自治区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高级教师12人.近年来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承担完成了银川市科研课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获银川市首届中小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科研论文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第十届中国数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全国三等奖,宁夏首届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骨干教师课题运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课题研究,获宁夏第八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整合的实验研究被列为2003年宁夏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课题'MM教育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列为2003年宁夏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宁夏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编排方案指导意见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1.课题的界定:
③反馈矫正是指教师通过每天课时练习和每周一次的集体练习的批改,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调整练习设计,采取集体矫正、个别矫正、评价矫正相结合的矫正原则,既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矫正,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矫正,即对每个学生按练习的选取量、正确量、认真程度或进步程度进行评价矫正。
2.课题的理论假设及研究目标
(1)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编制同步课时练习,课时测试并组织实施。
②突出能力立意,倡导理性思维,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课题研究的变量控制
(1)课题研究中的自变量: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设计、编制同步练习过程中的途径与方法,不同思维方式习题的协调和匹配及不同层次水平的兼顾。
(2)课题研究中的因变量: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3)无关变量控制:本课题以我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为实验对象,无关变量控制主要是影响客观效度的各因素,为此课题组采取如下措施:①以年级备课组为一个实际单位开展研究活动,统一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尽可能缩小因教师教育能力、教学内容理解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差异。②实验过程中采取学校教导处统一组织评价测试,用以客观验证课题假设,真实反映被测试对象的变化。③根据实验要求,实验中不搞班级之间竞争与评比,采用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测试方法,使实验评价趋于公平与合理。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①2004年3月----2004年9月,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状况,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思想基础。②审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9年7月,设计编制同步课时练习并应用,组织课时测试,及时反馈矫正.
(3)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9--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组织课题结题验收;汇编银川一中高一、二数学课时同步练习册,并推广应用.
6.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个案调查与综合测试相结合.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7.课题预期成果
①课题研究报告;②课题研究论文;③汇编银川一中高一、二数学课时同步练习册;④附件材料。
8.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1)学校教科研室大力支持,将本项实验列入正常教学活动中.
(2)教科研室提供人力保障和经费支持.
[1]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1.4.
[2]刘次律: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数学通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