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喜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各行各业吹响了创新发展的强劲号角。福田教育勇立潮头,继“聚焦核心素养、回归学科本质、深刻课堂改革”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后,又掀起一股以教研建设、科组评比浪潮。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凭借“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之东风,我校语文组夯实基础修炼内功,反躬自省查漏补缺。现报告如下:
一、科组概况
(一)理念规划凝心力
春华秋实,三十寒暑,南华小学是福田区传统品牌学校。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健康发展”,育人目标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健康人”。“健康发展创造美,美在健康发展中”,健康发展不仅体魄健康,更蕴含心灵健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是健康心灵的外在特征。著名学者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是师生共进,不仅要从学生和课堂入手,更要从教师抓起,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走下讲坛,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实现健康课堂。基于这种改革理念,本科组采用的“师生共读写,促健康成长”这一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共同在时代的生命里阅读、写作、成长,把丰富多彩的师生读写活动落实到常规教学工作中,成为本科组学科建设的一大特色。
(二)好学乐教共成长
语文组在区教育局、教科院和学校领导的引领、支持下,秉承“诚信、扎实、创新”的南华精神,着眼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博外精内,求真务实,好学乐教,走科研之路,打造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科组,铸就一支凝聚力强的教师团队。在大语文阅读观引导,我们制定了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常态,让阅读伴随工作的全过程。读案头书,我们在书香的浸染中升华;读教研成果,我们在教研的引领中升格;读名著,我们找寻着最适合学生的读物。长期以来,我们的以身践读取得了累累硕果,打造“语文科组与语文教师”“教师与学生”、“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三位一体的“成长共同体”!
(三)团队建设聚智慧
1.群策群力素质高
南华小学语文教研组是一支好学乐教、团结精进的教师队伍,充满着积极上进和人文关怀。语文教研组共有成员45名,专业教师百分比100%,其中研究生4人,占百分比8.88%,本科学历41人,占百分比91.11%;已获得中学高级职称3人,小学高级职称的23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研组。组内教师人人爱岗敬业,个个勤奋好学,朝气蓬勃,多年来形成了“好学乐教、团结精进”的工作作风。
2.先进典型树标杆
语文教研组团队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的发展中积极奉献力量。科组成员在学校各部门担任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夏建辉、林国坚两位老师分别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和人事科主任。语文老师全员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德育工作,关方老师荣获“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福田区最美教师”“福田区优秀党员”“星级教师”等殊荣,余东玲老师曾获多位老师荣获校、区、市的“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最美教师”“教坛新秀”。在各级各类社团中,我教研组语文老师担任要职,积极参与学校新闻信息小组,撰写活动报道;四点半课堂之文学社团、朗诵课堂、手语表演、手工制作等,屡创佳绩。语文教研组团队的高素质保证了我校的教学教研质量,教师与学生在福田区各级各类语文比赛中成绩斐然。
二、科组管理
(一)规范的教研管理促和谐
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为加强各科组的领导,凝聚心力谋发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信心的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科室为中心,团结所有科组,负责指导、推进、督促、检查、反馈教研组的活动,建立“学校——教科室——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研组——课题组——教师”管理体系。
2.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科组狠抓常规管理,形成了有效的南华小学语文组集体备课制度、南华小学语文组听课评课制度、南华小学作业教案检查制度、南华小学教师考评体系,科组内日常教学井然有序。教研制度越来越完善。如,科组确定了“四个一”要求(每个教师在一年里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篇教研论文,上一节公开课,开设一门活动课或一次专题讲座)、“思、评、讲”教研活动(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课例评析、定期举办研讨论坛)、“五个有、六统一”集体备课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3.倡导高尚的师德师风
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规范教师行为,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师风提升活动:召开师德讲座,提高师德意识;建立年度考核制度,评价师德行为;落实师德活动,爱心工程辅导,记录并检查师德工作。
(二)稳健的教研保障谋发展
1.美化教研活动室
语文科组的发展得到了学校的充分支持。学校提供开阔的四楼多媒体教室用以科组开展研讨活动,古色古香的藤椅、圆桌,翰墨飘香的字画,即可召集全校语文教师集中指导,又能做到分年级分组讨论,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2.细化完善档案
3.创建教研组资料库
4.创造完善平台建设
三、教研活动
扎实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保证。语文教研组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
(一)常规教研活动常抓不懈
1.团结精进,定时、定点开展教研活动。
2.形成“三研定案、三案定教”的备课制度
语文科组落实教学常规,形成“三研定案、三案定教”集体备课。通过集中语文教学骨干,讨论制定“三研定案、三案定教”的集体备课模式和实施方案(即课前研备——形成初案;课堂研教——实践教案;课后研评——修正个案)。“一研”是由主备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并选取一篇精读课文,形成教案、课件和作业设计,即形成“个案”,在上课前至少一天提供备课组研讨。主备人先阐述设计,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二研”即由主备人根据“一研”的修改意见形成的“成案”进行执教,其他成员听课,观察记录。“三研”即课后评课,备课组调整设计,其他老师在自己的班上实践,其他成员听课评课,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记入个人的教学札记中。整个过程均有记录,对所有的备课、听课、课件、教案情况均进行评价,记录在案。
3.打造高效的健康课堂
在科组建设中,“苦练内功”:在校内语文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以“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专家诊断指导”等教研形式,以“教师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强化课程设计,构建健康课堂,打造青年教师团队。语文科组黄龙君老师不辱使命,参加福田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以扎实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环环相扣的精致课堂设计,充实丰盈的课堂内容,灵活风趣的课堂互动展现出语文科组的教学实力和人文底蕴。
4.构建“讲、评、思”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矛盾,这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这一“打磨”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评课不过夜”是语文科组评课会的习惯。青年教师独自“静默”,消化吸收评课内容。有效提升课堂品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浓郁的学习研讨氛围让科组同仁们的教研热情高涨。青年教师以赛促教,以教促学,潜心研究课程设计,积极磨课,多次试讲,收到各位知道教师的悉心点拨和耐心辅导。整个活动过程,让语文科组的每一位老师,以课为鉴,反诸自身,敬畏课堂,深切感受语文教学之美。
(二)系统的培养体系促成长
语文科组年轻有活力,年轻教师多,为促使老中青教师的专业发展,我科组探索出“个人规划——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模式,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追踪个人成长规划。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个人成长规划,设计一条从夯实基础到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成长之路。要求教师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提炼“教学思想”,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积极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通道。
3.分层培训,系统的培养体系,以此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的总体指导下,通过采用“多对一”“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培训模式。一个教研组内,倡导团结精进的风气:尊重老教师,重用中年教师,关怀年轻教师。
对新入职的教师,资深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即“多对一”模式。围绕新教师的公开课,科组将进行集体论课,给出意见,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学校还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的青蓝工程,对新入职教师,指定一位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与之结对,指导他的教学和业务学习,即“一对一”模式。师徒之间的听课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5节,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全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对一定教龄的中年教师,不断给予展示成长的机会,在承担责任、压力、冲击力的同时,也促使快速成长,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组内的中年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语文组重要工作的规划、决策。对组内的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专人辅导,促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钟艳榴老师、赖熙怡老师均是杰出青年教师代表。
(三)创建比赛平台带动研究
结合学校各项教学活动,语文教研组定期、定时、定题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如优质课、课题研讨课、微课、演课、师徒展示课等比赛。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和上一级的学科教学评比。另一方面结合区教研室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积极把教师推上前台。以此,在比赛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研讨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在校内师徒展示课中的“整本书阅读课”中,由巫益勇、钟艳榴、肖啸三位老师为助讲的“授课团队”。由各年级备课组长和资深教师(林国坚、侯红霞、周爱红)组成“智囊团”。在两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下,课程前后经过4次打磨,6次评课议课等“头脑风暴”,最终呈现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堂。
近三年来,我科组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科研比赛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积极热情的教师队伍。
(四)以读促写开阔师生视野
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语文的课外活动,力求教师从“辛苦型”过渡到“智慧型”,学生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师生同读写又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教师能够境界高远、视野开阔、心态阳光、思维理性,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生能够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远离了愚昧与粗俗,养成了健全的文化人格。
1.晨读午诵,营造书香氛围。在清晨朗读名篇朗诵,既有古典诗词又有现代诗歌散文,感受聆听中华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听读、阅读兴趣。午间静读,让学生沉淀内心、静心阅读。
2.互助阅读,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捐一本,读百本”,取得较好成效。全体师生,每人贡献1—3本好书,将影响自己成长的、自己最喜欢的好书拿出来,放在班级里共享。书籍扉页上写一段推荐的话,或是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署上自己的名字。教师把关建立班级图书角,剔除那些陈旧、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图书角由专人管理,负责登记造册,日常维护以及作好借阅使用记录等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图书还可在班级之间交换流动。这种互助式阅读,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5.名家指导阅读,提升学生境界。科组协办组织了一系列的名家进校园读书活动。2017年12月,邀请余主任进校听课、驻校指导,他从听课感受出发,高屋建瓴地把脉课堂,为教学指点迷津;2018年读书节期间,程校为我们搭建学习的平台,邀请教育情怀、睿智的严霞老师送教来校,引领我们教师和家长如何共读一本书。课后,程校专业精道的评课,旁征博引,透彻解读了本堂读书课的策略、价值与意义,为老师们指点迷津、剥开云雾;2018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我校与南园文化站合作,特邀表演艺术家卢时初老师做“朗读大赛”活动评委。表演艺术家卢时初女士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道,这一次活动让她感动,孩子们的朗读让她感动,读书是灵魂的粮食,是精神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她充分地肯定了此次朗读比赛,活动有序,选材贴切,情感真挚,语言清楚,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含义。
6.品读国学经典,在传统中寻找和丰富精神家园。2015年11月,读书节闭幕式,开展品国学经典展演,让国学经典浸润人生,学生们也将会在国学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7.班级阅读交流会,举办“好书推荐会”。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学生将读后的图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由交换,供交换的书籍扉页上可以写一段推荐的话,可以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8.亲子共读陪伴。通过开展“书香家庭”“阅读明星”评比,激励家长参与亲子共读,让阅读成为家里最温馨的休闲方式。阅读帮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不但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还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塑造。
第二,文学社团。语文教研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带动了家校合作,提高学生作文习作和点评能力。另外,语文科组成立了乐之文学社团,是福田区文学社团联盟成员,由赖熙怡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分四、五、六年级进行梯度培养,举办各种征文比赛、假期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读书和写作中成长。在各种比赛中,我校学生屡获佳绩。在第十八届读书月现场作文大赛中,六2班彭心怡同学荣获一等奖,六1班林金玲荣获二等奖。
第三,诗文朗诵。语文科组每年策划诗文朗诵比赛,在全校铺开,深入每个班级。同时,在学校设立朗诵社团,利用四点半课堂进行专门辅导训练。学校还开展“美文诵读”活动。倾情朗读的是程亚莉、赖熙怡、谭晨冬等16位老师,共朗读五个篇章。二年级和三年级组年轻姑娘们于《青春·好喜欢》《相信未来》的朗读中,传达对青春、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心生欢喜。赖老师借浪漫的情诗《致凯恩》,回忆多姿多彩的学生时代。全场最动情的是,程亚莉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缅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追忆那段革命的光辉岁月。谭晨冬老师一首《让我怎样感谢你》道出心中无限感恩。南华的朗读者们或深情、或激昂,或婉转低沉,或情真意切的配乐朗诵中,呈现美文意境。
第四,征文比赛。语文科组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各类作文大赛,教师们悉心指导,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读本,如,每年深圳读书月“童话故事创作大赛”2015年全校共收到优秀童话193篇,2016年共收到305篇,2017年共收到创作430篇。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诗意与童真在笔端缓缓流淌。
(五)以写促研激励教师成长
四、教研成果
汗水育壮苗,科研结硕果。我校语文教研组本着好学乐教、团结精进的精神,群策群力,近三年来勇创佳绩。
(一)教学教研成绩斐然
1.教育先进教师
侯红霞被评为福田区教育系统“十佳班主任”(2017年);关方老师被评为福田区教育系统“最美教师”名教师(2016年);余东玲老师被评为深圳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2015年);关方老师被评为深圳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2014年)。
孙淑琴、钟艳榴、余坤阳获得2017年中国童话节优秀指导教师;周爱红、关方、侯红霞、刘存敏、陈美玲、马金香老师曾获福田区“优秀辅导员”,孙淑琴、侯红霞、王梅老师曾获福田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2.课堂教学荣誉
语文组教师提升自我,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成绩斐然,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比赛达110项。其中,黄龙君老师参加福田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余坤阳老师《比尾巴》课例获深圳市优质课例视一等奖;侯红霞老师主题阅读课例《走进鲁迅》获福田区一等奖等。
3.教学论文成果
我校语文科组教师论文发表成绩显著,近三年在《特区教育》《吉首大学学报》《作文成功之路》等多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20篇,马金香、侯红霞、周爱红、林芝娴、王梅、谭晨冬等教师论文在2016年度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侯红霞老师的《师生妙读泛涟漪教学相长现灵光》发表于教学期刊《求学》,周爱红老师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博客评价》发表在《特区教育》。
(二)辅导学生屡获佳绩
1.作文征文:半卷诗书半掩思,桃李春风一支笔。在语文老师精心指导下,学生积极在《深圳青少年报》《红树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尤其在各级各类作文、征文比赛中,获得佳绩。例如,彭心怡于2016.12获得深圳市第十六届作文大赛二等奖;我校学生在“中国童话故事创作大赛”、“深港澳青少年写作大赛”等各类写作比赛中获奖达200人次。
2.演讲比赛:语文科组着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关方老师辅导学生参加福田区“责任·担当”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巫益勇老师指导龙怡琳在“法治在我心中”演讲比赛获区二等奖。
3.朗诵比赛:在辅导学生朗诵方面,陈静颜老师辅导魏雨轩荣获福田区“绿韵悠扬环保诗文朗诵”一等奖;吴雪琴辅导郭子杰获福田区“绿韵悠扬环保诗文朗诵”一等奖;肖啸老师参加福田区教师朗诵大赛获一等奖。三年级师生同台演出《叶子》参加深港澳三地文化交流获得嘉奖。
(三)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喜看稻菽千重浪,我校语文科组重视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近三年来,在科组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科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中,我们的各项课题活动顺利完成,并取得一定成果。如,科组教师参与省级课题《南华小学“健康发展”办学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其中,夏建辉主持的《“健康课堂”的建设与评价研究》,林国坚主任主持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人才兴校战略》,马金香老师主持子课题《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周爱红老师参与的《开展八大素养教育主题月活动》均已顺利结题。
2017年马金香老师牵头申报区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城中村学生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在区课题的引领下,共成立7个子课题研究组:侯红霞老师主持的《读写结合方式培养城中村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周爱红老师主持的《建设家庭图书馆促进城中村学生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程亚莉老师主持的《城中村小学家校合作中班级读书活动实践研究》、陈丽娟老师主持的《家校合作阅读活动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实践策略研究》、陈洁老师主持的《通过主题阅读能力提高城中村学生复述能力的实践研究》、孙淑琴老师主持的《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余东玲老师主持的《在城中村小学开展读写笔记策略研究》。目前,八个课题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实践。
依托课题研究,老师们学会从问题的关键点或细小处进行推敲、反思、交流,以求得到较好地解决问题。在学科组建设中,营造一种争鸣氛围,用创新教研活动激发教师自主研究热情,凝聚科组力量。为教师自身发展和互助发展找到更多的捷径和突破口,才能建设成强战斗力的教研组。
(四)教研组集体奖
教研组的敬业、出色的表现充分得到了肯定,荣获深圳市“深港澳青少年写作大赛”优秀组织奖,“中国童话故事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福田区“读国学经典谈心得体会”征文大赛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学校优秀科组。
五、存在问题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取得一定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还缺乏前沿理论的引领。在科研方面,还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我们将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就如何实现“轻负担、高效益”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也是我们语文组教师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究与完善的课题。我们语文科组将不断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
六、未来展望
语文组肩负着撑起诗书风韵的蔚蓝天空的重任,也将有一个长期积淀、不断升华的过程。
2.名师引领,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教研组各位教师的课堂要向组内其他老师开放,要在组内形成经常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的制度,教研组争取邀请更多的名师、名家入校指导,要为青年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平台。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我们深知,科组特色建设之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强化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超越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一群好学乐教、团结精进、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和富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也将新课改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