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链推进概念建构。王子羊老师执教《认识固体》。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探究固体性质等活动,引导学生用多个感官和多种方法收集证据,认识并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王子羊老师顺应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创设动手探究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促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对“固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情境场引发思维爆点。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杰老师执教第三节课《玩陀螺》。徐杰老师以“玩陀螺”的趣味情境导入,通过挑战性的问题“陀螺怎么玩更好玩?”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光的分离与混合的奥秘。孩子们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实验,将科学、技术、工程、美术等学科融合,高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将认知、合作、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
下午徐杰老师以“跨学科概念在物质科学领域中的运用”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以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开始,详细解读了物质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的变化点。针对教师们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多学科与跨学科”进行了比较。并观察、描述、比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解读了国际上不同科学教材的特色,及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方向与变革。讲座内容的展开深入浅出、贴近教学。
之后,张骏老师以《我和我的团队——科学课堂研究探索之路》为题,结合课堂教学案例生动地为大家介绍了“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张骏老师从“双螺旋结构”课堂的科学演替与迭代出发,介绍了“双螺旋结构”课堂理论的演替变化,阐述了“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团队的核心理论变革过程。接着,张骏老师结合课例阐述了“双螺旋结构”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实践的形式化、科学学习的单一化、科学思维方法的浅表化,阐述了“双螺旋结构”课堂的育人价值与导向,简述了团队围绕“双螺旋结构”课堂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主要探索,为现场老师带去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科学盛宴。
本次活动,对强化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各位科学教师会在本次研讨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加强实践研究,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对教学的掌控力,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骏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王子羊
【核心概念】
物体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3~4年级2.1物质的三态变化
内容要求:3~4年级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材分析】
本课取材自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固体和液体》单元。本单元由四课构成,分别是:《认识固体》、《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把盐放到水里》。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体”与“液体”这两个词并不陌生,甚至能对生活中的大多数固体与液体进行正确地分类。但是,他们对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还不太清楚。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生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但是他们还不太会归纳固体或液体的共同特征。需要教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能够辨别固体与液体。
科学思维:基于证据与逻辑,分析、比较、归纳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利用合适的感官或工具,通过正确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为归纳提供证据;对证据进行合适的处理,归纳出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态度责任:乐于从科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的特征,乐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勇于质疑其他人的观点,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基于证据与逻辑,分析、比较、归纳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借助猜物游戏,引出固体与液体
1.教师出示装有两种物体的杯子,提问:在不打开杯子的情况下,有哪些方法可以感受杯子里的物体?
3.教师请学生观察:听一听杯子摇晃的声音,判断杯子里装着什么样的物体?
5.出示课题:《认识固体与液体》。
设计意图:
(二)初步观察,尝试对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进行正确的分类
1.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物体,提问:你将以下八种物体分类成固体与液体吗?思考:你将它们分为固体与液体的依据是什么?
(三)进一步观察,初步归纳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1.教师提问:既然我们需要找到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那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们的特征呢?
2.学生回答: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形状、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3.教师追问观察物体这些特征的方法,可以结合木块、水进行演示。
4.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及学习单。
5.学生分小组实验,先安静地独立观察,完成个人学习单。
6.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学习单。
7.学生上台汇报展示不同物体的特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8.教师出示板书,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些特征,你能来说一说固体或液体的共同特征吗?
9.学生发现:液体的形状可以随容器的形状变化;固体的形状不会随容器的形状变化。
10.教师小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四)测量物体的质量,进一步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1.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固体与液体的质量,可是液体都放在培养皿里,如何能测出液体单独的质量呢?
3.学生分小组测量6种物体的质量,并汇报。
4.教师对比学生的学习单,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5.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测得的相同物体的质量不同?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每组的液体体积不同,尝试归纳: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也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7.学生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五)概念演绎,辨别纱巾、海洋球、盐、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1.出示纱巾、海洋球、盐、水银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它们是液体还是固体?
2.学生依据证据,汇报他们的结论。
3.教师通过显微镜下的图片,显示食盐晶体的形状,学生发现:食盐有确定的形状,是固体。
4.出示课前的两个杯子,再来判断杯子里的物体。
5.出示课后活动:今天我们归纳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生活中还有气体,你能尝试归纳归纳它们的特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