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盈德未来教育测评研究院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位”。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小学生生命健康素养调查”活动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于2020年9月联合发起,首个周期计划连续开展五年(2020-2024)。2021年是首个周期的第二年,全国各省份八万多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经过专家团队对一手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研讨,形成本报告。
二、中小学生生命健康素养公益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原则: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内容更有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体现“大健康”理念,全面调查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反映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大健康”的丰富内涵。
立足中国国情,调查工作依据法律法规文件,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确保科学规范,借鉴部分国家和国际项目的做法,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三)调查对象: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学生。本次调查样本选择方法为中小学校、学生自愿参加,最终选择样本覆盖全国各省市的八万多名学生参与调查,性别均衡。
(四)调查工具: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HAWA3.0测评系统,包括学生试卷和学生问卷。该系统的前身HAWA2.0在2018年荣获由教育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联合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项(SERVE奖)。
三、中小学生生命健康素养公益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高、个别年级略低
各年级整体生命健康素养水平:根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判定标准,本次调查获得优秀以及良好等级(80分以上)学生判定具备生命健康素养。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比例最低,仅有21.59%;其次是七年级的学生,比例为25.80%;六年级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3.97%。
(二)各年级六大领域生命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均分较高;初中阶段得分较低。原因为学习压力增加及中考压力。
疾病预防——三、四年级无明显差异;五、六年级稳步提升;初中阶段明显下跌,需重点加强疾病预防素养。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呈现随年级提升而下降的趋势,初中阶段得分最低,需着重加强该方面健康素养。
社会适应与环境健康——呈现随年级提升而提高的趋势,低年级学生该方面素养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各年级四个维度生命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知识——五、六年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四年级以及中学生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应重点加强学习。
健康技能——三到五年级呈现出随年级提高上升的趋势,五年级后没有明显提升。三年级需要重点加强。
健康态度——三、四年级学生均分较低,需要重点加强健康态度的培养。
健康行为——所有年级均分均有不错水平,需要继续保持。
(五)关于生命价值的观念在不同年级里表现有所不同
通过将2021年的数据和2020年进行对比,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段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学生占比低于小学段,提示初中学段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加强。
(六)心理健康筛查
通过调查,整体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但进入中学后由于学业压力的突然增加以及中考压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增多。建议重点加强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以及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新发展阶段生命健康教育发展愿景与体系建设:制定适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愿景和体系建设,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将“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切实纳入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二)加快推进生命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为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提供丰富、充实、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的实施,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将生命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师训内容体系:提升中学教师身心健康素养水平,使家校沟通更有成效,同时将生命健康教育纳入现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所有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四)完善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内容对测评工具进行调整优化,有效推动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