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全员学习,让老师熟悉国家智慧中小学台应用场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倡导教师在备课、双师教学,作业活动和答疑辅导,课后服务等多方位地应用平台,让教师不断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转变观念,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2.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以平台中的精品课为蓝本,开展备课研究,进行课例剖析,学习借鉴,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打造精品课的能力;探索实践“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双师课堂与我校和美课堂的融合,让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让信息化促进教学减负增效。
3.利用平台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为目标,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和影视教育)和专题教育(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生命与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态文明)两大板块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努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试点内容
1.有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备课场景开展线上备课探索。
2.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进双师课堂实践。
3.借助平台课后服务应用场景,链接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利用线上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教育教学活动。
4.各学科教师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作业活动及答疑辅导场景进行作业布置,并解答学生提问。
四、实施步骤
(一)2022年10月至12月
1.制定恩施市硒都民族小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
2.召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进会,进行培训,让全体教师熟悉平台
3.11月底前完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注册,教师注册率达100%,学生注册率达80%。
(二)2023年1月至5月
1.师生注册率达100%,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应用实现常态化。
2.依托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的精品课资源,开展常态化备课研究,进行课例剖析,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融合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
3.依托国家中小学平台的精品课资源,探索实践“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双师课堂与我校和美课堂的融合,让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让信息化促进教学减负增效。
4.将学校自主开发的线上课程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课后服务课程有机融合,借助平台课后服务应用场景,链接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利用线上资源或原创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教育教学活动。
5.总结前期实践工作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可推广的应有模式。
(三)2023年6月至12月
1.中期小结,总结前期成绩与不足,布置下段实践研究工作。
2.常态化推进平台在备课、双师教学、课后服务方面的应用实践探索,推广前期先进经验,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应用的效能,提升教师应用能力。
3.对教师开展平台应用工作评价,总结平台应用工作经验,选送一批平台应用典型案例上报。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应用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天永校长全局谋划、布置试点校平台应用推进工作
副组长:黄兆华教学副校长组织实施,督导落实
涂晓璇德育副校长组织实施,督导落实
成员:朱安平信息中心主任制定方案
田亚玲教科室主任组织落实(备课、双师课堂)
覃春艳教务处主任组织落实(课后服务、作业活动、答疑辅导)
郜武玲德育处主任组织落实(德育资源应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各成员按照业务分工做好工作落实,指导教师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定期召开推进工作协调会,定期开展工作评估,确保应用推广工作取得更多成效。
(二)成立恩施市硒都小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业务指导组
顾问:谭友兵校党委书记恩施市平台应用专家团成员
组长:朱安平信息中心主任恩施市平台应用专家团成员技术支持,应用培训
副组长:田亚玲教科室主任备课、双师课堂场景应用研究的方面的组织实施及业务指导
覃春艳教务处主任课后托管方面的应用研究及业务指导
郜武玲德育处主任德育板块资源的应用研究及业务指导
成员:以上处室副主任
指导组职责:
二是及时总结应用国家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培育成可学习借鉴的优秀案例或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应用模式,并进行宣传推介。
三是对国家平台的资源开发、功能迭代、应用推广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是指导和解决应用推广工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三)健全应用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制定《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情况评价表》,定期对教师应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四)开展专项评比活动,加强应用推广工作
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评比活动,将平台资源应用纳入各类活动的各个环节。
1.设立平台应用典型案例评比活动。
汇集教师对平台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的成型做法和成功案例,并遴选一批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上报市、州、省参赛。
2.设立教师平台应用经验与反思论文征集活动。
开展教师平台应用经验与反思论文征集活动。鼓励一线教师依据教学工作实践对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梳理和总结。
3.设立创新“双师课堂”应用模式评比活动。
推动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把平台优质资源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展结合联校网教、“专递课堂”、智慧校园建设等情境下的创新“双师课堂”应用模式评比,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大对教师应用国家平台能力的培训
学校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有效使用纳入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效运用平台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解决课堂教学难点重点,达到教师对平台的应用主动自觉、高效普遍的目标。
(六)做好我校“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
学校积极做好指导与技术服务,按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州教育局部署和要求,引导教师学习并借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课案例,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打造精品课的能力。
试点预期成果、成效:
预期成果
一、组织教师、学生注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立班级群,家校群。注册上线率争取达到百分百,并保持常态化使用,整校推进,具有较高活跃度。
二、提炼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化备课的典型案例,总结应用的途径、策略、流程、模式,机制。
三、提炼“双师课堂”融合应用的典型案例,总结应用的途径、策略、流程、模式,机制。
四、提炼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服务课后管托管的典型案例,总结应用的途径、策略、流程、模式,机制。
预期成效
1.通过实践探索,教师能的不同场景中熟练应用平台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观念得到转变,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中增强了适应能力。
2.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以精品课为蓝本,开展备课研究,进行课例剖析,学习借鉴,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打造精品课的能力;通过探索实践“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双师课堂与我校和美课堂的融合,让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让信息化促进教学减负增效。
4.通过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应用试点校工作的推进,积累了数字校园建设经验,推动我校校本资源库建设走向完善,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