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课间调整为一刻钟,目前,这项政策落地已逾百日,海淀区各校因地制宜创设条件,保证学生活动回归自主,那么,学校课间活动设计都有哪些亮点?未来将如何推进?这场育人研讨给出回答——
12月12日,以“激活课间一刻钟激发学生成长新动能”为主题的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研讨会在清华附小举行,多位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进行了教学展示和讨论。
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清华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谢维和,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宝华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教委副主任王攀主持。
市委教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课间一刻钟实施了一学期,可以发现学校的课间更热闹了,同学们更主动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的课间活动设计还体现了“我的课间我做主”,使学校的治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他指出,下一步北京将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新场景建设,重点推行学校课内课间和课后的一体化、五育融合一体化,让孩子们在课内、课间和课后都能全面成长。
研讨会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课堂教学和课间活动观摩;第二板块为集中研讨。在课堂教学和课间活动观摩环节,清华附小同时开设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劳动、体育六节现场观摩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的思考,特别是课间活动环节,从智慧赋能、空间优化、学生自创以及多样选择、自主活动等角度展示了课间一刻钟学生活动常态,操场上、走廊中、教室里,各处场景都成为学生自主玩耍的空间。
四个机制如何创新实施呢?
问题的答案还是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和建议中来。
价值共创多元主体的课间育人共识
以清华附小的教育哲学“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为依托,窦桂梅指出,需要多元主体形成课间的育人共识,即“课间一刻钟”不仅是把休息时段交给孩子这么简单,更是要让活泼生动的校园生活赋能童年。围绕价值共创,她表示,共同打造“课间一刻钟”的好故事,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等价值认同的有效路径。
儿童——作为课间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责任主体
全力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规划自己的一日校园生活,从“学校有什么给什么”的传统思路,转而深度探询儿童“需要学习什么、适宜设计什么、能够变革什么”。针对“课间一刻钟”,通过小口诀、小倡议、小课题、小提案等一系列举措,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间、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挖掘潜力、施展才华,让学生成为“学校一日高质量生活”的主导者、创变者。
教师——扛起课内课间双育人责任主体
教师们可以从教育、教学、安全、趣味等角度提出上百条金点子,列出详细的课间活动清单,丰富课间的选择。
家长——增进课间育人协同力量
路径统筹打通课内课间育人链条
立足学段,进行师生与同伴关系的优化统筹,形成增进良性关系的课间活动进阶。
立足学科,进行学科与活动统筹,形成贯通课内课间育人链条。
激励相容从课间管理转向课间育人供给
常态一日蹲班
第一、二班主任驻班,第三班主任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也会跟班。
每周一日蹲班
学校管理团队、后勤人员、科研人员于每周四(分校或于周二、周三等)进班沉浸观察与诊断。
定期一日蹲班
家长开放日或者专题研究时,邀请家长、专家或其他校外支持人员协同观察诊断。
通过全身心的情感交流与积极的情绪感染,师生间与同伴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情感新人纽带,以及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学科串联与并联等都要做系统性的治理升级。
数智赋能重塑儿童课内课间育人新形态
课内
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
课间
利用AI赋能的课间游戏、运动兴趣和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主题阅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数字化阅读形态探索,倡导全体师生做终身阅读者、指导者、推动者。
课后服务(X课程)
运用数智化工具开展AI赋能读写课堂、AI布展等,为学生全面、持续、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AI(人工智能)跳绳、“成志阳光跑成长树”、“趣味一体机”......一个个精彩的体育与AI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生动呈现了智慧技术在课间活动场景中的巧妙应用,不仅丰富了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推动了课间活动向智能化、多元化、趣味化方向的完善发展,为校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加优质、高效、富有吸引力的课间活动体验。
窦桂梅表示,当课间与课内、课后联动时,阳光体育、主题阅读等核心课程已然成为“学校一日生活”育人重要载体,贯穿并润泽学生的一日高质量生活,为儿童身心健康奠定一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