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非常有幸在颁布的第一个学年也就是2012年的秋季学期学习并使用了这本教材,更有幸的是今天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对这本教材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011年底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遵照教育部的安排,各出版社都进行了新教材的编排,所以北师大版教材也不例外。
关于新教材所体现的课标理念在我的理解中有如下几方面:1、“双基”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关于数学基本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来体现,本册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大概有:抽象思想体现从数量到数、从物体到图形的抽象。
如:生活中的数、加与减、认识图形符号化思想“=”“<”“>”“+”“-”等都是典型的符号统计思想如《动物乐园》中猴子、兔子、萝卜、篮子等是散乱放置的,先进行分类,将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横着排成一列(象形统计图的原型),统计出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这里还有一一对应思想。
P88推理思想既体现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多种方式说明道理。
如:位置与顺序、P18(2)、P19(3)、P22(1)、P23(2)、P68(想一想,猜一猜)分类思想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如:整理房间、认识图形、比较、P17(4)、可爱的校园函数思想本册教材中,有很多渗透函数思想的例子,如:加法表、减法表、P98(13)、P30(可爱的小猫)、P83(想一想,填一填)模型思想本册教材中主要体现在:自然数序列0,1,2,3……以及由此派生的数的排列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019-2020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编写说明-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教材。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
本文仅就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编写的特色与意图、实施教学与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一、本册教材学习的内容与目标(一)数与代数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可爱的校园教学内容:P2-3----数10以内的数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的第一课时。
由于这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学校的情境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图中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有1头大象、2只兔子、3个蘑菇、4只松鼠、5个汉字、6只小熊、7朵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等。
对这些小动物的数数活动,应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自己数一数,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地读数。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我校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教学设施齐全。
学生多数是择校生,他们家庭条件优越,学前知识比较丰富,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
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培养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孩子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还有待于重点培养。
比如,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还有的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结果,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
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
本课时作为预备课,鼓励学生全面积累有关数的学习、图形学习的经验。
新增加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内容,以积累图形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二、新授。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1.出示主题图:2.观察动物学校里的景物,并用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
为什么要对课标和教材进行修改呢?因为原课标是2001年修订的,到2016年,已有15年了,不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标改了,教材就要作相应修改,另外,我们正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粗放,教师教起来很迷茫,练习量不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到目前已作几次修改呢?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到目前已作4次修改:第一次是1994年。
那时国家允许各地自己编写教材。
第2次是1998年。
北师大版教材1998年在吉林正式试用。
第3次是2001年。
2001年在辽宁尝试,接着在我们六安全面铺开使用。
2012年最新版,即第4次(第四版)。
新教材(第四版)对没有什么用的内容删掉了;对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内容后移了;对学生有难度的内容降低了。
我们六安市今年在一年级全面使用,二至六年级教材不变,即仍使用第3版教材,2013年一、二年级使用新教材,三至六年级仍使用旧教材,类推。
下面我从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特色介绍方面讲一讲。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新世纪(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胡光锑全册教材设计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相应可操作性的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创新。
下面我就谈一谈第一册教材怎样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与以往的教材有什么不同?(一)编者的话本册教材的开篇就是编者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对话,改变了过去“编者的话”、“说明”的版面。
为什么这样做呢?首先体现了角度的转变,由成人的角度转变为儿童的角度,这本书是给小朋友读的,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学段1~6册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的对话,提出了各册的学习主题。
第一册的主题是“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采用对话形式:“我认识5个小朋友”(数)。
“汽车的轮子是圆的”(形)。
“嘻嘻,这就是数学”。
这种类似于三句半的形式,使刚入学的儿童对数学有亲切感,喜欢学数学。
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情境,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二)目录本册教材有九个单元。
主要知识点有10以内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多少、高矮、轻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认识整点钟,几点刚过,快到几点了,以及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与以往教材对比,知识面扩展了。
另外计算与其他内容穿插安排,主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体现计算教学的循序渐进。
每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如第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等,是以活动方式和情境出现的。
体现要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并获得情感的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就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提高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有效有序,让创新走进课堂,把思考还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参加数学活动。
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教案北京课改版教案:一年级第一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京课改版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12章的内容。
第1章主要介绍了数字010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第2章主要介绍了比较大小、分类和排序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字010的认识,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大小、分类和排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数字010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则是比较大小、分类和排序的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数字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小物品等。
学具有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些小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例如,拿出一些苹果和橙子,让学生将它们按照颜色分类。
2.数字010的认识:我拿出数字卡片,一个一个地介绍数字010,让学生跟随我一起读出来。
然后,我进行一些数字的组合,让学生读出来。
3.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我拿出加减法算式卡片,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我拿出数字3和数字4,让学生回答它们的和是多少。
4.比较大小:我拿出一些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如,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球,让学生判断哪个球更大。
5.排序:我拿出一些物品,让学生按照大小排序。
例如,拿出一些不同长度的木棒,让学生按照长度排序。
6.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请问小明比小红多几个苹果?”让学生一起回答。
7.随堂练习:我出一道随堂练习题,例如“我有2个橘子,你有多少个橘子?”让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数字010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的公式。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请写出数字010的认识的顺序。
答案:0,1,2,3,4,5,6,7,8,9,10答案:3+4=752=38+1=9答案:苹果比橙子大书本比铅笔长球比木棒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体上比较顺利,学生们对数字010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得比较好。
北师大(2012年版)一年级教材使用说明(一)裴云姣【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年(卷),期】2012(000)010【摘要】2012年6月28日至7月1日,笔者荣幸地参加了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师大出版社、新世纪小学数学"三部门联合在北京举办的"北师大新教材培训者培训"会议。
聆听了国内外数学家、课标课程研制专家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精湛解读。
新世纪(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修订说明根据新世纪小学数学整套教材的修订方案,一年级教材要全面落实四基,培养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课程目标;通过“情境+问题串”的基本形式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更加注重情境题材的多样性;练习题容量适当增加,练习的层次更加清晰;梳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的主线和内容设计,将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后移,将容量较大的课节适当分解。
一、教材内容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变化(一)教材内容的基本框架(二)基本框架的主要变化1.将一些相对学生年龄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了后移或删除后移的计算内容有:将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移到一年级下册;将一年级上册比较背景下的减法问题“操场上”,后移到一年级下册。
后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
同时,学生可以接触除了计算以外的更多内容,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及学习的多方面的体会。
比如一年级上册可以加强对于学习习惯等的培养。
删除的内容有:删除了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中对整时过一点、不到整时的认识,将其整合到学生生活经验更为丰富的二年级学习。
2.增加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节与问题设计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单元中增加“快乐的午餐”一课,体会数量相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为下节课学习<,=,>的含义、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奠定基础。
在一些课节中,增加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设计。
比如,在预备课“可爱的校园中”,增加了学生对于校园中“图形”的描述,为图形的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
在认识立体图形时,教材设计了“摸出有指定特点图形的物体”、“将立体图形沿不同方向滚动”、“你说我摆”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描述图形特征的经验。
3.重新设计了统计、综合与实践、观察物体、整理与复习、总复习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修订的要求和整套教材的整体设计,重新设计了统计、综合与实践(与其他内容整合为“数学好玩”单元)、观察物体、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4.部分课节进行了分解和调整第一,针对实验区反应的某些课容量偏大的问题,做了适当的分解。
列举如下: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将6和7的加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8和9的加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20以内进位加法中加8,7,6,5,4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
第二,部分课节进行了调整。
一年级上册,将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从“比较”单元移到“生活中的数”这个单元,使这部分内容的归属更加清晰。
二、具体内容的主要变化以下按照单元顺序,陈述各单元具体内容的主要变化(不包括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并简单阐述理由。
另外,有关具体课节的主要修改点见附录4。
1.可爱的校园作为预备课,鼓励学生全面积累有关数的学习、图形的学习的经验。
增加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内容,积累图形学习的经验。
2.生活中的数针对“数的学习”的几个重点方面:由数量抽象到数,从多种角度理解数的意义等,本单元在如下方面做了主要修改:(1)“快乐的家园”中,进一步突出了由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体现出从1个太阳、1棵树、1个萝卜、1筐萝卜等数量中抽象出数“1”的过程,以及从其他数量中抽象出其他数的过程。
(2)“玩具”和“文具”中,除了继续体现从数量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还增加了“想一想,做一做”等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数量的多少。
(3)新增加了积累“一一对应”活动经验的课“快乐的午餐”。
(4)将原来“比较”单元的第一节课移到此,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放在数的认识单元更加合适。
3.比较主要是针对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的内容,重新设计了情境和问题串,使之更加联系学生的生活。
4.加与减(一)本单元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一共有多少”、“还剩下多少”中,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情境,体现从多个情境抽象出加法和减法的过程。
(2)在多个课节中,都增加了根据算式说故事、画一画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在6,7,8,9的加法中,设计一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整理6,7,8,9的加法,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发展学生数感。
(4)10以内加减法,将6和7的加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8和9的加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解决了实验区反映的一节课容量偏大的问题。
(5)“乘车”中,增加了“和同伴试着表演一下这几幅图的意思”,鼓励学生通过模拟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5.分类本单元主要是重新梳理了问题串,使问题更加有层次。
6.位置与顺序本单元主要变化是增加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推理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趣味、挑战。
7.认识图形本单元变化不大。
8.加与减(二)本单元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梳理了学具在各课节中的分布和作用本单元的计算内容主要侧重于计算方法的探索和获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教材系统设计梳理了学具(小棒、计数器、数线等)在各课节的分布。
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主要以拨计数器的活动加强对于算理的理解,用看懂方法的形式,引入在“数线”上做加减法的方法。
而在进位加中,则以小棒为主要的学具,以计数器、数线为辅助学具。
在加9、加8中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探索方法,加9中辅助以计数器帮助理解,加8中辅助以数线帮助理解。
在加7,6,5,4,3,2中,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说明自己的运算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从利用学具探索方法到利用学具解释方法的过程。
(2)将加8,7,6,5,4,3,2由原来的1节改为2节,解决实验区反应一节课容量较大的问题。
(3)在11~20数的认识中,设计了古人计数的情境,将数学的有关历史背景有机结合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9.数学好玩重新设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并且增加了数学游戏活动。
10.认识钟表主要是去掉了“整时过一点、不到整时”的内容,将其整合到学生生活经验更为丰富的二年级学习。
附录一年级上册教材各单元具体修改点列表(1)可爱的校园增加了用学生自己语言描述“图形”的内容,积累图形学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