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教育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助力“中心城区强起来”,根据《宜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在总结中心城区教育提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宜春中心城区教育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力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更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助力“中心城区强起来”,打造江西综合实力强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与改革创新。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委政府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中心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制约中心城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问题,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优化布局与品牌提升。策应教育强省战略,优化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高标准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设施,加快布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教育资源有机衔接,提升优质基础教育品牌,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为助推“让中心城区强起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坚持内强外联与统筹推进。坚持内强规范、外建机制,强化学校规范化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探索建立学校发展联盟,校校联合,以强带弱,助推中心城区教育向整体性、协调性、均衡性发展。加大对中心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力度,凝聚共识、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市、区两级公办和民办学校整体联动、有序竞争发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教育发展水平。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中心城区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职普比大体相当,职业院校达到国家设置标准。中心城区教育结构更加完整,资源供给更加充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教育首位度和知名度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职业教育补短板。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扩充,积极引进符合宜春产业布局和劳动力需求的职业院校。推动组建宜春职教集团,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推进普职融通,发展技工类教育,完善职业培训,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社会用人评价,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4.打造中心聚人气。围绕凸显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全市教育考试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等若干“教育中心”,不断聚集教育人气,提升中心城区教育首位度和知名度,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二、工作举措
2.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着力实施教育扩容增量、补短板、资源整合“三大工程”,推动均衡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扩容增量工程。修编并实施《宜春中心城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学校布局。到2025年,中心城区计划新增中小学幼儿园39所,其中中职2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12所,小学10所,幼儿园13所,专门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新增学位5.18万个,其中,中职0.58万个,普通高中0.25万个,初中2.18万个,小学1.58万个,幼儿园0.56万个。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优化学位2.7万个。实施教育补短板工程。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宜春特殊教育学校向学前、高中两端延伸,办成有区域影响力特教名校。办好宜春市青少年专门学校。实施资源整合工程。整合中心城区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宜春市教育考试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学生综合实践中心、职业技能竞赛中心,聚集教育人气,提升中心城区教育辐射力和吸引力。
4.提升办学管理水平。实施中心城区学校内强外联、减负提质、订单培养“三项行动”,促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内强外联行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探索开展“揭榜夺帅,赛马比拼”创新擂台赛,激发争先创优意识。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评比,开展中职学校分级评定,推动普职融通发展。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各区、各市直学校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继续实施联合办学并拓展联合办学范围和内容,探索实施高校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减负提质行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强化政策保障水平,推动信息化赋能教育管理,提高中小学课后延时、假期托管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校外教育水平。制定出台中小学校评价办法,推动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施“订单培养”行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加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与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改革,探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教育专业。
6.实施考核评价改革。探索实施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科研成果激励机制“三项改革”,推动完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全力激发市、区两级政府(管委会)、学校、教师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积极性。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中心城区学校教育质量考评办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市、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设立专项奖,每年对专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突出成绩,将予以适当奖励。改革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改革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将高校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挂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三、保障措施
2.落实责任分工。按照“统筹规划、属地建设、自主管理”的原则,明确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含民办,下同)规划、建设、管理的权责关系,市政府统筹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布局,负责市直属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袁州区政府、“三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的学校建设与管理;市属高校负责附属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办学行为、学校安全稳定等日常事务纳入属地管理。市属中小学校由市城投公司统一建设,袁州区、“三区”学校由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投资和统一建设。进一步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管委会)发展教育事业主体责任,市教体局要加强对中心城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中心城区教育提升行动专项经费切块安排表
一级
标题
工作举措
责任部门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好配强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市教体局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2.提升党建“三化”水平。巩固提升学校党建“三化”建设水平,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勤廉教育、勤廉学校。
市纪委监委
二、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4.实施扩容增量工程。修编并实施《宜春中心城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到2025年,计划新增中小学幼儿园39所,计划新增学位5.18万个。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优化学位2.7万个。
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住建局
5.实施教育补短板工程。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宜春特殊教育学校向学前、高中两端延伸;办好宜春市青少年专门学校。
市委政法委
6.实施资源整合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宜春市教育考试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学生综合实践中心、职业技能竞赛中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7.完善编制职称“周转池”制度。探索建立完善教师编制、职称“周转池”制度;健全教师岗位、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适当提高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对宜春中学、宜春一中中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岗位实行一事一议,予以倾斜。
市人社局
市委编办
8完善教师区域流动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网络支教”,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矛盾,探索普通高中教师区域内流动机制。
9.完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推动市、区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完善教师学习培训、关心关爱配套政策。持续开展校(园)长等管理人员队伍研修,大力培育和引进中心城区教育领军人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市人才办
四、提升办学管理水平
10.实施内强外联行动。探索开展“揭榜夺帅,赛马比拼”创新擂台赛。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评比,开展中职学校分级评定。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拓展联合办学范围和内容,探索实施高校高职联合培养模式。
11.实施减负提质行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校外教育水平;制定出台中小学校评价办法,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12.实施订单培养行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加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与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改革,探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教育专业。
市工信局
各高校
五、深化市区一体化培育
13.建立一体化教研视导体系。配足配齐专兼职学科教研员,保障教研人员待遇。加强中心城区中心教研组建设,推行“高中市区一体、初中城乡一体、小学校片一体”的教研模式,完善以“订单式”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制度。组建中心城区新课程实施研究核心团队及中心城区职业教育中心教研团队,加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新中考学习和研究。常态化开展教学视导。
14.健全一体化资源共享体系。面向中心城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成果培育。发挥学科中心组和名师等示范引领作用,用好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等平台,推进优质师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15.建立一体化质量监测体系。健全中心城区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制度化开展质量监测、评估、分析、研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六、实施考核评价改革
16.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完善中心城区学校教育质量考评办法,市、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设立专项奖,每年对专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突出成绩,将予以适当奖励。
“四区”政府(管委会)
17.教师绩效考核改革。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8.科研成果激励改革。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将高校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挂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市科技局
附件2
序号
学校名称
规划班数(个)
规划学位(个)
规划用地(亩)
建设主体
备注
一、高中阶段
小计:
164
8200
491.4
1
宜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放大学)
60
3000
91.4
市本级
原职院南校区改造新设
2
赣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56
2800
200
袁州区
一期装修施工,二期主体封顶
3
宜春市第十中学
48
2400
原职院校区改造新设
二、初中
460
21850
692.08
宜阳二中
54
2700
49.5
宜阳新区
基本完工
宜春市春华中学(暂名)
36
1800
4
宜春市文笔峰中学(暂名)
24
1200
20
5
宜春市金湖学校
2500
80
经开区
6
宜春市十运中学(暂名)
45.58
7
北湖学校(暂名)
30
1500
8
春雨学校(暂名)
9
宜春市明珠中学
47
宜春市明珠学校改扩建项目初中部,基本完工
10
宜春市银岭学校(暂名)
2250
50
小学30班1350人;初中18班900人
11
暂名袁山学校(八中分校)
40
2000
三、小学
361
15850
364.9
宜春市第二小学
42
1890
46.1
迁建,基本完工
宜春市袁河小学
1620
34.5
数圆小学
43
装修施工
温汤镇下巩小学
12
540
37.2
明月山区
迁建
年坪小学
180
已完工
北湖小学(暂名)
金园小学
45
扩建
江丰小学
枫林小学
宜春市第三小学
13.1
改扩建
四、专门学校
宜春市十五中
300
28.5
一期已完工
五、幼儿园
177
5310
158
袁州区下浦中心幼儿园
15
450
下浦小区配建
袁州区中心幼儿园嘉豪分园
360
嘉豪花苑小区配建
市直机关幼儿园(地委大院园区)
720
22.5
袁州区第二幼儿园(灵泉中心幼儿园)
11.6
袁州区化成街道中心幼儿园
18.8
创维璟园小区配套幼儿园
270
华帝禧园幼儿园
华地公元幼儿园
18
7.5
袁州区新康府街道中心幼儿园
原源仙台学校改造
袁州区凤凰街道中心幼儿园
9.2
回购碧桂园明月江南小区配套园
袁州区秀江街道中心幼儿园
8.1
杨山小区配建
13
袁州区珠泉街道中心幼儿园
10.3
明珠小区配建
六、特殊教育学校
宜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27
336
32.7
扩建高中部和学前教育部,其中:学前12班,156人;高中15班,180人
中心城区教育提升专项行动经费切块安排表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金额
(万元)
教育教学质量奖
用于表彰在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学校等,包括县市区属学校、市直学校。
400
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专项
用于学校教师培训、校长研修、领军人才培养等。
教育教学研究专项
用于中心城区教育教学研究(含中职学校)工作,包括中心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开展、团队培养、课题研究、质量监测等。
教学科研成果奖
用于支持鼓励基础教育、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新,包括平台建设(含技能竞赛平台)、团队建设、成果评选、竞赛奖励等。
联合办学工作专项
用于中心城区中小学开展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条件保障、表彰奖励等。
教育信息化提升专项
用于中心城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包括“双减”管理、研学实践等平台建设及应用。
100
学校内涵提升专项
用于支持中小学校内涵建设,包括开展中小学校特色创评、职业学校分级评定等,鼓励学校打造特色品牌。
“双减”工作专项
用于支持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开展“双减”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经验,支持学校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教育评价改革专项
用于支持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省级、市级试点工作。
“教育中心”建设专项
用于推进中心城区教师培训中心、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合??计
1000
抄送:市纪委市监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
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8月3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