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成教函〔2022〕94号)要求,全市中小学校从2022年9月5日起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据此,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印发了《成都市线上教学教研指导意见》,就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和教研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建议。现就家长和学校关心的线上教学效果、教学时长、用眼健康等问题进行解答和温馨提醒。
Q:幼儿园开展线上教学吗?
幼儿园不得组织针对儿童的线上教学,可结合实际对家长开展线上育儿指导。
Q:每天线上学习学多久?
初中毕业年级和高中每天最多安排6节课,每节课不超过40分钟;
Q:线上教学如何保护学生的视力健康?
为保护视力健康,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调节好光线亮度,使显示屏和周围环境光线的亮度接近,避免二者的亮度差过大。
二是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和显示屏直线距离应大于一尺,后背保持平直,双脚着地、避免悬空。
三是注意控制网课与用眼调整,每次下课时眼睛要主动离开显示屏,透过窗户向远处眺望5至10分钟,同时活动四肢。
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恢复大脑工作能力,缓解视神经疲劳。
Q:如何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首先是育人,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实施“一校一策”“一班一策”;其次,要“以人为本”,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疫情下的心理安抚和人文关怀;同时,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把关。
课前,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通过线上集体教研细化学习任务、课堂互动、作业布置、学后反思等教学安排。教师应提前将第二天的学习资源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预习;同时可采用录屏模式授课,供网络产生故障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看。
课中,教研部门和学校要依托优秀教研团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指导教师设计“小而精”的线上学习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营造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氛围,课堂给学生思考留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与课堂参与度。
课后,教师要针对学段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居家学习实际,布置以阅读体验活动类作业为主的开放性作业,适当降低教学重心、控制教学难度、放缓教学节奏等,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Q:开展线上教学,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吗?
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打印学习资料等,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得增加家长和学生线上学习负担。
Q:教材还没有发放,怎么开展线上教学?
中小学师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资源平台”免费获取各学科电子版教材。开展线上教学期间,提倡教师加强备课,根据课程标准,开展适宜的综合性、专题性教学。
Q:少数学生不能进行在线学习怎么办?
学校要落实好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以及学困生等关心关爱和学习帮扶工作。对少数未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待返校复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骨干教师,利用自习课和课后时段等开展集中补习辅导,保障每一名学生学习不掉队、进度不落下。
附:成都市线上教学教研指导意见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成教函〔2022〕94号)文件精神,为推动我市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线上教学教研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切实保障中小学线上教学教研质量,结合目前我市中小学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课前:做好线上备课指导
2.线上教研,注重实效
区(市)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以质量为中心,建立线上教研保障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研不受场地、人数、时段限制的特点,重点针对线上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热点、盲点、难点问题开展及时高效的线上研讨和线上培训。
教研部门和学校的线上集体备课要注重实效性、凸显针对性,依循“明确学习任务-在线课堂学习-布置课堂作业-师生反馈交流”等线上教学基本环节,通过线上集体教研细化学习任务、课堂互动、作业布置、学后反思等教学安排,及时跟进线上教学教研动态,指导到位,规范到位,落实到位,切实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二、课中:加强线上教学指导
1.开齐课程,坚持“五育”
区(市)县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科学编排线上课程的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意线上“五育”课程的合理分布,内容应当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要做到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兼顾,确保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健康防护能力;要合理安排主题鲜明的班会课、心理健康课;要创造性地上好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利用线上体育课,科学指导学生开展适量的居家体育锻炼;要注重引导学生因家制宜,就家取材,落实居家劳动实践。
2.变革课堂,提质增效
线上教学可能具有课堂管理困难、师生互动延时、学情反馈滞后等缺陷。区(市)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针对目前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线上教学方式。如采用“在线直播教学”或“观看线上课程视频+在线讨论与答疑+作业布置与反馈”等多种线上教学模式。
教研部门和学校要依托优秀教研团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要指导教师设计“小而精”的线上学习任务,营造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氛围,课堂要给学生思考留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与课堂参与度;要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制作重难点知识的微视频、小程序,提供线上课外拓展资源等;要指导教师加强教学管理,借助网络平台增加视频互动、随堂练习反馈、学生随堂问答等环节;要指导教师不定期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适当降低教学重心、控制教学难度、放缓教学节奏等,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合理作息,保护视力
4.线上视导,提升质量
区(市)县教研部门要加强线上教学视导,要建立区域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效果评价,力求实时改进并提升线上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健全线上听课、巡课、评课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线上听评课计划。教研员要进入直播课堂进行听课和指导,市教科院也将采取不定期巡课的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线上教学效果,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三、课后:巩固线上教学成果
1.作业精设,减负增效
2.家校共育,加强监管
各区(市)县教研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家校共育,引导学校会同家长指导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认真参与线上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规划统筹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要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学习支架支持,以学生自评反思为主,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反馈的策略为辅。尤其对个别自律性不强或家庭困难的特殊学生,要建立“一人一案”精准帮扶,紧密联系家长进行科学的心理疏通,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教学指导措施,共同提升学生居家学习以及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3.名师共享,精准指导
市教科院也将组织专家团队,对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线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等进行抽查、评估和指导,努力保障线上教学“实质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