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厅直属实验中小学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3〕11号)要求,决定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以下简称精品课)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二)汇集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优质课程资源遴选更新机制,系统化体系化建设智慧平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平台资源内容,提高平台资源质量。
(三)服务学生教师使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预习、复习、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提供服务,促进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支持教师课堂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提供服务。
(四)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精品课要求
精品课包括学科课程、实验教学、特殊教育三类。学科课程和特殊教育类以微课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特殊教育类可不提交作业练习。实验教学类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包括实验教学视频、实验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等。精品课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在意识形态、民族宗教、领土国界等关键问题上不能有偏差。
(二)确保科学严谨。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2023年教育部审定的教材,保证学科知识内容和授课语言的科学准确,保证情境素材的真实性、适切性和权威性。
(三)突出课堂实效。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教学改革方向,充分考虑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点,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
(五)保证内容原创。精品课必须是教师本人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典型教学成果,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不得冒名顶替、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剽窃,一经发现,除取消此次参评资格外,5年内不得参与精品课评优。
三、遴选要求
(一)参与人员
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等)均可推荐本校教师参与。
(二)报名要求
(三)遴选步骤
1.自主申报。教师总结个人教学实践成果,凝练教学经验和方法,学习借鉴国家智慧平台相应课程教学资源,对照目录节点(以“精品课”遴选工作网站公布为准)及报送要求,确定自己拟讲授的具体内容并向学校提出申报。
2.学校推荐。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参与课例设计,积极组织研讨和交流展示活动,并择优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4.市级遴选。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学科组织专家对县级初选和市直学校推荐的精品课进行遴选,并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名额(见附件2),经本级管理员审核后推荐参与省级遴选,原则上同一课程节点只推荐1节精品课。厅直属实验中小学校参照市级遴选方式推荐本校精品课参与省级遴选。
5.省级遴选。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及厅直属实验中小学校推荐的精品课进行评审,按照比例评选出省一、二、三等奖,择优推荐参加部级精品课遴选。其中实验教学精品课从省级实验教学精品课与2023年度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结果中择优推荐参加部级遴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全省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省教育资源保障中心、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实施。省“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教育资源保障中心。各地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加强统筹协调,认真总结过去两年精品课遴选工作经验,制定本地2023年精品课遴选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电教、装备、教研等部门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防止影响正常课堂教学工作,避免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二)严格程序标准。各地要规范遴选程序,严格把握质量要求和2023年精品课评价指标(见附件3),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三)落实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培训、活动指导、课程录制、专家评审等),为遴选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
(四)加大激励保障。参加“基础教育精品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凡确定为市、县初步人选的教师可认定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个学时,获得省级奖项的可认定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8个学时,颁发相应优质课证书,可作为教学成果评定、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参考。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调动优秀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参与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精品课的教师,可参照教育部做法给予适当表扬奖励。
(五)深入推广应用。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精品课资源将纳入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体系推广和应用。各地要把精品课遴选活动与国家智慧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国家智慧平台应用推广专门培训,用好国家智慧平台上包括精品课资源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为精品课遴选工作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精品课交流展示活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的力度,为广大师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切实提升精品课使用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其他事项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厅直属实验中小学校务必在2023年9月20日24时前通过国家智慧平台完成省级实验教学精品课推荐工作,在10月12日24时前通过国家智慧平台完成学科课程、特殊教育精品课推荐工作。
六、联系方式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时娇0371-69691880
省教育资源保障中心:
苏晨刘伟锋0371-66329808(学科课程及特殊教育)
张继勇0371-66311107(实验教学)
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荣咏鑫0371-62005268
省级管理员:
学科课程、特殊教育精品课:王曌妍0371-66329808
实验精品课:刘恒0371-66340009
hnsjpk@#(学科课程及特殊教育)
hjsgb@#(实验教学)
附件:1.“基础教育精品课”制作要求
2.“基础教育精品课”推荐名额分配表
3.“基础教育精品课”评价指标
4.工作联系表
附件1
“基础教育精品课”制作要求
一、学科课程、特殊教育
(一)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应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适当呈现授课教师画面,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和画面的可视性。单个微课视频时长:小学10—15分钟、中学15—20分钟。微课视频应包含片头,时长5秒,文字信息包括: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名、主讲教师等信息。录制环境(推荐使用演播室、录播教室)安静无噪音,光照充足均匀,教师语言规范,声音响亮。视频画面的比例为16∶9,大小不超过1G,编码格式#/25帧,分辨率1920*1080P,码率8Mbps,音频ACC编码、码率128Kbps。鼓励教师对微课视频文件进行后期编制,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当调整屏幕大小,布局美观大方。
(二)课件
课件及其嵌入的媒体素材应确保内容清晰无误,界面设计简明、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风格统一。引用地图应使用教材上的地图并标明出处,格式为:地图出自xxx(教材名,出版社,版本,第x页)。
(三)其他文档
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等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精品课应为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所涉及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小学数学、科学、信息科技,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类型可为课标原型实验、课标实验的简单变式实验、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以及跨学科实验等多种形式。每节课需包括实验教学视频、实验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等。
为有效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一般范式与方法,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品质。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意愿。鼓励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学生科学探索的机会。
(一)实验教学视频
实验教学视频应为一节完整实验课的实录,时长一般为40—45分钟。实验教学视频应包含片头,时长5秒,文字信息包括学科、年级、课名、主讲教师、学校等。视频画面的比例为16∶9,大小不超过3G,编码格式#/25帧,分辨率1920*1080P,码率8Mbps,音频ACC编码、码率128Kbps。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须近镜头拍摄,要求图像、声音清晰,不抖动、无噪音。
课件及其嵌入的媒体素材应确保内容清晰无误,界面设计简明、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课件字体大小和配色方案要符合GB40070-2021《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教学采用的纸质及电子地图、地球仪等应为经过有审核权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的产品。
实验教学设计、导学案以文本形式呈现。
实验教学设计包含素养目标、实验资源、实验设计与创新点、实验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实践作业等部分。素养目标适宜、恰当、全面。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操作水平。实验资源名称规范、规格明确。实验教学过程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实践作业应与实验教学课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
导学案设计应能有效支撑素养目标的落地与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科学探究类实验应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与应用,任务型实践应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需提交至少3份学生完成后的导学案扫描件,要求与课堂一致、真实、典型。
附件2
“基础教育精品课”推荐名额分配表
地市
(学校)
名额(节)
学科课程
实验
教学
特殊
教育
郑州市
260
35
10
周口市
160
30
6
开封市
100
20
驻马店市
110
25
洛阳市
220
8
济源示范区
3
1
平顶山市
120
航空港区
安阳市
5
巩义市
鹤壁市
2
兰考县
新乡市
汝州市
焦作市
15
滑县
濮阳市
4
长垣市
许昌市
邓州市
漯河市
永城市
三门峡市
固始县
南阳市
230
鹿邑县
商丘市
新蔡县
信阳市
150
厅直属实验
中小学校
0
合计
2510
416
109
附件3
“基础教育精品课”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描述
权重
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合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检测,重难点突出
教学内容
组织科学
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覆盖该课所含知识,课时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流畅紧凑
教学方法策略适切
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情境感知;教学组织严谨,教学方法得当,策略有效
信息技术
融合有效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如有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应运用合理
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明确恰当
教学设计(及学习任务单)与教学目标一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导学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业练习规范科学
课上练习、课后作业、实验活动(如有)紧扣教学目标,总量适中,难易适度,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
技术规范
资源完整
提交规范
教师讲解、实验与多媒体演示切换适当,布局美观,声画同步;课件、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信息完整、格式规范;资源引用注明出处
特殊教育
教学设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特殊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学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
教学内容组织科学
准确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教学单元中的位置及对发展特殊学生能力的功能与价值
学情分析精准合理
基于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精准分析学情
重难点
明确突出
明确本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并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法
教学环节流畅紧凑
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环节清晰,注重全面发展、潜能开发、缺陷补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特殊学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直观性教学,促进特殊学生多感官参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技术教辅具融合有效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合理、适宜学生;合理使用教具辅具,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直观性和适切性
任务单
规范科学
学习任务单与教学目标一致,符合特殊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导学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规范要求
资源完整提交规范
教师讲解、实验与多媒体演示切换适当,布局美观,声画同步;课件、学习任务单信息完整、格式规范;资源引用注明出处
实验教学
目标
总体目标
符合现行课程标准要求,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并形成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等的发展
设计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科学严谨,实验可操作性强。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运用实验技术解决实验的重点难点、优化实验过程、提升实验效果
实验资源
过程
学生活动
能有效利用实验资源,充分参与实验与实践活动过程;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记录细致,分析论证过程科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实践意愿强,参与度高
教师活动
能给予学生规范、清晰地示范,无科学性错误;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效指导学生设计、实施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有效与学生互动,有效做出实验教学反馈与评价;专业技术用语运用得当;板书或课件设计思路清晰、规范、恰当
效果
实验效果
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数据或信息可靠,结论合理,实践作品或任务完成效果好;对实验误差或任务解决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分析准确、处置恰当
目标达成
学生能够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知识理解、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体验到实验、实践和克服困难成功的愉悦,学习气氛活跃,有进一步开展实验及实践活动的意愿
学科
特色与创新
思路创新
基于教学目标创设新颖的实验情境;创新实验展示形式、实验设计与实施途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技术与器材创新
创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促进理解和问题意识的形成;围绕课标要求,合理开发实验教学课程资源或自制实验教具,有效应用于教学
附件4
工作联系表
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
(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
负责部门名称
通讯地址
(邮编:)
行政部门
姓名
性别
民族
所在单位/处室
职务
传真
手机
负责人
联系人
具体组织部门
备注:如学科课程、特殊教育、实验教学具体组织部门不同,请自行在本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