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因此,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我校把培养学习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之一。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一个中心,即以建立和乐立美的教风为中心;两个转变,即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即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五个结合,即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此项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干部培训,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
1、校长垂范抓建设
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头人。校长的率先垂范对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的进程中,我校校长努力成为“五者”,即:“领导者”——真正从思想上领导,内容上引导,工作中指导;“研究者”——真正投入校本研修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研修的全过程;“组织者”——真正组织好全校各科的校本研修活动,积极创设条件,使校本研修的集体活动富有成效;“服务者”——真正为校本研修提供有力的服务,有效的保障;“示范者”——校长每学期都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对新教师跟踪听课,甚至以身示范,给予指导。这样的学习型校长是我校教师的榜样,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学习热情。
2、行政带头勤学习
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干部队伍的建设抓起。我们进行了“和美治校”的研究,将我校的“和美”理念渗透到管理体制中,注重建设一支情感与制度并用、人性与理智共存的学习型干部队伍。拟定了干部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干部培训活动,由干部们轮流组织行政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先后进行了“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的策略”、“教育管理的艺术”等专题的培训,还有计划地派干部外出学习,回校后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每学期,行政一班人深入教师课堂听课(每学期不低于40节),深入到学科组、教研组参加教师们的教研活动,并进行检查和指导,让教师们在具体的指导中,在自我比较与反思中得到迅速地提升。行政还带头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所有行政均达到大专学历,部分行政按规定也以达本科学历。行政一班人在各种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二、部门灵活安排,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1、建立五种机制——搭建学习平台
2、建设师德师风——树立教师形象
3、倡导学历进修——增加知识储备
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教师们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对于参加学习的教师,学校都安排好他们的工作,解决工学矛盾,让他们安心学习。学历达标后,学校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并在评优选先等工作中优先考虑。到2005年止,我校达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已达到县教育局的要求,教师们正进一步进行本科学历的进修。教师们在学习中增加和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4、活用学校资源——加强校本培训
三、立足课堂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1、上“四课”——课堂教学催奋进
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我们就以集体备课为主要方式,开展同上一节课、上单元课、青年教师赛课、展示课(新教师合格课、外出学习汇报课、名优教师献课)“四课”活动。其中,同上一节课:选择不同的课例,教研组的老师集体研究,设计教学过程,共同执教这课,然后集体评课,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出本课型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上单元课:教研组每位教师选择各单元典型课例,自主设计教学并先行执教,组内教师认真评课,肯定成功,更找出不足,共同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其他教师在本班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和学习教学技能的平台,提升专业素养,推进了教研工作的开展。每次活动都进行认真的评课,采取“2+1”的评课方式,即:两个亮点,一个建议。教师们在评课反思中体验到了“教然后知不足”,产生了“时不我待”的危机感,萌发了“自我加压,超越自我”的热情,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2、设梯度——分层培养共提高
a.严格培训育“新苗”
b.搭建平台育名师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努力,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市、县优秀教师以及“校园名师”。同时,我们还通过考核引进一些县内外优秀教师。我们对这些骨干教师实施有计划的培训与管理,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尽快地成长为省、市、县名优教师。一方面,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加强他们对其他教师的辐射与影响:要求他们外出学习回来后要写出学习心得汇报材料,上一堂汇报课,开一次专题讲座。而且必须带2名(或2名以上)的徒弟,每学期至少要听20节课,每学月至少指导徒弟上一节课,学期末,所指导的徒弟要上“师徒”汇报课。另外,我们还开展了“校园名师献课”、“青优教师献课”等活动,积极争取承担市、县研究活动,上研究课,为骨干教师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为其他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讨机会,更快地提升青年教师们的专业技能。经过近几年的培训,我校现已有省、市、县名优教师40多名。
c.激发热情尊“中老”
1、以研促培,教育科研中坚力量得以成长
2、以“点”带“面”,教师群体普遍受益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以“点”带“面”,要求课题组教师要把在课题组学习的理论知识、操作经验以及研究成果推广到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学科组,带动其他教师自觉地参与到了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这样,不仅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迅速成长起来,而且从面上增强了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了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地进行。通过教师们辛勤地工作,市九五教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已顺利结题,这一课题成果获得了成都市一等奖;县区域性课题“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研究”也已结题;“市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数学科的整合”在中期评估中获得市级优秀,现已结题;“和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被审批为成都市十五课题,在2004年的市级课题考评中获得了二等奖,现正准备结题。如今,老师们仍旧一如既往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五、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1、对口支教——师资流动缩差距
首先,我们重视平衡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我校中心校下设两个分校(属村小),师资配备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近几年,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交流制度。2000年,我校率先实行中心校、村小艺体学科大排课制度,村小都有专职的艺体教师,其他艺体课均由中心校教师任课,从而提高村小艺体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得到艺术熏陶和培养。我们还实行分校教师和中心校教师定期轮换任教制度。中心校部分教师和村小部分教师定期轮换任教,加强交流和培训,让更多的村小教师接受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学校每月对中心校和村小教师统一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另外再给村小教师专项津贴,在晋升职称以及评优选先方面优先考虑村小教师。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村小教师整体素质,逐渐优化师资结构,缩小分校与中心校的差距,让中和镇的教育资源日趋和谐与平衡。
同时,我们也很重视发挥“九义”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带动丘区兄弟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与三星小学、永兴小学、黄龙溪小学结成对口支教和“手拉手”友好学校,先后开展了“手拉手”学校校长结对、教师结对、少先队结对、班级结对活动,下派新聘用(任)的教师鲁强、叶利、赵禄平等教师到丘区学校(黄龙溪小学)支教服务一年。我们还和友好学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派优秀教师去献课,去听课指导,做专题交流,他们的教师也到我校来上研究课,跟我校骨干教师跟踪听课,开展互动研讨。黄龙溪小学教导主任陈霞到我校挂职锻炼了半年。期间,她参加我们每周的行政例会,跟我们一道走进教师的课堂,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和我们一起完成了成都市校风示范校、实验技术示范校的验收和信息技术专项检查等工作。挂职锻炼结束后,她感慨地说:“中和小学和美教育管理体制不仅促进了中和小学人的成长,也让我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大的提高了,更促进了两校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的交流和提高。”可见,在各种交流活动中,我们不仅带动了丘区教师的发展,也促进了本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论坛交流——百家争鸣促反思
在教师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每月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各部门结合考核情况,采取指定和自由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论坛”。在每学月的工作总结会上,都有半个小时以上的“教师论坛”,每次都有3——5名教师就师德建设、班级管理、新教师学习和实践心得、新课程课堂教学等方面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作法。如,陈莲老师就师之魅力源于“爱”,张小容老师就课堂教学要讲练结合,廖德英老师就班级管理要从细处着手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感想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题在教师中间引起了共鸣,他们围绕发言主题积极地交流互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做法。这样,就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争鸣的舞台,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倾听,同时敞开个性化的自我,展现自己的真实思想,平等对话、相互启迪,做到认同中有质疑,融合中有反思,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创设浓厚的学术争鸣氛围,推进反思性教学和新课改精神的落实。
3、总结推广——共享成果促发展
我们成立了课改通讯小组,定期出校刊《和美在线》,发布课改新信息,交流课改新经验,引领教师及时把握课改新动向。此外,我们还把平时教师的经验论文、优秀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等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了《与课改同行》系列丛书,然后将这些书籍放到阅览室互相参阅。同时,把这些教师的研究成果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使教师们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们的经验论文先后有数百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在比赛中获奖。教导处还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将课程改革的意义、内容、方法、途径及教师们研究所得的经验向家长做了介绍,力邀家长参与到课改研究中来。这样就进一步让课改精神深入人心。
俗话说,师高弟子强。而我们还想说,强校当强师,师强校自强。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探索着,实践着,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力求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建立和美教育理念下和乐立美的教风,由此辐射到学校各项工作,从而扎实推进我校基础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动学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