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一(上)“9加几的加法”教学片段
执教教师出示小猴面前盘子里有9个桃,盘子外有4个桃,要求一共有多少桃的情境,先请同学列出算式:9+4。
接着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9+4=13。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生1说想法:10+3=13。
师引导:10的前面是几?
生完整解释:10的前面是9,因为9+1=10,再加上剩下还有3个,所以10+3=13。
生2举手说想法:因为10+4=14,9在10的前面,比10少1,所以14-1=13。
师问: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没有其他学生举手。)
师:那让我们将生1的想法写出来,好不好?
教师将生1的想法用连续的算式和算式思路方框连接图两种形式重新再现,让学生反复指名说、自己说、同桌说后,要求学生试着模仿生1的方法进行9+7的计算。学生都很顺利地进行了正确地计算,并正确表述出刚才反复记忆并要求仿照的“凑十法”的方法。面对学生们的回答和表现,执教教师很满意,用小红花表彰了突出的同学。
但在学生自己独立练习时并进行反馈时,包括生2在内的各式想法又时不时地冒出来,尤其是那些计算慢、计算困难的学生让执教老师一遍遍不停的纠正、引导……
案例二:三(下)“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段
执教教师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一盘桃(4个)的1/4,当学生没有阻碍地认识到把这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分得的1个桃正好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说,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4。第二个环节是认识一盘桃(4个)的1/2,就是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2个桃,用分数表示为1/2。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用分数表示为2/4或1/4。对此,在纠错后接下来教师反复地强调,指多名学生完整模仿说。当同学们都能正确复述后,教师感到学生已经掌握后进行练习。在练习中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一,还是有不少同学出现填写2/6或1/6的错误答案。
回顾上面所举的在我们平时的课上经常会看到的两个案例,是教师无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而进行的出现了偏差的教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下来,教师被自己顺利完成教学或学生已经学会的假象所迷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在练习反馈中只能是问题重重。
一、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实在
让学生找得数与算式之间的联系规律。学生会找出9加几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就是第二个加数(9加几的那个几),再从连续加的凑十加法解释算式,如9+7=16,得数十位的1是9加1的1个10,7可以分成1和6,9+1+6就是16。另外,由有同学会依次类推想到的算法。
用连续加的“凑十法”比将9看做10的“凑十法”更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出一些计算的规律、计算方法的多样、计算快速的技巧。
两次优化,让学生感受到凑十法的简便,更渗透了数学特殊数加法的奇妙,再从这层意义上反过来感受凑十法,会让学生领悟很多,从而从内心中真正接受、认可、理解、使用起凑十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智慧的设计让教学更有效
其实我们在上面对于“9加几的加法”和“认识几分之一”中的课堂实施中都可以看出教师智慧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更深入地剖析与解读、对于学生学习实际更准确地预测与把握,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设计更加有效。再试举一例,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教学,有的教师设计由猜钟表谜语导入的、有的教师设计由听钟声来激趣引入新课,接着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整时不到一点点和整时刚过一点点),最后是认识时刻的练习。导入有趣是有趣了,但与本课的关系却并不是很大,造成引入部分和教学部分前后脱节,教学重难点无法突出。而笔者的设计则是由“用钟表、认钟表、学钟表、钟表文化”四个板块逻辑的组成,由日常用到钟表引起学生熟悉的回忆,再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互做小老师,认识到学生已经能很准确地回答钟面的整时时刻,接着着力学习本课的重难点:接近整时,最后是关于钟表发展历史的数学文化,这节课逻辑连贯、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尊重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认识了整时,而对接近整时则需要重点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学生在有趣、有序、有需要中不断地学习,轻松而有效。
三、灵动的教学让教师教得更深入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教学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面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变与不变的外部挑战。[1]新兴技术的不断冲击,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更多的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传统课堂已无法满足教育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智慧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智慧课堂是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以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形式,是以培养多样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式。[2]相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智慧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快乐学习。[3]
本文针对高级语言上机教学的课程特点和存在问题,充分利用上机实验室的信息设备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上机教学的智慧课堂。
二、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般院校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为1∶1,由32学时理论课和32学时上机课组成。上机课目前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上机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过多依赖于实验指导书和教师,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上机课中常出现“写程序就抄书,出现问题等老师”的现象,分析错误、动手调试本是最能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环节,现在却由教师来承担,往往导致学生离开指导书和教师就写不出程序、调试不了程序的局面,很难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机房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般机房都配备有计算机、高速局域网和多媒体教学管理软件,具备开展智慧课堂的条件。以我院机房为例,采用的是海光多媒体软件,海光多媒体软件是一款实现在电子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电脑教室中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非常好的软件,集电脑教室的同步教学、控制、管理、音视频广播、网络考试等功能于一体,并能同时实现屏幕监视和远程控制等网络管理的目的,其核心功能包括教师演示、学生示范、语音教学、遥控辅导、屏幕录制、屏幕回放、提交作业、电子抢答和文件传输等。但目前该软件主要用于教师演示和收发文件,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方式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智慧课堂开展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充分利用机房的信息技术环境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网络学习和多元化考核等教学手段,创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教学的智慧课堂,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快乐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单独完成编程及缺少兴趣的问题,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每次上机课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实验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在达到学习均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分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分散,所以合理划分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前提。主要考虑两种分组方式,第一种是学生自愿组合,第二种是教师按学生的基础分组。第一种分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自由式的小组组合很可能出现分组不均衡的现象,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一组,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在一组;第二种分组方式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内的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基础、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使班级小组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综合考虑两种分组方式的优缺点,可交替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分组。
小组划分后需进行合理分工,每一组选择一个组长,组长协助教师组织任务攻关工作,同时监督组员,避免出现“蹭组”现象。组长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成绩、与同学间的关系等因素,可采用自由推选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教学
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要求学生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任务完成后,随机挑选或通过海光多媒体软件的“电子抢答”功能选出若干小组,通过软件的“学生演示”功能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改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要注意高级语言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理论课的知识点融入上机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练习C语言控制结构中的选择结构时,任务设计为:设计一个程序,输入某年某月某日,要求计算出这一天是该年的第几天。学生拿到任务后,分组讨论程序思路,教师通过管理软件随机选择若干小组听取他们的设计思路,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学生得到以下正确思路并编程实现:
1.从键盘上读入3个整数,分别作为年、月、日。练习输入函数。
2.要计算出某天是当年的第几天,应该将当年中本月之前所有月份的天数相加,再加上本月的天数。根据所输的月份练习switch选择结构。
3.考虑闰年问题,二月是一个特殊月,如该年是闰年,则二月有29天,否则,便是28天。根据所输的年份练习if选择结构。
4.输出答案。练习输出函数。
这个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选择结构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了switch和if这两种常用的选择结构的区别,且巩固了前面学习的输入输出函数知识点。
(三)网络学习
(四)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有重要的学习方向引导作用,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中,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上机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考核,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表现、课堂展示和任务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组内考核,每次实验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打分,最后取平均分,占总成绩的20%;期末上机考试,占总成绩的50%,对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四、结语
本文充分利用了机房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环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网络学习和多元化考核等教学手段,创建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教学的智慧课堂。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6.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13.
关键词:云智慧课堂;数字化教学;智能终端设备;云课堂教学系统;教学艺术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对信息技术的载体――智能终端设备如电脑、平板、手机很感兴趣,他们对智能终端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很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智能终端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一、教师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三个步骤
(一)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Aise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
Aischool系统的硬件载体由PC电脑、教师平板和学生平板组成,Aischool系统需要网络来连接,实现PC电脑、教师平板和学生平板之间的互联互通,Aischool系统主要有备课和授课两大功能模块,在备课模块,主要有导人课件、导出课件、预习、分组研讨、试卷、游戏练习、思维导图、投票等功能。在授课模块,主要有资源推送、课堂投影、课堂提问和即时统计等功能。教师要明白哪些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并有选择地应用这些功能。这些功能的应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
应用Aischool云课堂教学系统的第二个步骤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Aischool系统的常用功能,这些常用功能主要有“课前预习”“分组研讨”“思维导图”“练习作业”和“投票”等。同时,教师还须安排并培养好班上平板电脑的管理员,负责平板电脑的充电、课前平板电脑的分发和课后平板电脑的回收。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平板电脑上课时,还要制定一套使用规则,以免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在下面玩与教学无关的其它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设计
二、应用云课堂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反思
(一)数字化教学需要应用的新媒体和新技术及其效果
2.应用了云课堂多媒体计算机,使用了教育云“老师空间”的“互动课堂”功能进行课前在线配音作业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导人新课做准备。
(二)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
1.合理应用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Aischool云课堂系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利用Aischool云课堂系统做练习题,可以即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这是数字化教学的最大优点。
关键词:课件功能制作应用
1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
本文所指课堂教学课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设计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能动第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南点及不易处理的教学难题,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学习与是、实训、操作等困难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课件使用的主体,通过科学、艺术地使用课堂教学课件,有可能充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概念的界定上,我们首先应该把课堂教学课件至少同网络课件在课件使用主体的界定上相区别,其次是应该把课堂教学课件与其他助学型课件、教学结合型、演示型课件及助教型课件区分开来,才好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属性及其功能。另外我们还应该从宏观上规范对课堂教学课件功能的认识即课堂教学课件的服务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最突出的功能是帮助教师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第完成教学目标。
依据课堂教学课件的属性和对课堂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实践的把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
(1)课堂教学课件有展示教材的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课件这种展示教材的功能,绝不是对教材的“山寨”版,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等,在对教材投入自己的教学智慧以后的理性选择和展示。这种展示务必要讲究其正确性和准确性并通过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找准教材的切入点和施教的路径。
(2)课堂教学课件有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功能。
课堂教学课件既然是教师教学的辅手段与工具,那么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利其器而善其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件这一载体,收集、甄别、整合教材之外可用资源,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挖掘深度上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拓展广度上选取教材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必要的基础之外的资源是关键。
(3)课堂教学课件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功能。
(4)课堂教学课件有把握教学节奏的功能。
(5)课堂教学课件有塑造生动、活泼、有趣味的教学氛围的功能。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为教师张扬自己的教学智慧与提升个性化的教学表现力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打破呆板的文字限制,完全可以利用声、像、图、景等教学元素,塑造出生动、活泼、有趣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高视觉、听觉接受教学信息的效率。
2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在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比较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重技术、轻教学。
课件设计制作的关键和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以及服务于教学设计的要件,没有教学设计的框架为主导,或者说仅仅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课件是不能为教学服务的,其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也都要空设。
(2)容量上的不确定性。
(3)教师主导作用被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课件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对课件的畸型依赖,大有“万能”的课件取代教师教学主导地位之势,甚至会出现意外的断电等情况,教师手脚无措不能上课的各个局面。
(4)特色不明显。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课件区别于其他课件,应该有其明显的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特色,但在实践中确实存在没有依据教学大纲而做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整个课件很少有教学设计的痕迹。这样的“鱼目混珠”的课件,不具备课堂教学课件应该有的基本功能,理应弃之不用。否则教师与学生都会受到伤害。
(5)个性化差强人意。
许多所谓的课堂教学课件虽然有科目和课程内容之不同,但在课件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框架、表现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是一个面孔,一样的模式。这样的课件明显扼杀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6)内容与形式脱节。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教师辅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为教师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但个别教师在课件设计和制作中或粗制滥造,或偷工减料,或借他山之石,使所谓的课件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非但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反而会给自己和学生添了许多烦恼,也理应弃之不用。
3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存在问题的思考
反思课堂教学课件制作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并从这一基点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动地修正一些模糊观念和不当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1)坚持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与时俱进的教师们谁都不会拒绝网络时代的诱惑,利用课堂教学课件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辅授课工具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理性的选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本人,相对于课堂教学课件这一载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不会因为由人设计制作应用的工具的变革而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是,教师教学观念、课程意识的决定性;教师课堂教学课件理念的决定性;教师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教师教学智慧投入的程度;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课件的客观标准等。
(2)个性化的表现力赋予课堂教学课件以灵魂。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工具和手段人人可用之,但人人用之在内容与形式上应用效果却不同。各有千秋,特色各异,风格独到是比较理想的预期。个别课堂教学课件由于缺乏正确理念的投入,无论在知识框架体系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过程推进细节的谋划上都少有创意,有的只是文字的罗列,看不见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痕迹及教学智慧的灵光闪烁,这样的课件可以被看作是没有“灵魂”的纯工具,因此也就不能够挖掘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反而会为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3)服务于教学是根本。
课堂教学课件本质上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教师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的初衷是“善其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善其事”的理念要贯穿整个过程。其具体表现是:要注意到学生课堂上喜闻乐见的客观要求,也要注意到学生课后学习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件的设计中要注意到示例的丰富性,习题的启发性,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对知识点多角度的分析论证;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要注意简洁明了,切不能因为过度的渲染而喧宾夺主,或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堆砌;同时在课件的设计中也要注意在自然光下学生的可视性,注意把握字号与背景颜色的选择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如何把握“有效性”的问题呢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是系统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与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加涅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为学习设计课堂!”其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教学强调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为了设计教学,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且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1.找准教学起点
2.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设计既然是为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就要让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贴近,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在设计教学情境、引发思考、引导探究、提示方法、训练思维、调控反馈过程时都必须考虑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否则会出现“果子长得太高学生摘不到,过低学生不用费力就可摘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激发感染学生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是课堂设计和上课成功与否的标志。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心态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怎样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在设计中处理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活跃气氛和思维训练、动与静、冷与热、有声与无声、常规要求与发展性要求的关系。“活”的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朴实自然,着力追求新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寻求学习材料的趣味性,设计多样性的学习和探究情景,不断变化学习的节奏,尽可能地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以问题为中心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就会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实效。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预设促发生成
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要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经验和智慧。课堂上的每一件非常事件,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课堂以动态存在,并不断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在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变……教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想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形形的事件,所以教师时刻面临着挑战。弹性设计(即一个教学方案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答案)可以为一些“可能”和“不确定性”留下足够多的空间,可以让教师充分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沉着、冷静地解决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有条不紊地创造出精彩的教学故事。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对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把不同层面的知识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教师的备课也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尽量促使"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为什么"的知识学习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怎么办"的知识中学会运用。比如:教材中π等于几是前人的研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π等于几,先创设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出这个常数,也就是圆周率,并知道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由此可知,只要知道了任何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求这个圆的周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是什么"的知识,又能用"是什么"的知识来解决"怎么办"的知识,也就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长了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我能力的发挥,增强了学习动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不仅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性知识学习,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是应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这种割补的方法,又可以应用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又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是通过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等。这些过程,首先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懂得任何转化均是有条件的;其次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训练,重视开发学生的多元性思维;最后是要学生对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做自我评价,并对别的同学的策略即使用策略的能力也作出评价,使得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中,让学生学会采用较优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优化能力,促使数学课堂学习更有效。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反思智慧的培养
课堂学习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论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能看到成功的精彩,又能看到失败中的美丽。我曾问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你会背乘法口诀吗?"学生很快地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然后我问为什么是"二三得六"和"九九八十一"呢?的时候,他却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都是重视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熟记结果,而没有让他们真正地探索与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在现实教育中,有多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出错呢?又有多少个学生经历了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成功?我们是要给学生输入清晰的概念,但在不破坏知识程序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及会应用概念的能力。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检验假设,解决问题,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才能将知识转化智慧。知识的产生和积累是渗透在智慧里的,与经验智慧共存的,每个人的智慧都是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