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05
清高宗钟情搜集商周青铜礼器,并摹仿宋代《宣和博古图》体例编纂《西清古鉴》及《宁寿鉴古》,仰瞻先贤典仪庙堂之高,追溯高古之品格。
于当代作品制作方面,乾隆皇帝亦推崇古人之审美风尚,常命匠人仿古之制式。以瓷代铜仿商周礼器,模拟青铜器形及复层纹饰,并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是瓷器领域之创意展现,体现出极高之技艺与表现力,亦展现出清高宗极高的艺术品位与追求,藉以思祖追远,延续中华之千年古风。
此对鎏金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和战国时代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亦统一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夔龙分隔。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分别为“南吕”和“姑洗”,两钟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四年制”。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
清康熙五十二年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倍应钟」八卦编钟
「康熙五十二年」「倍应钟」款
H:30cm
备注:
1.伦敦佳士得,1952年10月30日,编号84;
2.Wm.Williams(Kensington)Ltd.,伦敦,1953年;
3.JamesA.Bines(1905-1987)收藏;
4.1970年代赠予一美国藏家;
5.美国东岸私人收藏
展览:保利艺术博物馆,“贡之廊庙光鸿钧——康熙奇珍·郎廷极艺术展”,北京,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成交价:RMB3,565,000
此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癸巳)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为一套十六枚编钟之一,铸铜鎏金,以失蜡法铸就,钟钮为五爪双龙交泰。钟口部平齐,又称“镈钟”。体呈鼓形,浑圆、饱满,庄重威严。腹有六道弦纹,将鼓部分割成五个平行框带,四个区,从上至下,第一、三、五框内饰三个一组的乳钉状“音枚”;第二、四框内饰八卦纹;钟体两面正中分刻楷书“倍应钟”和“康熙五十二年制”款,上方为太极图,下为一爻,乃万物之始;钟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此件编钟品相上佳,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编钟是清宫规制最高的礼乐——中和韶乐的重器,是天帝尊神和帝后至尊身份的象征。满清入关,为谋求其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更是格外重视宫廷礼乐,尤其是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的中和韶乐。在承袭明代宫廷礼乐及乐器的基础上,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位帝王不惜重金改制和添制了大量形制不一的编钟,最终做到各坛庙宫殿专属专用。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岛;次年康熙皇帝开始他人生中第一次南巡,检阅河工;康熙二十四年,击溃俄罗斯军队,弭平雅克萨城寨;次年康熙皇帝驾临潭柘寺,静香礼佛;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间,常年清剿西疆及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清朝对中原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康熙帝因此得以从容地制作礼乐,制造本朝的典制乐器。
清乾隆二十六年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第十二应钟」特磬
「特磬第十二应钟」「乾隆二十六年制」款
磬W:28.5cm,锤L:19.5cm
备注: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成交价:RMB10,120,000
本品为青玉质,扁平,呈钝角矩形,长边称鼓,短边称股。原配黄花梨透雕座架。磬两面皆描金龙纹,其上篆书铭文。
正面: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铸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黍,啓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
背面:特磬第十二应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此磬铭文为一篇四言诗,其所言大多源自古礼,表现出乾隆时期宫廷礼乐的复古倾向。乾隆二十六年特磬的图形和铭文,见于《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三十七,及《皇朝礼器图式》卷八。据《清史稿》(卷一·一)记载:“特磬,以和阗玉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为钝角矩形,长股谓之鼓,短股谓之股,皆两面为云龙形,穿孔系钏而悬之。”以本品观之,文献记载与存见实物恰相吻合。乾隆前期,因玉路阻塞、玉材匮乏,使得清代宫廷玉器经历了缓慢成长的时期。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后,玉路畅通、玉贡不绝。玉料充足为清玉的鼎盛期奠定了物质基础。每年玉贡四千斤,特贡无计,正所谓“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作正赋输皇州”。自此之后才有“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大量的清乾隆时作玉制佳器。而特磬的制作也是从乾隆二十六年始,改灵璧石而用碧玉制作。
按乾隆二十六年为辛巳,即公元1761年。十一月朔日(初一)始工,经九日在癸卯日琢成。
此碧玉磬据其样式及铭文,可知是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特磬。磬分特磬与编磬两种,前者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与镈钟相对应,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后者以薄厚来设计音高,与编钟相对应,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镈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钟的出土与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的奏凯,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加之乾隆帝对古钟的鉴定,使得镈钟的制造充满了神秘、吉祥的气氛。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镈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至此,特磬之制随镈钟的产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
特磬属中和韶乐,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按音高不同共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从大至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本品为最小者“应钟”。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正月用太簇,……,应钟为十月使用。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茶文化源远流长,融汇了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的点茶法,再到明清时期的泡茶法,饮茶方式不断演变,茶器的发展也愈加精细,品种丰富。以茶杯为载体,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生活中的一抹雅致、一份宁静。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享受一盏清茶,犹如与自然对话,感受春秋的韵味。
古董珍玩板块回顾历年多件明清茶器精品,体现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精致的品茗艺术,充分展现了流光溢彩的中国茶文化。本文将为您详尽介绍各种值得收藏的茶杯种类,让每一杯茶都成为一段美好的生活片段。
01
从酒器到茶器
高足碗在明代首次以“茶器”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杯。高足碗同于高足杯,上为碗形,下有高柄,材质不一,包括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玉器等。唐代的金银高足杯曾盛行于贵族间,宋代时“高足碗”名称出现。元代,蒙古人将高足碗用作酒器,制作工艺和数量均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青花瓷高足碗以其独特风格和美感大放异彩。随着蒙古政权的稳定,高足碗逐渐从酒器变为日常生活器具。到了明代,饮茶方式普及,以壶泡茶,以杯盛之,高足碗的功能进一步增加,被广泛用作茶器。明代高足碗的式样在元代基础上有所改变,足端呈喇叭状,增加了稳定感。永宣御窑制瓷技艺达到巅峰,高足碗的制作尤为精美,展现了工匠卓越的创造力,深受推崇。
北京保利2024春拍Lot6408
明宣德御制青花“永平安颂”高足碗
D:16.8cm,H:11.5cm
成交价:RMB52,325,000
1.伦敦苏富比,1985年12月10日,编号195;
2.香港苏富比,2009年4月8日,编号1671
展览:
1.“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21年4月23日-5月10日;
2.“青花的故事——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22年6月20日-7月9日
出版:《弘历的世界》,保利艺术博物馆编,编号150,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西藏所藏相类高足碗配以精美银鎏金底座,于端素之余,平添一分高贵。只有上层僧人,如法王、国王级别之人,方可使用盏托。如西藏阿里扎达古格度母殿壁画描绘了古格末代王赤扎西扎巴德率僧众,会见四世班禅洛桑曲坚之场面。画面中,众人面前皆置高足碗一只,但只有班禅、古格国王和王妃之高足碗配以盏托。由此可见,此类书吉祥经之高足碗在西藏地位极高,仅限高层享用,非常人可以企及。
描绘罗汉的绢本,画面右侧人物捧着带盏托的高足碗
北京保利2024春拍Lot6412
明万历青花留白暗刻海兽纹高足杯
“大明万历年制”款
D:8cm,H:7.5cm
成交价:RMB4,715,000
1.日本爵位家族旧藏;
2.日本私人珍藏;
3.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Lot2247;
4.伦敦马钱特旧藏
展览:伦敦,马钱特,ChineseCeramicsTangtoQing,2014年5月6日-30日
出版:马钱特,《ChineseCeramicsTangtoQing》,伦敦,P36-37,编号18
北京保利2021年秋拍Lot5432
元青花龙纹高足靶杯
「玉」款
10.2×11.5cm
成交价:RMB7,820,000
1.山中商会(1940年1月,£38);
2.R.H.R.Palmer(1898-1970年)收藏(编号539);
3.香港佳士得,1989年1月17日,编号561;
4.香港徐氏艺术馆藏品(静观堂);
5.瑞士玫茵堂旧藏;
6.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编号542;
7.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编号17;
8.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编号EK409
出版:
1.哈里·加纳爵士:《东方青花》,伦敦,Faber&Faber出版社,1954年,图版2A
2.E.E.Bluett:《ChineseWorksofArtinEnglishCollections:TheCollectionofMr.andMrs.R.H.R.Palmer》,第1部分,《Apollo》,1958年4月,第160页,图VIII
3.敏求精舍:《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1990年,第57页;
4.《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版57;
5.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19;
6.《Orientations》,2013年1月-2月,第88页;
7.保利艺术博物馆:《龙翔九天——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编号007,2020年
1.“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1990-1991年,编号121
2.“龙翔九天——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20年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拍卖会Lot5017
北京保利2024春拍Lot6233
明成化或稍晚斗彩夔龙纹杯
北京保利2024春拍Lot6255
清康熙青花花卉铃铛杯
D:9.9cm
成交价:RMB1,207,500
1.英国PeterThompson旧藏;
2.香港苏富比,1975年11月17日,编号62;
3.伦敦苏富比,2012年11月7日,编号65;
4.北京保利,2014年6月4日,编号6294
展览:“唐代至清代:彼得汤普森伉俪收藏1618-1850年间之中国陶瓷艺术品”
事实上,延续至今的“功夫茶”,也正是随着明清小壶小杯泡茶的流行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文人茶”寄情于茶、舒放性灵的修身手段,还是“功夫茶”在茶艺的完善,都引领着中国茶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温杯烫盏”“高冲低斟”“凤凰点头”“含英咀华”等品饮之道和幽趣清美的审美境界,至今仍为无数爱茶、乐茶之人所追求。
02
从黑釉到白釉
北京保利2024春拍Lot6375
明建窑黑釉银油滴斗笠盏
成交价:RMB5,117,500
1.日本大阪重要私人旧藏;
2.联斋(LuenChai)古玩旧藏,香港
本品敞口微侈,斜直腹,浅圈足,呈斗笠形制,微外撇。碗内满施黑釉,口沿未见金属包口,故可证明本盏品相极佳。釉层厚实,釉面布满银灰色油滴斑,犹如漆黑夜空中的满天星斗,瑰丽自然,静谧美观。油滴釉始烧于的建窑,饮茶之风极盛。油滴盏在中国古代又称“鹧鸪斑”,水吉油滴盏的烧制条件与烧成难度上都比传统兔毫盏更为严苛,整器极为罕见,堪称珍品。北宋和日本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价值和稀有性。
北京保利2021年春拍Lot5224
明青白釉花卉纹盏及盏托
D:18.8cmH:9cm
成交价:RMB1,058,000
1.台湾私人旧藏;
2.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QT6
出版:Zetterquist画廊邀请展,2010年3月20日
北京保利2021年春拍Lot5210
03
从喝茶到品茶
明代中期,“瀹饮法”普及,品茗过程日趋精致、艺术化。时人逐渐将注意力转移至茶器的雅趣,崇尚紫砂壶和小型瓷壶,强调茶壶宜小以保持香气。在此基础上,文人进一步注重茶会的自然环境和氛围,追求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从而开创具有“清雅”风尚的“文士茶”新局面。伴随着这一风尚,各种搭配茶壶的盖碗、茶盅也应运而生,多样精巧,胎体致密,釉质细腻。
北京保利2017年春拍Lot5106
清乾隆洋彩胭脂紫地轧道花卉御题「三清茶」诗茶盅
本碗小巧别致,敞口、斜腹、圈足。整器装饰清雅简洁,器内壁,外壁上下分以胭脂紫地之上,绘饰洋彩轧道如意卷花云头纹一周,彰显乾隆一朝之华丽洋彩特色。腹部中留白处绘写乾隆皇帝御题诗文:“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芬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后落“乾隆丙寅小春御题”(丙寅为1746年)年款,另有篆书“乾”“隆”圆、方二朱文钤印各一枚。碗心则以松树、梅花、佛手饰之,与诗文相应。底署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北京保利2023年春拍Lot5508
清雍正粉彩牡丹蜜蜂纹茶圆成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0.2cm
成交价:RMB7,360,000
1.纽约佳士得,1993年6月3日,编号2942.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直口,弧腹,圈足,形制周正,敦雅清新,为宫廷御用茶器。碗内外罩施白釉,釉质光润洁净;外壁以粉彩为饰,绘两丛牡丹盛开,一朵以矾红附黄彩点染花蕊,另一朵以粉白彩加以墨彩勾边轮廓描绘,花朵饱满,花瓣丰丽,层叠开敷,枝蔓伸展,叶片繁茂,几朵盛放葵花点缀其间,两只蜜蜂翻飞对舞,蜜蜂以黄彩填就,蜂翅则以矾红绘,正是蜜官金翼使。整器布局疏密有致,描绘精致细腻,敷彩浓淡有致,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效果,堪为雍正时期粉彩器之佳品。成对传世,更为难得。底亦施白釉,正中双圈内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Lot5715
清乾隆粉彩「日日进喜」喜鹊登梅盖碗
清代前期君主尤好茗茶,乾隆皇帝亦不例外,不仅嗜茶,亦雅好文人品茶,故宫廷生活中见有各式材质的品茗用具,其中又以瓷器为一大宗,瓷质茶壶、杯盏为景德镇御窑的重要产物,其精致与华丽亦前所未有。因沿袭明代泡叶茶的习俗,盖碗成为清代的重要茶器,乾隆朝盖碗之精美,为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佳例。
北京保利2021年秋拍Lot5405
D:9.8cm
本品广口小底,或受到明代早期“莲子碗”影响,经过重新调整后显得愈加轻盈,更符合雍正皇帝的个人风格。胎体纤薄并无羸弱之态,线条柔美亦非造作之势,秀外慧中有超尘之感。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礼记·玉藻》有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亦有云:“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古人崇尚玉,故汉时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自上古时期到现今,玉石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无可比拟。战国时期,蔺相如为赵国取回国之重宝和氏璧,后来,秦汉时期礼制日趋完善,玉石从此成为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标志。
直至清代乾隆帝一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打通了新疆的玉路,源源不断的玉料从新疆运往北京,在帝王的直接参与指挥下,宫廷造办处及苏州、扬州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玉器无论从玉料、设计、数量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形成了至今难以超越的“乾隆工”玉器制作,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在《清高宗御制诗》中可见数百余首对玉器吟咏的诗文,在“爱玉成痴”的乾隆帝心中,玉不仅是君子五德,还可棐几陪清供,兴怀静赏馀。
是次为广大藏家呈现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近十数年经手的精美玉器,文中汇集了诸多珍稀夺目的玉雕佳作。同时,我们2024秋拍还在火热征集中,希望能与更多藏友相聚相识,美美与共。
白玉
WHITEJADE
在中国历代君王的皇宫内,玉器一直是帝王之家的宫廷用玉,它一方面是皇帝、后妃们日常生活所需及品鉴赏玩之物,另一方面也是皇室祭祀祖先举行盛大法事的祭器,其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声望,绝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正是由于玉器在宫中的这种特殊性,所以帝王的审美、喜好以及帝王的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发展。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宗教题材一直是其装饰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主要为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内容。它通过宗教人物题材、宗教纹饰、宗教法器来表现,它的发展基本上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同步。当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极端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当帝王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意志时,玉器上的宗教题材,实际上就是帝王宗教思想的表现,亦如此品所雕之八吉祥纹。
八吉祥乃为西藏藏传佛教八宝,北京雍和宫法物既明册曰:“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佛说偏覆三千净一切药之谓;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谓;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坏劫之谓;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明清瓷器之上多以八吉祥为饰,而体现在玉盖盒之上,尚属罕见。
盖盒以白玉为质,温润致密,其由盖及盒身组成,子母口,扣合严密,呈扁鼓形,底承矮圈足。器表满雕纹饰,中间圆形开光内雕以八瓣莲花纹为中心,环绕八个如意云头纹一周,其间琢小圈点;开光外浅浮雕八吉祥纹,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布局规整,刀功细腻,精美绝伦。其下为一圆形高台,为铜胎鎏金掐丝珐琅,圆托与底座间以六龙形竖架支撑,底座上饰孔雀蓝彩,中嵌一圆雕兽形白玉钮,并镶绿松石组成莲花瓣纹绕饰一周,表面錾刻卷草纹,下承六个如意云头形足。其雕工之细腻精湛、纹饰之富丽华美,与白玉如脂、雕饰雅致的盖盒相称相得彰宜,两种不同的美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是为清代中期工艺雕造的杰出成就,颇为出彩。且该盒材质精良,琢工精细,为典型的乾隆宫廷玉作。
此插屏为圆形,下承碧玉座,屏面以白玉制成,此玉质润而腻,色纯则雅,双面均有雕工。其一面运用高浮雕技法雕刻山水、人物、楼台亭阁、古树苍松等图案,顶部高山行云,于前屏统一,而庭院内太湖石、围墙、台阁等园林建筑,涌现眼前。所雕三人神形各异,或捧花、或负物、或回首、或前行,屏右下雕一仙鹤敛翼停立,使此屏面更加灵动而富有生机。整幅画面内容丰满,构图布局要妙,刚柔相济,虚实相合,层次感强。另一面巧雕花石,一株水仙迎风摇曳,其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不愧有“凌波仙子”之雅号,屏面留下大片空白,可资后人题咏。
此品玉质莹润细洁,细腻光润,所雕山水人物、树木花石构图如画,清新古雅,画面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俐落,雕琢技艺高超,工艺细致生动,刀法细劲遒婉,且玉屏多以木质底座承之,此件却以上好的碧玉雕座,十分罕见,尤显珍贵,当为一件清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所为的精细高档之陈设品。
本品玉山色青,中部玉质纯正,玉坯下平上锐,宛如汉武梁祠的一面山墙石壁。周作群山环抱,松柏成荫,羊肠曲径,逶迤可登。是兰亭?亦或香山?任赏家遐想。可见诸耆老雅集,书诗、品茗、独吟、对谈,各随其宜,聚散有序,憩动有方,是五友?还是九老?亦任识者命题。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陶冶性情,岂不悠哉!真可谓人生之一乐。玉人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现实主义手法,人与山的关系既自然而又和谐,富有宋画遗意,碾工细腻精到,颇有笔情墨趣,堪称为一幅不可多得的、立体的文人雅集图。本品所用镂雕工艺之精湛,可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会昌九老图玉山”相媲美,加之体量巨大实属少见。
清乾隆时,经济与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宫廷玉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新疆玉料大量进入宫廷,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从而宫廷制玉进入异常繁荣时期。玉制文房用具品种多,制作精细,深受帝王喜爱。乾隆皇帝深受宋以来文人“尚古”观念影响,素以风雅自许,对玉器尤其喜爱,品味偏重古朴文雅。
宋代以来,士大夫喜将玉料加工成山川形状,作为文房陈设之清玩雅物,清代此风更盛,且选料之优、工艺之境、题材之丰富皆胜于前代。尤其乾隆皇帝崇信佛教,在紫禁城内频繁兴办佛事,以中正殿念经处和造办处为首的各类内府机构制造了大量佛像、法物及神佛图画,且皇帝本人也经常写经诵佛,御制诗文中也屡见敬佛之作,内府玉器虽也多神佛题材,故宫博物院至今仍存有多件佛像玉山子。
玉杯有鼌其采,绀其色,而璘璘其文者。骤视之,若土华剥蚀,炎刘以上物也。抚之留手餰□非内,出以视玉工姚宗仁,曰:「嘻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业,故识之。」然则今之伪为汉玉者多矣,胡不与此同?曰:「安能同哉!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炼之法,曰:'钟氏染羽尚以三月,而况玉哉!’染玉之法,取器之纰颣且惌者,时以夏取热润也,炽以夜阴沈而阳浮也,无贵无瑕,谓其坚完难致入也,乃取金刚钻如钟乳者,密施如蜂虿,而以琥珀滋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勿熄,夜以继日,必经年而后业成!今之伪为者,知此法已鲜矣。其知此法,既以欲速而不能待,人之亟购者又以欲速而毋容待,则与圬者圬墙又何以殊哉?故不此若也」。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夫圬者梓人虽贱役,其事有足称,其言有足警,不妨为立传,而况执艺以谏者,古典所不废,兹故櫽括其言而记之。
此件为清乾隆时期所制的御笔「玉杯记」玉册中的八片,其为青白玉质。玉册头尾刻双龙戏珠,其所刻五爪龙纹,龙行于云间,双目有神,气势独具,身下波涛汹涌。其余玉片正反均工,浅刻填金御制诗文。按其边沿所刻的序号,「三」「七」遗失。
玉册,亦称玉策,为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帝王用玉册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亦用作刻写古代皇族族谱。文献中对玉册有一些记载,如《宋史·舆服志六》载:「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晋书·元帝纪》曰:「玉时有玉册,见于临安。」又有左思《魏都赋》云:「窥玉册于金滕,图案录于石室。」
乾隆帝在国泰民安的社会条件下,在忙于处理全国军政大事之余暇还抽空赋诗作画、赏阅古玩以陶冶心性。他一生共写下八百余篇考辨古玉评议苏玉的诗文,其中一篇御制文《玉杯记》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其观赏玉杯辨别真伪的记录,也是后人研究乾隆帝古玉辨伪方法的宝贵资料。除本品外,两岸故宫博物院皆有刻有「玉杯记」的藏品,可见乾隆帝对其的重视。
黄玉
YELLOWJADE
此件黄玉山子之山石如同斧劈刀斫而成,一位长衫文士,面山而立,左手背于身后,长袖飘飘,右手持笔,在山壁上题写,此文士细眉细目,直鼻方口,面带微笑,发丝梳理的一丝不乱,一绺长髯飘洒胸前,一小童背山捧物侍立身旁,侧头观看主人奋笔疾书。本品用上等黄玉雕成,玉质细腻,玉色纯净,光泽莹润,凝如油脂,雕刻刀法娴熟,运刀技艺高超,山石雕刻得有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岩石形状变化多端,颇具绘画中“斧劈皴”意。人物则雕琢得栩栩如生,神情、发丝、衣角刻画入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此山子从用料到做工都堪称上品。此种山石的作法多见于清代雍正时期的绘画中,在雕刻作品中可参见故宫所藏乾隆六年制作的杨维占雕沉香木香山九老。因此,推断此件山子应为乾隆朝早期作品。
青黄玉带有赭黄色璞皮,立体圆雕一匹写实的马,倒在地上翻滚,昂首张口嘶叫,身躯壮硕,肌肉强健,肌理分明,四足曲收于腹上,马尾倦收于两后腿中,并以短阴线饰马颈鬃纹及马尾毛纹,马身上色泽自然,各部肌肉强健,比例均匀,清晰分明,造型逗趣可爱,生动写实,表现出动物天生的本性,似稚童天真无邪。本器亦可寓喻“马到成功”或“马上翻身”。
碧玉
GREENJADE
此件作品由上等碧玉雕成,呈青绿色,据《西域图志》载:“准葛尔部玉名哈司,色多青碧,不如和阗远甚”。乾隆中期以后,碧玉才成为宫中普遍使用,加之清宫造办处玉作工匠均为精挑细选的琢玉高手,故彼时玉质好、制作精美的玉器陡然增多,此山石龛无量寿佛佛坐像即属其中佳作。本品由整块碧玉雕琢而成,营造出无量寿佛端坐于山石龛中之景,其神情安然,平静而祥和。艺匠采用镂雕、浮雕及阴线刻等不同手法,表现出山石的气势雄伟、顽石环生,并巧妙地利用玉器本身的绺纹表现佛龛山石的天然景色和深浅层次。山石龛上雕有古木苍松及棕榈树,均为寺院壁画和石窟中常常出现之物。所雕山石嶙峋,危峰兀立,匠师多使用透雕之技,使其玲珑剔透、通明奇巧,增加整件作品的灵动性。从背面观看,则山峰重叠,浅雕、深透等多种雕刻手法使得作品浑然一体,显示了匠师娴熟而洗练的工艺,及极高的艺术造诣。
清朝皇室多崇信佛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有大量的玉器、漆器及金银器用来礼佛、拜佛。此件所雕无量寿佛坐于凿空的石龛中,头戴五叶冠,耳垂达肩,两颊丰满,双睑微垂,两唇闭合,似为入定状态;身形端直,小腹微收,富有弹性,身着汉族广袖宽袍;右手扶膝,左手持宝瓶,双腿坐姿与地藏菩萨相似,具有较重的西域气息。细观其面部造型,为典型的清乾隆时期宫廷造像风格,与同期存世的瓷塑、玉雕佛像等颇为相似,可见一斑,体现了彼时造办处对佛像样式极佳的把握能力。且佛龛内部循石开凿,正框装饰卷云纹,溶洞圆润光滑,力求逼真。此件作品整体造型端庄,线条流畅而富匠心,工艺精致,细部处理一丝不苟,品相一流,代表乾隆时期玉雕的最高水平。
在乾隆作皇帝与太上皇的六十四年中,光是作与玉有关的御题诗篇就有近千首之多,可见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热爱几乎已达“癡迷”的境界,故乾隆年间所制作的玉器比任何朝代都多,时至今日还能看到少数流散在国内外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的珍贵乾隆朝玉器。
如本品清乾隆御制《石室藏书》碧玉笔筒就是一例,笔筒为碧玉质,使用整块玉雕琢而成,圆筒形、厚实、圆口,以深雕及阴雕而成,雕琢层次分明、布局古朴典雅、不带俗气。在器壁上,玉匠运用多层次浮雕技法,巧妙的完成繁密的构图,将浮云、山石、树木、人物穿插其间,笔筒正前方雕刻“石室藏书”四字,代表整个笔筒的故事涵义,笔筒左下角有二个书僮,前者背着书,而后者却用挑的,再往前看,三棵古松立于山丘上,旁边又有一书僮挑着书籍往前走,接着在笔筒后方是一间堆满书籍的石室,五位可爱的书僮小心翼翼的将放在几案上珍贵书册搬运藏于石室中,此笔筒共雕琢了十一位可爱的书僮,神态动作生动自然,此种多层次浮雕法应是承袭于明朝竹雕风格。
根据清宫档案记录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皇帝在为“石室藏书图”笔筒题诗时,曾大力赞扬“此器作石室藏书图,刻镂而不伤古雅,可供文房之玩”,可见乾隆对此类题材之推崇。
此笔筒所用玉材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宫廷制玉采用的新疆和阗碧玉玉料,其特点为玉料中间夹杂有颜色较浅的“青玉斑”和颜色翠绿的“铜锈斑”。虽有瑕斑,但经由雕玉高手运用高招的巧妙构思、与不可思议的智慧精心布局,反将玉材的缺点转雕成如国画般令人讚叹的秋意画面,此等巧思运用及巧夺天工的雕工,非造办处顶尖雕玉高手莫办。器壁上方雕琢隶书“石室藏书”四字,“石室”一辞,语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杜预注,可解释为藏图书档案之室。又有一说,石室是为古代文人不能为朝廷所用时,或是在乱世中隐世于山林之中著书论述之用。“二酉”指大、小酉山,《元和郡县图志》:“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
翡翠
JADEITE
此件辟邪造型生动,形神兼备,外形仿汉,同时又得六朝石雕辟邪之神髓。昂首作伏卧状,背部脊线隆起,长尾上卷高扬;口鼻部突出,腮部圆润,口微闭,唇廓隆起,口角上扬,颔下有须,鼻呈如意云头状;眼窝深陷,眉突出如卧蚕,双目圆凸,目光如炬;卷耳,头顶中部有一角,颈部粗壮,生有鬣鬃;四爪踞地伏卧,脚爪尖部回扣,脚趾及掌背拱起,腿部肌肉强健紧绷,肩胛处有火焰状云纹装饰;身形矫健,全身肌肉线条饱满,圆润流畅,造型既富神性又憨态可人。周身未雕琢繁杂纹饰,基本光素留白,并保留了一些玉石原本的璞皮质色,目的在于尽显玉材质地温润之美。磨工细致,表面的光润感觉与乾隆及嘉庆时期宫廷玉器雕件相一致,其含蓄内敛的温润之感与晚清玉雕的粗放和生硬的光感大不相同,以翡翠的硬度其打磨一关所下功夫可想而知。更为难得的是其腹部阴刻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其字体及工艺与多件馆藏乾隆玉雕及料器的款识一致,明确地表明了其制作的年代。
辟邪背部中央开有一圆柱形孔槽,可作贮水之用。试想当年此物置于书案,初晓时分晨露凝结其上,聚于孔中,与其盈盈秋水之色相衬,正是圆了千古帝王“天下升平则甘露降”的夙愿。
“秋雨霏霏碧藓滋,闲情今日步东篱。不知冷月寒朝里,开到西风第几枝”,一首乾隆御制诗《冒雨寻菊》,道出了乾隆皇帝的爱菊之情。自宋人始便有对菊花的喜爱有着品格上的暗喻,菊花的淡泊与孤傲,无疑也是仰慕宋风的乾隆皇帝所珍视,而此件菊花洗便是他文化诉求上的一点折射。
除却工艺精美,本品的珍贵价值更在于其以翡翠为材,整器质地纯净,晶莹剔透,玻璃光泽强,质量上乘。在清宫档案中翡翠之名始见于乾隆三十六年《杂录档》,宫廷中常以“云南玉”为名,实属云南省进贡的翡翠制品。关于对翡翠的使用,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即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因其美丽和稀有,在乾隆朝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王”了。乾隆元年,宫中建如意馆,专制玉器,乾隆亲自督办,并组织收集各地精美翡翠玉器。目前故宫收藏的上万件翡翠玉器,多数是在乾隆时期搜集入宫,翡翠玉器进入宫廷的途径主要是贡入,在各地官员进贡物品中,玉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乾隆对收集到的翡翠等玉器分类、鉴别、分级后,对工艺粗陋者再交由如意馆改造。观如今收藏于各公私博物馆中的乾隆及嘉庆时期翡翠材质的宫廷摆件及玺印等,无不是制作极其精美的佳作,足见当时对翡翠材质的重视。
项链的主体由三十颗大小均匀的翡翠圆珠串成,颗颗硕大饱满,每颗直径均在13.29至13.43毫米之间,质地均匀,色泽翠绿浓艳,呈祖母绿色,晶莹清澈,光彩耀眼,显得异常雍容华贵。由于为清代朝珠改制,原本是以丝绳串结,所以圆珠上的穿孔要较当今所制的大一些。珠串色泽水润,青翠欲滴,质地匀称纯净,应为一整块上等老坑翠料所制。其上乘的质地,顶级的打磨与抛光,温润而内敛的光泽,以及穿孔的大小,均显示着此件翡翠项链不凡的出身与来历。
其他材质
THEOTHERS
玛瑙是一种以隐晶质石英为主的具有明显纹带、花纹的矿物。数千年来,玛瑙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玉石之一,乃雕琢美术工艺品的上等材料。此玛瑙碗直口、深腹、腹下斜收至底,圈足,质地致密,晶莹光洁,典雅秀丽,别致脱俗。遵循“大玉不琢,良材不雕”的原则,器身通体光素,无雕琢纹样,造型简洁明快,纹理自然交错,任大任小,忽有忽无,流光溢彩,精美瑰丽,充分展现了玛瑙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特性。真水无香,珍玉不镂,恰是此器妙处。器表抛光均匀细腻,光润柔和,自然纹斑掩映其中,或若婀娜女子翩翩起舞,或似黄昏落日那一抹余晖,虚实相生,气韵古朴,相得益彰,形制简练而韵味无穷。碗底镌刻“雍正年制”四字款识,字体工整雍容,笔法老到,十分标准,与台北故宫所藏玛瑙碗款识如出一人之手。细观此器,质料莹泽细密,造型圆融无碍,体态流畅婀娜,打磨精细出宝光,增之嫌肥,损之见瘦,雕琢工艺巧妙,技艺精湛,韵致内敛,极富艺术表现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
水晶古称水精,被视为祥瑞神异之物。考古资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水晶制品出土,又据唐末史书记载,水晶产地颇多,同时,又从大秦、波斯等国输入,故各类水晶制品出现较多。明代以来以水晶雕文房供玩者颇为流行,清代亦多见,至乾隆一朝更有工艺精湛的水晶雕件出现。
查阅公私收藏,所见水晶炉多为圆形,似本器方正者十分鲜见。其挺拔秀逸,自腰部以下,渐渐收拢。壶身腹部为四方形,其壶盖、盖钮、柄把、流嘴皆出棱角,折转过渡流畅,寓方于圆,正曲对比,于稳健中追求灵动之美。壶身腹部浅浮雕一周仿古螭龙纹,其整体制作风格与同期玉器一致。乾隆时期宫廷玉器仿古者极多,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且以好古来增添文房清趣,因而兴起了使用铜、瓷、玉、宝石等材质仿制古代器物的风气。这种好古的传统发展到五百多年后的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这件水晶螭龙纹四方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得以诞生。其所用水晶料清透,极为难得,且内膛掏挖规整,雕刻研磨又极精细,造型端庄,纹饰古拙,冰壶流光,实为美器。
乾隆仿古
北京保利2011秋拍编号5035
清乾隆青玉仿古爵杯一对
“乾隆年制”“九”“十”款
长:12cm
成交价:RMB2,070,000
本品玉色深翠匀净,气韵苍雅静穆,形制摹仿商周青铜爵,别致古雅,杯口左右两侧中心处立两柱,附设一鋬,敞口深腹,外壁浅浮雕回纹地夔龙纹,下承蕉叶式三足,装饰以卷云纹,古朴神秘。底部中心阴刻隶书“乾隆年制”款,字体朴拙遒劲,为乾隆时期御器的经典写法。署款上方分别刻“九”“十”以示序列。
乾隆一朝,博古之风盛行,爵杯既充当祭祀神器,同时又是为清玩而摹古之物,清宫以各种材质广泛为之,当中不乏玉爵佳器。本品形制规矩端庄,雕琢精致细腻,难掩皇家气息,若满斟此爵,纹饰、美酒、玉质必将相映成趣。
如意
北京保利2010秋拍编号4556
清乾隆白玉雕正面龙纹福寿如意
长:44cm
1.欧洲私人旧藏;
2.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9日,《皇京西暮清代宫廷艺术珍品——镂月开云圆明遗珍》,lot1310
成交价:RMB22,400,000
白玉如意以整料原石雕琢而成,作云叶式首,首面四周起如意云纹边框,内琢浮雕正面卷体的穿云升龙,龙首额面光素,顶端并置有直挺双角,怒目圆睁,眼上并镌有锯齿状睫毛,腮帮毛发向两侧扬飞,嘴际长须则向前流转,再加上宽鼻张口露齿的抢珠形象,正面龙首无疑予人威不可犯的神武英姿。除此之外,龙身前肢向两侧张弓,并露出转折有力的猛禽五爪,而长尾甩卷的曲线,在祥云锦地的衬托下,越发彰显飞龙在天“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升天,秋分而潜渊”的幻化莫测。
柄身中部微隆,由上而下渐宽,至趾部呈元宝形。柄身正面浅浮雕三只作飞翔状蝙蝠,蝙蝠四周围绕祥云,最上面的蝙蝠并衔有磬佩。柄身背面打洼,然后于表面亦雕琢两只作翱翔状的流云蝙蝠,把如意柄身的五只蝙蝠意象连结,“五福兆庆”的吉祥寓意不言可喻。所谓“五福”,据《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是件白玉如意既有象征帝王图腾的正面龙,而且又有“五福”兆庆的美好想望,应出自皇家内府之手。
清代帝王喜好如意的风尚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保存到今天仍基本维持原貌的部分清宫陈设不难发现,一般摆放在宝座一旁的如意多以玉石为主,显见玉雕如意身价不凡的历史意义。是件白玉五福兆庆云龙赶珠纹如意,雕工精美且高贵的身份表征明确,同时柄身前后以压地隐起技法所浮雕的云蝠纹亦雅致讨喜,更难得的是,又有明确的出处可稽,如此集历史、艺术、身份表征与流散过程于一身的如意名品,当为世人所珍。
北京保利2011春拍编号7193
清乾隆白天填金刻御题诗龙纹如意
“臣三宝恭进”款
L:41cm
成交价:RMB17,250,000
此如意取整块和田青白玉材雕琢而成,体量巨大,玉质莹润,几无绺裂瑕疵,造型规制严谨,雕工精湛,并刻乾隆《咏白玉如意》御制诗一首,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意首为标准的四瓣灵芝云头,上面浮雕一条正面五爪蟠龙,龙发成绺状立于脑后,恰似当风飘拂,叉状龙角冲天直立,龙睛怒突,眉似火焰,龙须翻卷上翘,龙身盘曲夭矫,龙爪回勾似鹰爪,充满动感,力道十足,神态极尽威武森严之势。如意柄隆起的中部高浮雕一螭龙,螭首与如意头部的蟠龙相望,螭身盘曲成S型,四爪着力肌骨饱满极富有张力。与汉代玉螭龙剑饰风格一致,体现了乾隆宫廷尊崇“汉玉”的师古之情。如意柄横断面为矩形,边楞角度精准,边线平滑利落,柄尾端呈尖角圭状,其上亦高浮雕一小螭龙,形成首、中、尾三部分完美的呼应。与一般形状圆润者不同,此如意整体给人以规制庄严之感。对于龙纹,历来古玩鉴定时常说能从不同时期的龙看到朝代的兴衰,国力衰落时的龙呈现疲弱之态,而国力昌盛时的龙则呈腾跃张扬之状,今观此如意之龙纹的凌厉之势即知应为乾隆盛世之物。
在如意头下方,柄的上部阴刻填金为作于乾隆1771年的御制诗《咏白玉如意》,曰:“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孙辨,还嗤惠子鸣。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沉情”(见《乾隆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三》)。字体非常见的宫廷馆阁体,而纯以中锋运笔,朴拙生动,有南朝碑刻《瘗鹤铭》之神采,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这种特殊书法的出现或许与御制诗中探讨的是“战国魏晋”的名家玄学命题有关。柄背部阴刻描金“臣三宝恭进”五字,为典型的馆阁体楷书。柄尾系缀一条绿色原配珊瑚珠丝绦穗,丝绦上结一盘肠结。
北京保利2014春拍编号6269
清乾隆白玉仙人贺寿双蝠如意一对
L:43cm
1.英国藏家旧藏;
2.伦敦苏富比,2009.11.04,Lot106
成交价:RMB10,350,000
这对白玉仙人贺寿双蝠如意,以整块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莹润无暇,长近44厘米,十分珍异。整雕如意对玉料要求高、耗材多,故清宫玉如意多系镶嵌式,这样材质优良、体量大且成对的珍品白玉如意十分罕见。此对如意首作云叶式,周围留边,一端高浮雕展翼蝙蝠,寓意吉祥。如意首上开光内浅浮雕山林人物。古松枝繁叶茂,对面山石上放有一盆万年青,寓意松龄万年。树下又有仙翁仙童,寓意仙人贺寿。器柄状如灵芝,曲线优美流畅,正面高浮雕万寿菊,末端雕万年青和蝙蝠,寓意福寿万年。此对如意选料精当,做工细腻,雕琢人物花草皆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两只如意玉质相同,由同一块白玉大料对剖而成,图案两两相对,丝毫不差,体现了乾隆时期清宫制玉的最高水准。这对白玉仙人贺寿双蝠如意原系英国藏家旧藏,海外遗宝,精美如此又成双成对,至为吉祥,在如今艺术市场上实为仅见。
北京保利2010春拍编号4178
清乾隆白玉嵌百宝九桃牡丹福寿如意
L:44cm
1.香港苏富比1991.10,Lot491;
2.德馨书屋旧藏
成交价:RMB5,040,000
有清一代,如意备受皇家推崇,是地方官员朝贡的重要品种,凡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最精粹华美的如意纷纷被贡入皇宫,于是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角角落落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清人姚之元在《竹叶亭杂记》里记述:“年节王大臣呈进如意,取兆吉祥之义也。自雍正年间举行,嘉庆元年,贝勒、贝子公等,以至部院、侍郎、散秩大臣、副督统,俱纷纷呈进两份。”乾隆三十年以后,历次进贡中无不有如意,如意均在各地贡品中位列于前,且多为9柄成套。例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六十、七十寿辰,各地方恭进“九九”寿礼之中,皆备如意9柄,占一九之数,可见其重要程度。在清宫“贡档”等官方文献中,关于进献如意的记录不胜其数。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各式如意近三千柄,其中大部分为臣下所贡奉。这些如意造型精美,质地多样,制艺上穷极工巧,选用的材质除金属、竹木外,玉石、陶瓷等无所不包,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如意在清宫中得以盛行无疑是因为皇帝的推崇,其中乾隆皇帝尤甚,其有诗云:“处处座之旁,率常陈如意”。在《乾隆御制诗》中收录了数十首弘历题咏如意的诗篇,如题为《咏白玉如意》者即有多首,其一写道: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从诸首御制诗中可知,乾隆皇帝最喜欢的是竹根、檀木、白玉和仿古铜器如意,曾下令宫中造办处制作,也大量接受地方官员的进贡,并且刻意搜集民间的精美如意。
本品应为当年地方进贡之佳礼,其式样优雅灵动,玉质温润如凝脂,采用嵌百宝装饰工艺,于如意首上嵌各式宝石牡丹秋禽纹,执柄上装嵌二处粉碧玺果、碧玉叶的桃枝与青玉叠石,细致逼真,愈增其富丽,使原即高雅华贵的玉如意更增添了几许绚美的色彩,悦目怡情,当为受到痕都斯坦玉器繁华富丽、善用镶嵌的风格影响的宫廷玉作的杰作。气息尊贵雍容,雕琢精湛别致,堪称乾隆朝同类如意之翘首。
文房陈设
北京保利2008春拍编号2110
清乾隆青白玉填金御题诗山水座屏一对
H:24.5cm
著录:《翰海十年精品录》
参阅:
1.《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三
2.《御制诗初集》卷二
3.《晶莹的世界——故宫藏中国古代玉器》
成交价:RMB3,920,000
青玉御题诗山水座屏为和田青白玉质地,两屏规格相同,纹理一致,显然是一块玉料对剖而成,玉质莹润,其上分别以浅阴线刻以唐寅和周臣的两幅江南农事图为粉本的山水图,并刻有乾隆当年专为两幅画作所题的御制诗。图案及文字皆经填金处理,又以象牙底架相托,做工严谨规整,金碧辉煌,为宫廷文房器具中砚屏之属。
两幅座屏皆双面施艺,背面图案相同,都是阴刻填金的云蝠图案,以勾连不到头的斜方万字纹为地,产生出立体的视觉效果,以突出其上雕刻的蝙蝠纹样。这些蝙蝠姿态各异,目光炯炯,面部均为威猛的兽面,所处位置错落有致,密集而不觉拥挤。四周围以一圈连绵回纹勾边,整体感觉雍容华贵,彰显皇家气派,其主题突出福寿无疆,极尽善颂善祷之能事。
座屏正面阴刻填金山水图,源自明代著名画家的两幅山水名作,第一幅为唐寅的《江南农事图》另一幅为周臣的《村庄农庆图》。两幅画作,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把一年的农事场景尽皆概括其中。而阴刻线描的方式类似墨笔白描,很适合表现中国山水画的情致与风貌。
唐寅《江南农事图》以勤劳“农事”为主,所以片片水田,簇簇桑林占据了画面的主体部分,而农人疏密有致地点染在水田河道之中,映衬出一片繁忙景象。园林村落或前或后,或错落其间,或掩映于树丛之中,成为衬景。整个画面从不同角度凸显了“江南农事”这一主题。
周臣《村庄农庆图》则从“农乐”角度描绘江南水乡,这时已是一年收获季节后“把酒话桑麻”的时候,所以这幅图以园林村落为主,村中竹篱环绕,楼阁参差,竹木葱笼,是一种“竹篱茅舍出青黄,绿云摇曳水云乡”的情景。水田已退为背景,纳稼、屯粮、社日聚会、邻里相访成了主要活动。
纵观此对座屏,布局合理、疏密有致、远近比例谐调,透视效果极佳。而雕刻者在利用阴刻线表现景物的主次远近浓淡疏密方面也有自己独到之处,常常利用线条的粗细、断续变化,甚至留白处理,使画面更加传神,而填金的处理也增强了这些线条的表现力。其构图、笔法与清代宫廷木刻山水版画大有相通之处,而玉质本身的纹路变化和色彩的浓淡更意外地形成了一种迷蒙效果,甚至给画面的远水遥岑形成了雾霭云烟的背景。铭刻于两幅座屏上的御制诗是当年乾隆皇帝在看了两幅画的原作后所吟咏的,其中《御题唐寅江南农事图》收于《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二》,诗云:
“山村水郭听吴歌,最是江南佳胜多。不必楼台烟雨里,却看桑拓晚春过。秧针插遍青千顷,茧簇堆来白几窠。吟罢七言双浆荡,同予乐处在人和。”
诗的前三句引用了杜牧《江南春》中的句子,此诗历来被认为是咏江南春景的绝唱,但却被乾隆用“不必”二字给否定了,因为乾隆心目中最美的春景是看桑麻生长,秧苗青青,茧簇成堆和农夫渔子的怡然自乐。
另一首《题周臣村庄农庆图》诗作于乾隆30年(1765年),收录于《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三》,诗云:“山庄无别事,惟是祝年丰。纳稼村村急,高囷户户同。社常接鸡犬,邻不远西东。相聚农桑话,于于太古风。”写乾隆认为一年的农事已了,该是“祝丰年”的时候了,要让农民能够在辛苦了一年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这两幅座屏正反所刻画的图案加上乾隆所作的诗文,强烈地反映出一个主题,即只有重视农耕并关心民瘼,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帝王福寿无疆的根本。男耕女织为农业帝国的立国之本,表现劝掖农桑的《耕织图》自南宋以来成为历代宫廷绘画的传统。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绘《御制耕织全图》刊行。雍正帝也将自己本人和福晋扮作农夫、蚕妇,画入耕织图册(今藏北京故宫)。乾隆帝继承了祖父、父亲首重农桑的态度,故此对插屏也是对宫廷“耕织图”传统的继承和推衍。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御题村庄农庆图玉山子》(见附图)与本对插屏之一的题诗和选材相同,只是一为立体圆雕,一为平面线刻。两件作品相映成趣,充分表现出造办处玉工竭尽其能以不同的视觉手段表现乾隆御题诗文,帝王与巧匠的合力推动,使得乾隆宫廷艺术得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北京保利2009春拍编号1436
清乾隆青玉松石水洗
“乐寿堂”款
L:9.5cm
成交价:RMB1,568,000
此水洗选料精良,纯净无杂质,工艺精绝,打磨精细。山石之块面处理简洁果断,再经打磨抛光后,令人有削金断玉之快意。层次繁复,却交代清楚,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嫌,是乾隆宫廷制玉的典型器,雕刻苍松生于岩石之间,玉质青色富于深浅变化,光照下似有流水淌于松石间。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原配紫檀座雕刻树干纹饰,式样古雅,与所承载玉器相互辉映,风格一致。水洗底部以馆阁体楷书恭刻“乐寿堂”三字款识,应为宁寿宫乐寿堂陈设器玩。清代宫廷玉器中有殿堂款识的极为罕有,仅知有一玉镇底刻“三希堂”款。台北故宫则藏有“乐寿堂”款朱砂墨,旁证当年乐寿堂曾特制过一组书房文具以供乾隆机暇翰墨之用。
乐寿堂位于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堂中装修豪华,楠木、紫檀、花梨、玉石镶嵌等大量使用。“乐寿”之名取意《论语》。即“仁者乐山”,“仁者寿”之意。乾隆皇帝曾准备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庭前松柏蔼春风”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琢成后,曾陈列于此。此件松石笔洗题材恰与“庭前松柏蔼春风”相合,乔松瑞石皆为长寿之物,亦与“乐寿堂”相合,或为宫中散失之物。
北京保利2010秋拍编号7609
清乾隆白玉荷叶洗
L:22cm
成交价:RMB3,584,000
该器洁白滢润,无暇无绺,水洗取荷叶翻卷造型为形,掏挖成器,雕一巨型荷叶,背面雕一棵水草,紧贴大荷叶背部,背面亦凸雕荷叶脉。荷叶内壁打磨光滑,洗内有一尾肥硕鲶鱼游动,寓意“连年有余”整体造型精美,设计新颖。此洗玉质选料上乘,构思精巧绝妙,做工精致细腻,琢磨圆润,生动逼真。
宫廷茶器
北京保利2017秋拍编号5175
清乾隆白玉留皮八方壶
W:20.5cm
备注:重要私人收藏,得自大正元年(1912年)
成交价:RMB7,475,000
此壶白玉料,局部留皮,通体无暇无裂,油润莹细,玉泽匀净,为和田籽料上品。局部染色,为乾隆时期玉作特色。器形仿紫砂八方壶形制,壶身、曲流、环柄、壶盖、壶钮、圈足,均以四方侧角构成,实为八方。壶钮至圈足自上而下八根线条将壶身分为八个块面,壶盖、曲流、环柄、圈足顺其巧妙延续,变化规正有序,全身贯通。雕刻线条流畅,线面挺括平正,轮廓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变化合度,器型章法纯正,给人以平稳庄重之态,可谓「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壶身循「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之则,光素无纹,仅壶嘴与环柄略雕龙纹以作修饰,线条柔和精致。
以玉为壶,典故内涵丰富。玉壶晶莹剔透,可指代月色皎洁,风光明澈。如唐代朱华之诗:「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玉壶也可代指神仙之境,如《后汉书˙费长房传》与东晋葛洪《神仙传》皆记载费长房与壶公之传说。壶公为东汉时买药之翁,常悬一壶于市肆中出诊,市罢辄跳入壶中。费长房后跟随其同入壶中修炼,隐沦仙路,因而后人王绩有「玉壶横日月,金阙断烟霞」,陈子昂有「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之描述,李白有「君看昔日汝南市,白头仙人隐玉壶」之感慨。
北京保利2017秋拍编号5174
清乾隆御制白玉刻「三清诗」盖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1cm
成交价:RMB4,370,000
备注:美国藏家旧藏
御制「三清诗」茶碗,为乾隆、嘉庆两朝在重华宫茶宴上使用的特制御用茶具,传世所见以瓷质者为大宗,漆器与玉器则罕。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御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由此可见,三清茶碗之名贵,故素为藏家所重。
北京保利2017秋拍编号5086
清雍正白玉卧足杯一对连纯金暗八仙盏托
“八五歳金重一两二钱六分”“八五金重一两□分”
杯D:5.5cm,托D:6.5cm.
成交价:RMB4,140,000
备注:欧洲私人收藏
此对卧足杯以和田白玉琢成,玉质纯净,光透晶莹,触手生温。杯体直口,深弧腹,腹至胫首,无圈足。卧足杯为明、清时期流行的杯式之一,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多见为瓷制品。本品与瓷作形制甚为相似,然薄壁均匀,光素无纹。杯身打磨细滑,器形素雅,具自然天成之趣。所配圆形盏托以纯金锤揲制成。盏托沿部錾刻水浪纹,内部为装饰暗八仙纹饰带。此盏托所用锤揲为金器主要制作技法之一,即通过锤敲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再打制各种器形与纹饰。盏托内暗八仙图案为八仙纹派生吉祥纹样。此纹饰中并不出现道教八仙人物,而是以八仙各自所持法器,分别为葫芦、团扇、鱼鼓、宝剑、莲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为代表,以寓吉祥长寿。两盏托底部有錾刻款,分别为:“八五歳金重一两二钱六分”和“八五金重一两□分”,标示出了黄金的成色及重量,是明清金银器的常见做法。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宫廷金器上亦有类似底款。
古诗云:“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金玉可指代珍贵美好,而金玉又为珍宝通称,因而金、玉组合在清宫器物中较为常见,以表堆金积玉、金玉满堂之美好寓意。金器发展至清代,技艺集前朝之大成。而金银器是清宫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清宫内设立造办处,其下有“金玉作”“累丝作”“錾刻作”“镶嵌作”“撒花作”等多个金银器作坊。清宫所用金器多工艺繁缛,不仅纹饰华丽,且镶嵌美玉、翡翠等珍宝,可谓奢华万方。此组金盏托精致华贵,配以纯白玉杯,富丽而不失素洁之感。金工巧作,玉质绝佳,融实用与赏玩功用为一体,实为少见佳作。
佛教法器
北京保利2012秋拍编号5771
清乾隆白玉七佛八宝莲瓣奁盒
D:13cm
成交价:RMB12,650,000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白玉七佛八宝莲瓣奁盒,质地温润细腻,玉色纯美,其造型精巧凝练,动人优雅。纹饰、布局舒展开朗,繁而不乱。工匠运刀娴熟,雕琢细致,用刀之处打磨圆润,不露棱角。盒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甜糯温润。盒身近似一敞口碗造型,分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盒盖为覆碗形,饱满圆润,口沿处有帷幔萦绕,如美人之裙裾随风轻扬。盒身以下垂的幕帘为界,区隔成若干部分,与盒盖表面对称七个开光,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纹饰。奁盒盒身浮雕七佛坐像,精巧雅致,惟妙惟肖。盒盖则对应琢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七宝,分别为法轮、法螺、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七种吉祥物;而顶钮则以宝伞为造型,圆雕而成,造型优美婉转,飘逸灵动,更有帷幔坠饰,宝珠萦绕,装饰华丽,精美异常。盒底为小圈足,其上装饰以莲瓣纹样,排列整齐,疏密有致,极富美感。此奁盒选料珍惜,雕工高巧,造型别致,抛光精细,寓意吉祥,代表着宗教文化中的圣物,借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值得供奉收藏。
北京保利2011秋拍编号5180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金刚杵
“乾隆年造”款
L:12cm
成交价:RMB2,185,000
此件金刚杵选材上乘,玉质温润细腻,采用透雕、圆雕等多种工艺精致而成。主体纹饰为法轮纹,顶部为莲瓣装饰,依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梵文六字真言;下部边沿双联珠之间饰以金刚杵;中部柄处从右至左横刻“乾隆年造”楷书款,字形刚劲有力,书写规范,颇具大家风范。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整器雕琢技术精湛,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打磨极为精细,做工一丝不苟,寓意富贵吉祥;而且用料考究,造型别致,表面温润光滑,器型优美凝重,神完气足且值得细细品味,当为乾隆宫廷造办玉作上乘佳作。
瑞兽
AuspiciousAnimal
北京保利第37期精品拍卖会编号1079
清乾隆白玉马上封侯摆件
L:11cm
此物以白玉为质,光洁致密,雕琢一马跪卧于地,膘肥体壮,曲颈回首,菱形眼,眼角出勾,鬃毛茂密贴于后颈,肢体健硕,体态优美,马蹄纹路均清晰可见。一调皮小猴攀附于马背,四肢修长,天真有趣,手握缰绳,动作轻盈,背部以浅细阴线为饰。运用了玉石细腻的质料,展示了厚重而光滑的肌理感,此作线条圆润,富于张力,神态把握恰到好处。马上封侯为中国传统吉庆题材,巧妙地利用了马、猴机敏、祥瑞的动物形象,象征步步高升,侯表示高级爵位,是高官的象征,因“猴”与“侯”谐音,故有此意。寓官运亨通,仕途顺达,事业有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上封侯为清代白玉制品的传统品种,但是罕有与本拍品同尺寸者,故此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保利2014秋季拍卖会编号6921
清早期青白玉卧马
L:34.5cm
成交价:RMB1,380,000
马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的地位,玉马更是被视作祥瑞和贤臣的象征。南朝孙柔之《瑞应图》称:“玉马者,瑞器也,王者清明笃贤则至。”(据《初学记》卷九引)《论语·比考谶》云:“殷惑女妲己,玉马走。”宋均注称:“玉马,喻贤臣奔去也。”即是说殷商纣王痴迷妲己,昏庸无道,于是贤臣微子便逃去周地。南朝任昉《百辟劝进今上》诗云:“是以玉马骏犇,表微子之去,今版出地,告龙逢之怨。”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有“昔日殷王子,玉马遂朝周。”之句。也是以玉马为喻,谓殷亡而周兴。商代妇好墓中即出土过玲珑精巧的玉马,此后历代制作不绝。这件清早期青玉马,以大块青玉雕成,体量之巨颇为罕见。刻工繁简得当,鬃毛处细加雕琢,丝缕分明,马身则寥寥数刀,而骏健之姿宛然如生。玉马蜷蹄卧伏,神情温驯,回首顾盼,若有所待。马蹄及背部略有绺裂,沁色高古。与之相似的玉马、玉牛等动物造型在近年拍卖市场屡创佳绩,2010年英国Woolley&Wallis秋拍一对清乾隆白玉雕子母双鹿以320万英镑落槌,2009年同一家拍卖行一件清乾隆青玉卧牛成交价340万英镑。此件玉马体量巨大,更为罕有。
北京保利2010春季拍卖会编号4326
清乾隆羊脂白玉留皮巧雕耄耋镇
L:8cm
成交价:RMB4,704,000
古人将镇释为重压安定之物,《广雅疏证·释诂》有云:“镇,重也”。顾野王《玉篇》中亦云:“镇,安也”。镇的使用见诸记载应始于春秋时期,述明古人是为压物而需使用“镇”。镇,简单说就是压物之器,一般分有镇纸、镇席等。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考证魏晋以前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大都是坐在草席上。王室贵胄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铺席,这些席就需要用镇来压住边角,有的床上置帷账,帷账四角也常用镇来压住。现在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的实物遗存,如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出土的19件春秋圆形玉镇,说明镇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至西汉时,镇的使用及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现在发现的古代镇造型除少量人物外,大都为动物,常见的有虎、狮、豹、龟、鹿、羊等,汉代人视它们为除邪恶、吉祥纳福的动物。这些动物的姿态通常作蜷屈、盘伏之状,底部平坦,自身保持一定重量,质地以金属玉石为多,这是席镇的主要特点。
而此拍品就其形制、尺寸、用料及年代而言,当属镇纸之用。其延续了古代席镇的特点,亦以动物为表现对象,以圆雕技法雕作蜷曲盘伏之态,底盘稳重,富有质量感。而此类指针的出现,则是随着魏、晋、隋、唐时期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而出现,特别是明清时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用绢的增多,压书、压纸的纸镇,书镇格外兴盛,镇的质地更加多样,但自身重量减轻,体型略为缩小。质地除了铜、铁、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蓝、象牙、竹木等都可制成纸镇,作为文房清玩,成为文人雅士文房使用的案头珍玩。
北京保利2014秋季拍卖会编号6914
清乾隆白玉卧羊
L:13cm
成交价:RMB4,600,000
童子
UnderageChild
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编号5021
清康熙白玉童子献花
H:14.5cm
成交价:RMB2,645,000
以白玉雕成,其质温润洁净、白皙通透,圆雕童子献花图。童子头颅饱满,头顶梳双髻,面颊浑厚饱满,鼻宽口方,眉眼清晰,颇显童子之纯真稚趣。身着阔袖外衣,身体饱满,掌肉厚实,双手戴镯,抱一花瓶,内插牡丹,作敬献状。花朵饱满肥硕,富有生机,有一枝梗延伸绕至头后,借白玉天然皮色渲染。本品琢工技艺高超,线条精准流畅,衣裙飘逸,衣褶舒展自如;刀法简约洗练,琢磨精细入微,发丝、叶脉一一可见。童子手持花瓶,“瓶”谐音“平”,意味平安,牡丹象征富贵,有富贵平安之寓意。
北京保利2011春季拍卖会编号7501
清白玉留皮巧色雕童子戏金蟾佩
H:7.1cm
出版:《山水堂藏玉——形神兼备》图206
展览:“台湾山水堂藏玉特展”,天津博物馆,2005年
成交价:RMB1,035,000
白玉局部带褐黄色玉皮,质地晶莹温润,立体俏色巧雕双童子。双童子均圆脸丰腴,头梳双髻,五官微浮凸刻画细腻写实,眉清目秀,一脸欢喜得意,眉开眼笑的样子,在下之童子较大,身着束腰开叉短衣,腰带系结飘逸生动,肥宽裤,双脚交叉,着平底靴,胸挂黄色玉皮的长命锁片,一手高举巧色的蝙蝠、祥云,脚下有一只三脚蟾蜍对其口吐黄色云气,袅袅上升。左肩上有一小童身躯丰腴,身著肚兜,手持如意,手脚均戴玉镯,童子手舞足蹈,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一脸稚气、极为讨喜。整器造型生动,布局巧妙,构图巧布,琢工精致,又有很强的吉祥寓喻,如“人上人”“洪福齐天”“青云直上”“如意平安”等。十分招人喜爱。
北京保利2014春季拍卖会编号6319
清乾隆御制白玉和合二仙
W:8.5cm
备注:海外私人藏家收藏
和合二仙是传统吉祥题材,“和合”语出《周礼·地官·媒氏》:“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有同心和睦、顺意合气等意。民俗中以寒山与拾得为“和合二仙”。传说寒山、拾得少小相知,亲如兄弟。两人同爱一姣好女子,寒山知晓拾得心意,遂断然弃家出走,至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获悉此情,亦舍女往觅寒山。寒山见拾得远道寻来,喜出望外,恐其饥馁,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为僧侣,遂于枫桥开山立庙,建寒山寺。唐代张继有《枫桥夜泊》七绝诗一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之名扬天下。清雍正十一年(1733),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宫廷及民间皆加尊崇,成为婚礼中常用的吉祥图案,往往作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以“盒、荷”谐音“和合”寓意手足相亲、夫妻和睦、家和万事兴。
这件乾隆御制白玉和合二仙,用上品和田白玉籽料碾琢而成。寒山拾得作双髻童子状,满面含笑,手捧石榴、葡萄等瓜果,寓意多子多福。所用玉料质地绝佳,莹白无暇,腻如羊脂,表面略带皮色,天然秀美。因玉料珍贵,故随形巧雕,不多作镂刻,寒山拾得相依相偎,神情亲昵,传神动人,观其玉料工艺,应为清宫造办处所作供御雅玩。其玉质及造型雕工与哈特曼旧藏的一件“白玉天下太平摆件”极为相似,上述一件曾在2011年6月香港拍卖会上以962万港币成交。
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编号5015
清乾隆白玉留皮婴戏山子
L:17cm
白玉山子为带皮籽料,玉质温润,随形施艺。山子正面圆雕婴戏图。一群婴孩在庭院里或放鞭炮,或敲铜锣,或骑木马,或举旗子,或执花瓶,神态各异,天真浪漫,场面十分热闹。采用圆雕、高浮雕、镂雕等技法琢出庭院场景,有松树、栏杆和假山。背面岩石间点缀松树、草叶、洞壑。全器构图合理,景物比例适当,透视感强,还巧妙地利用留皮的色泽,渲染场景,可谓匠心独运。
玉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见的陈设品,宫廷中的玉山子更为精致,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松下鹿鹤、山水楼阁等等,雕琢精致,画意盎然。本品采用婴戏题材,是宋元以来工艺品使用最为广泛的装饰题材之一,明清时期更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千姿百态,惹人喜爱。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美好期望。但玉雕作品中百子婴戏题材较为稀见,北京故宫旧藏两件作品可与之比对。
牌饰
DecorativePendant
北京保利第16期精品拍卖会编号13
清乾隆白玉迎面龙纹宝章
“乾隆”款
长13cm
成交价RMB4,370,000
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编号6112
清乾隆白玉九蟠龙镂空佩
L:14cm
成交价:RMB3,910,000
此件玉佩严选精洁无瑕的上佳白玉,呈色粉白凝润,类似羊脂。无可挑剔的完美玉质,可以说是万中选一的最高极致。不仅如此,玉佩的质地珍贵异常,然而却一反常态地采用耗料甚伙的镂空技法雕琢,充分显露极尽奢华之能事的宫廷装饰风格。
玉佩在三连环的构图基础上作九螭龙相互缠绕之貌,中环内镂雕一衔尾蟠螭,蟠螭弯躯侧首,四足弓张,展现唯我独尊的慑人气势。中环四周复作四出头盘绕螭龙,螭龙口衔灵芝,身躯相互迭压缠绕,似有拱卫中间蟠螭的戍守况味。中环两侧的左右两环,除左右位置相互转换外,皆作相互交尾,复又引颈衔咬比邻蟠螭的尾端情状。整体观之,九螭龙相互缠绕,然层次分明,线条流转自然,特别是在镂空技法的巧妙连结下,更有淩空飞舞的灵动视觉效果,诚为设计新颖脱俗的瑰丽佳器。
此佩九螭相互盘绕,九螭即九龙,其中“龙”为帝王专享自不必细言,倒是“九”因是阳数的极限,如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尝言:“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也。”也就是说,以至高的“九”数绾合帝王专享的“龙”形象而为“九龙”,据以比喻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此外,《周易·乾卦》又载:“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大意也是,借“初九”的潜龙腾升至“九五”的飞龙之至极意象,用以比喻最高地位的九五之尊。此件白玉九蟠螭镂空佩的三环结构,既能有“三”“五”“三”的阳数排列,而且整器“九”蟠螭与中环“五”蟠螭的九五形象,亦都在在彰显惟帝王不能专享的至高威仪,再加上“九五,飞龙在天”典出“乾”卦之故,更让人不免联想此佩或是乾隆借以表征自我身分认同的帝王玉佩。
北京保利2013秋季拍卖会编号6071
清乾隆御制羊脂白玉雕牌式双联瓶
L:8.8cm
1.清宫旧藏;
2.英国亚历山大家族旧藏,得自1901年
成交价:RMB2,127,500
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编号6113
清乾隆白玉龙凤“神品”佩
L:6.5cm
成交价:RMB2,415,000
玉佩甄选极佳白玉雕琢而成,质地光润晶莹,表面局部有褐色斑痕,褐斑如泼墨流淌,增添玉佩氤氲飞动的空间层次与视觉观感。正面以浅浮雕技法,满饰卷云纹与海涛纹为地,中央起长方形倭角开光,开光内减地一层,地子平整,内琢阳文“神品”二字篆书,开光外锦地之上,复压大小二螭龙,螭龙一上一下,皆呈飞升姿态且昂首相望。此外,大螭龙的长尾卷起层层浪涛,连结一旁的小螭龙,或有“苍龙教子”的祥瑞寓意。又行龙高居画面主位元,而且全身在俏色的巧妙运用下几乎披覆在黄褐色的天然肌理之中,更予人有九五之尊的帝王威仪。如果说正面的构图是以繁缛见长,那么背面的图样则主要追求疏朗的韵致。只见昂首前视的翘尾凤凰,展翅卷翼并以母仪天下的尊荣之姿,围绕于开光四周。开光内陆子一样平整,内琢阳文篆书“文玩”二字,让玉佩更散发出一股清雅的书卷气息。值得强调的是,通观此佩的前后构图配置,上龙下凤的主从关系鲜明,既让人不免联想宫廷仪轨的等级规范不可轻易逾越,同时龙凤形象的前后呼应,似乎也隐含了龙凤呈祥的富贵表征。此佩当属富贵至极的帝王天子所拥有。
古人论画尝以品第区分高下,而能居神品者,每为最上品之称誉。如明人朱存理在《铁网珊瑚》转述南宋赵孟荣融所言:“画谓之无声诗,乃贤哲寄兴,有神品,有能品。神者,才识清高,挥毫自逸,生而知者也;能者,源流传授,下笔有法,学而知之者也。”又乾隆皇帝也不时在观画之余,随兴之所至,而于古画上题写“神”字,借以表达自己对观画后的无限赞叹。不过综观流传后世的清代玉佩,类似镌出“神品”二字的寥寥可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清代比形器,该器开光内的正反两面亦镌刻有“神品”“清玩”款,或可作为比对参考的依据。此件“神品”佩,实可称为殊属难得的极上珍品。
北京保利2014秋季拍卖会编号6905
清中期白玉放鹤图诗文子冈牌
“子冈”款
L:6.3cm
成交价:RMB920,000
白玉质地,细润古朴,色泽晶莹温润。牌头浅刻夔龙纹,两侧云头上卷。牌身略呈长方形,一面减地阳刻诗文,另一面雕仙人童子,一老者仙风道骨,右手高抬,身旁童子手舞足蹈,甚是喜人。亭台回廊不远之处,松枝舒展遒劲,祥云飘渺,若即若离,仙鹤腾空展翅,仙境之感十足。玉牌虽小,但甚是儒雅大气,古朴、自然,浑然天成,画面疏密有致,可谓匠心独运。
北京保利第18期精品拍卖会编号1289
清乾隆白玉瑞兽诗文子冈牌
L:7cm
成交价:RMB816,500
长方牌型,温润无暇,洁白无比。琢瑞兽仰天而吼,神态生动,刀法干净利落。另一面琢诗文落子冈款。子冈玉雕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把中国玉雕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