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彩湟中文化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非遗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青海文明网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多元文化交融。作为黄河流域璀璨的文化明珠之一,湟中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非遗为坚实载体,推动河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塔尔寺酥油花的精美绝伦到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巧夺天工,再到湟中堆绣的细腻温婉,湟中区正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独特的“湟中力量”。

非遗技艺尽显非凡魅力

8月1日上午,记者乘车从西宁市区出发,约40分钟便到达位于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的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基地。在广场一侧的空地上,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其中一口高2.8米、口径约2.019米、重达1.2吨的特大湟中暖锅最为引人注目。

“这口锅是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集大成的作品,由我们湟中区72名铜银器工匠精心打造而成。”阳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有银指着眼前的湟中暖锅向记者介绍。

今年48岁的王富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区级传承人,也是湟中特大暖锅制作的参与者和设计者之一。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记者在基地的一间工作室里见到了王富邦。他正带着徒弟们坐在工作台前,按设计好的图样錾刻银饰,赶制订单;隔壁屋的展柜里,银铜暖锅、首饰挂件、银碗银壶等工艺品琳琅满目。

????“太逼真了!”“一幅绣品竟然能如此美轮美奂!”在距离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基地约10公里的湟中区非遗精品馆,正在展厅内参观的游客们面对一幅巨大的河湟刺绣作品发出了惊叹声。湟中区非遗精品馆是青海省唯一一个区县级的非遗精品展示馆。除了青绣,这里集中展示以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千户营高台、鲁沙尔高跷、湟中堆绣、宗喀唐卡、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农民画、河湟刺绣、青海香包制作技艺、湟中镶丝等为主的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常态展销、非遗研学、培训研修、文创研发等方式,多角度展示湟中区非遗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将湟中特色文化符号进行集中展示。

湟中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毛迎霞透露,这是湟中区推出河湟遗韵非遗线路上的点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游客可以沿着河湟木雕艺术中心、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展示中心、河湟博物馆、青海藏文化馆、塔尔寺、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基地,领略河湟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非遗产品绽放绚丽光彩

记者来到位于湟中区李家山镇上坪村的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时,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正在指挥建筑工人装修新展厅。

陈玉秀从小跟母亲学习刺绣,近年来专注于青海地方刺绣的研发、制作、传承、保护。在挖掘、传承和发展河湟刺绣和西宁刺绣方面努力探索,将传统刺绣技艺和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尝试创作了一系列全新的刺绣作品。在她的研发和带动下生产的以西宁刺绣为特色的系列抱枕、羊绒刺绣披肩、特色荷包,围巾、台布、桌旗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现有的展厅不够用,新展厅将向游客和市民展示更多的青绣文化。”陈玉秀带着记者走向距离新展厅不远处的两层楼,这是旧展厅所在的地方。

“别看这些绣片不大,却没有一件是相同的,每一件绣品都能展现出当时妇女们的勤劳和智慧。”陈玉秀指着手上的一件颇有年代感的作品,向记者介绍。然而这仅仅是她所收集的所有枕顶中的一半。今年,陈玉秀还发起了“青绣50000件数字化工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数字化图像进行色彩还原、细节增强等处理,将青绣藏品复刻还原更加真实、生动。同时,以实施数字化工程为契机,全面理清青绣传承的历史脉络、设计元素、文化意义,准确提炼出青海刺绣的“文化基因”,进一步丰富河湟传统文化基因库。

在距离新展厅不远处的综合车间里,来自柳树庄村的村民张玉凤正在赶制一幅“高原牡丹”绿绒蒿的绣品。成为这里的绣娘之前,张玉凤本在西宁市打工。两年前,为了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选择跟随陈玉秀系统学习青绣技艺,学成后有时在陈玉秀的青绣传承研发中心上班,有时则把绣品带回家绣。“收入比以前高,还能照顾到家庭。”提到在“家门口”就业,张玉凤笑容明媚。

这些年,陈玉秀大力推进刺绣工艺品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出独具匠心,格调高雅而时尚的刺绣工艺产品,多次获得各类设计大奖,为传承当地民族刺绣技艺、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就业、加快精准扶贫和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至今累计培训妇女6000余名,其中近300名妇女实现在家创业或就业。

“非遗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是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使之不仅作为文化遗产被珍视,更能通过创新设计与市场运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在陈玉秀看来,这样,非遗技艺与作品不仅能够实现销售,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与喜爱,还能在商业化过程中激发新的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和陈玉秀一样,湟中区宛如璀璨星辰般“散布”着众多非遗传承人,他们以满腔热忱和不懈坚持,默默耕耘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田野上。他们不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在无形中编织了一张张促进当地就业的温暖网络,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非遗进校园激发传承活力

非遗传承需持续注入新活力,进校园能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热爱非遗,培养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记者来到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的堆绣室,看到墙上展示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作品,是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带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司马光砸缸》《民族团结一家亲》《兰花》《茶花》等色彩斑斓、针法细腻的堆绣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灵巧的技艺与创意,更体现了湟中堆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今年15岁的王彩萤是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从上五年级起,她便满怀热情地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堆绣社团,系统地学习湟中堆绣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三下午,是她最期待的时光,与同学们一同在堆绣室里,在乔应菊的指导下,集中学习两个小时的堆绣制作。乔应菊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耐心,成为了他们探索堆绣世界的引路人。

在学习堆绣课程的三年里,王彩萤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如今的得心应手,她用剪刀细心剪裁,烫铲巧妙塑形,将一块块碎布赋予生命,再用颜料细心点染,通过剪、贴、包、烫、染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逐渐掌握了堆绣制作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巧。如今,她已能独立创作出一些简单的堆绣人物和花卉作品,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她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每一次制作都让我更加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我希望能继续学习,将这份宝贵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谈及学习经历,王彩萤的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喜悦。

除了堆绣,班沙尔学校还积极推广和传承本土文化,开设了湟中农民画、河湟花儿、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面塑、宗喀锅庄等多门独具当地特色的非遗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让孩子们更了解家乡的文化,也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班沙尔学校美术老师董有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9年,班沙尔学校“堆绣工作坊”受邀参加在苏州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董有升带着12个学习堆绣的孩子离开西宁前往参加。他们在现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展示湟中堆绣,工作坊还获得了那次活动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董有升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农村,第一次离开西宁去看外面的世界,展演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2021年,班沙尔学校被教育部授予“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

这是湟中区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展现。近年来,湟中区融合非遗保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如今,湟中非遗传承志愿者正将“非遗进校园”的火种播撒至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等地的中小学与职业技术学校之中。活动涵盖了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河湟皮影制作技艺、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堆绣、湟中农民画、湟中壁画、宗喀唐卡、湟中面塑等非遗项目。6年累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超400次,惠及学子22000余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促进了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深厚根基。

THE END
1.轻触琺瑯细语丝线考古发现中的古代文物制作技巧琺瑯,即青铜,是一种由铜与锡合金制成的金属,它因其耐用性、高温稳定性以及可以通过打磨而变得光泽亮丽,被广泛应用于武器、工具、装饰品等多种用途。在中国远 古时期,尤其是在商朝以后,一些青铜器件呈现出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如龙凤座型双耳杯等,其表面装饰既有雕刻也有印刷,使得青铜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https://www.4ixrpmr2o.cn/zhi-shi/433118.html
2.青海湟中银铜器锻造工艺及工匠群体研究“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孕育于青海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旁,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湟中当地最具特色和最为兴旺发达的手工艺行业。这里的传统金属工艺囊括了银铜器锻造、铸造等成型工艺及鎏金等表面处理工艺。银铜器锻造工艺则是其中使用最多、发展最好、传承最广的重要部分。本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6712933.nh.html
3.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何满从1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一直从事银铜器制作与鎏金工艺的学习研究,并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带徒授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何满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吸取各家所长,借鉴多民族艺术风格,逐步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格,自己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https://www.cnfyblh.com/exhibition/730.html
4.第二届“卓扎滩杯”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大展圆满结束参展人员从专业创作到机关干部、农民和打工者,基本涵盖了社会各阶层人士,不乏活跃在诗坛上的知名诗人。 本届诗歌大展共收到475人次的有效投稿,均为多篇(首)组诗,最长的一部长诗多达160首,以最少每人5篇(首)计,约2375篇(首)作品;经三级评委严格评审,评选出各奖项59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0件,优秀https://www.yzs.com/zhongshitoutiao/12838.html
5.青海湟中:传统银铜器产品焕发新活力凤凰网资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是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发祥地。过去,村里的作坊多是“单打独斗”,产量低,销售范围有限。 近几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里打造占地90多亩的民族手工艺加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 热播推荐 凤凰独家解读:尹锡悦被弹劾停职,命运何去何从? 特朗普为何提名珀杜为驻华https://news.ifeng.com/c/8Yw8nmwrh4a
6.青海日报数字报南京专家献智湟中农文旅产业发展调研组先后来到群加鹿场、“云上群加”露营基地、湟中区宗喀唐卡艺术中心、阳坡银铜器小镇以及湟中区非遗精品馆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考察,详细了解湟中农文旅发展情况,并通过翻阅工作手册、现场指导、座谈讲座等方式,围绕打造“景区+酒店”特色旅游酒店、品牌建设和打造、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等方面,充分高效发挥专https://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409/12/content_191529.html
7.暖锅诞生记:千锤万錾的指尖绝活非遗·来自西宁晚报官方微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住进高楼,去饭馆点一个暖锅,与亲朋好友慢慢品味其中滋味、暖身又暖心,已成为暖锅最常见的“出场”方式。而今,暖锅也如同烤炉一般被作为浪山、郊游的重要工具,带上食材、木炭、铜锅,文火慢炖、边煮边吃、滋味愈加浓郁,可以在户外待上一整天。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提起暖锅,就不得https://weibo.com/1969530267/P5oDe2uVZ
8.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 保护单位:乌拉特中旗文化馆 相关项目 编号项目名称类型申报地区或单位 Ⅷ-196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朔州传统鎏金技艺) 传统技艺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Ⅷ-196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传统技艺 青海省湟中县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3805
9.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湟中银铜器加工工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品种繁多,有日用器皿,佩饰,乐器、宗教用品等。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等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西宁丝毛挂毯 http://www.qhwhys.com/system/2018/02/13/012548835.shtml
10.万博手机客户端app最新版v2.71.14(官方)网站/网页版登录入口/手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区级传承人王富邦说,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 了解情况后,湟源县税务局主动下户走访,“税小丹”驻企精帮团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靶向定位企业涉税需求,帮助企业精准享受税费优惠政策。2024-https://www.shccco.com/index.php/news/page/contact/page/service/job/advs/link/photo/html/?ensn585957.shtml
11.青藏高原上的银铜器手工艺人:五十五岁何满的匠人精神【解说】今年55岁的何满是青海省湟中县的一位银铜器手工艺人,他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这门手艺,至今有四十年的银铜器加工制作经验,如今何满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同期】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何满 我是从12岁开始接触这个手艺,因为我们https://www.chinanews.com/cul/shipin/cns/2019/08-06/news826401.shtml
12.时空中的绘旅人非遗知识问答答案攻略2 【罗夏】?1.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在哪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2.鎏金工艺发展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汉代?3.鎏金技术始于什么时期:战国?4.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是什么地方的传统技艺:青海省?5.湟中银铜器的生产方式以什么为主:家庭手工作坊?6.下面哪个不是常出现在鎏金器上的图案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066074d625a60482c31cb03e.html
13.手工艺范文12篇(全文)就是湟中敲铜作坊现在主要制作的这些“大件”,也面临机器加工的竞争,在塔尔寺附近的一些店铺已经在售卖一些机械流水线批量生产的铜构件。它们丑陋呆板却价格低廉,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匠工们一锤一凿的手工方式显得有点笨拙而不合时宜。 圈师傅与我们的谈话中也对这种现状流露出担忧和无奈。他说:“手工活儿需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c9kwj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