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通讯正在成为一种攻击他人的技术手段,与先前的“呼死你”类似,用户受到“短信轰炸”,被短信骚扰、诈骗的事件也在逐渐增多。
1月28日,李女士前去朝阳区所在街道派出所申请立案,但李女士表示,该派出所一位警官对她说,按照过往经验,该类情况很难找出“短信轰炸”背后指使者,最终李女士放弃了立案。
李女士对记者称,目前“短信轰炸”已经停止,但她自始至终不知道这些短信发送者是谁,以及运用的是哪个技术平台。
李女士是北京移动用户,记者就李女士反映的问题,咨询了北京移动,公司表示,这是一种“短信炸弹”,不法分子通过特制的软件不断往一手机号码发重复的垃圾短信,以达到骚扰和恶搞的效果。
“短信炸弹”
记者通过在百度贴吧、知乎上搜索“短信压力测试”发现,有网友讨论该类程序在哪里有卖,或讨论这类行为是否犯法。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大恒对记者表示,以短信轰炸的方式给他人发信息,属于违法行为,包括技术提供方和使用方。
防护与维权
目前为期三天的“短信轰炸”已经停止,李女士在这期间始终没有寻求到合适的防护方案。
目前,李女士已经采用了该系统,但她认为,该系统会拦截一切陌生号码的短信,包括真正登陆网站的验证码短信,对她来说,也只能作为一种被动防护的手段。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受害者该如何维权
王大恒表示,从以往的民事案件来看,由于证据取得困难、不容易找被告等因素,目前维权还存在一定难度。因为自始至终受害者仍然不知道这些短信是谁发送、使用哪个技术平台,也就难以找到被告。而普通用户也很难去有关部门查询背后的数据和ID。
王大恒表示,该事件的责任方可能会涉及多方,可能每一方都有对此负有一定责任,但究竟哪一方能达到直接侵权或承担赔偿的程度,或是能在法律上认定该方责任,目前还有待进一步通过司法实践来给出结果。同时,所谓的责任也并不一定是赔偿,法律上的责任还有停止侵权,消除妨害,赔礼道歉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