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为突破——2020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行。
杨卫,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谭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校刊编辑部主任、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
李梅,山东大学《文史哲》编审;
张海珊,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郑岗,山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美术》执行主编。
在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和”至少从三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策展人选择艺术家的角度;第二个是‘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给艺术家出的题目;第三个是观者对“和”怎么理解,能否跟艺术家产生共鸣,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在这里落地,既能让大家能看懂,又契合我们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不同的学者和专家的阐释,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
——冯令刚本次研讨会主持人、中国美协理论处处长
以“和”为背景展示交流的平台
杨卫
#杨卫,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本届双年展策展人
第二点,这个平台为什么在现在语境里面提出“和”,它有针对性。疫情带来的全球化的冲突、矛盾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不仅仅是哲学概念,他绝对是有文化针对性的,也就是我们针对当下现实,全球化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提出这样一个方案,理论家、艺术家面对全球格局作出的回应。这个在意义上非常巧妙。一方面运用了中国传统智慧和文化,同时也针对我们当下目前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动力”会产生一种推动力,也就是把中国传统的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在新的语境下推动全球化新的格局,这个是我们这个展览的意义之所在。
济南国际双年展是疫情以来全球的一个重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未来当代艺术的重新格局的划定也好,推动也好,乃至于对将来当代艺术分析也好,引导也好,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范围来说,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城市的第一个双年展,起到了双年展在中国的敲门砖的作用,因此来看,济南国际双年展可能是一个转折点。上海双年展基本上完全是国际化,甚至是以西方策展人为主导的,济南国际双年展是我们自己人为策展人,吸收了国际的资源。从过去几十年对西方的学习的和模仿,进入到一个自身产生思想能量的转折。同时也是在这个期间我们可能重新地把传统思想之源用视觉的方式调动起来,运用起来,转化出来。
用美术的方式表现“人和”“政和”“势和”
谭建
#谭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校刊编辑部主任、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
文艺美术的创作目标一定和总书记讲的“三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相符合,办展览的目标也是如此。确定了目标之后需要确定主题,主题一定要反映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人类共同的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人类共同的向往也是为世界谋大同,“和”是大同的重要内容。选择“和为突破”“和动力”这个主题切入视角,真正能够做到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建党百年的用宏大叙事是斗争、发展、复兴,斗争是对立,是人和人之间的斗,人和制度的斗,发展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复兴是民族的复兴,民族复兴讲的是一个集体。“和”也和复兴是一致的。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个主题展览的需要宏大叙事,历史叙事、人物叙事、事件叙事,来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和”。
站到政党政治的角度,对内是“人和”,对事是“政和”,对外来是“势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人越来越多,就是“人和”,制订符合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政策,就是“政和”,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征求世界上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势和”。用美术这种形式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人和”、“政和”、“势和”。
“和”是情感的“中节”
李梅
#李梅,山东大学《文史哲》编审
“和”展开性非常强大,从国家发展到社会和谐,到国际交流,再到个人心理治愈方面。我是做思想史研究的,美术对我来说是非常神秘、神圣、神奇的领域。从艺术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和”“和动力”这个概念,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个性解放。在这样的主题之下,不管文学,还是美术,强调的是情感的释放,自我表现艺术潮流是100来年一直有的主题。
“和”回到传统艺术里面,我个人认为人与自我之和是基础。人与自我之和是什么样的和呢?可以用《中庸》里面的一句话来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情感表达之中,人与我之和的情感表达是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要发而皆中节,并不是说息怒要去夸张他,没有节制的去放松他,这实际上我认为我们的“和”观念在艺术思想史当中实际上是一个纠篇。太强调个性解放情感的痛苦,自我的张扬,对人的情绪和情感发展是不利的。举一个音乐的例子,你会发现瞎子阿炳音乐的情感处理是一个中和的,是一个“和”的表达。如果听现代的一些艺术家的表现,就会发现夸张那种背后的情感痛苦。
线上空间我也非常期待,非常多的作品也可以得到展现的空间。最后祝愿我们的“和动力”双年展走向世界、走进艺术史,对艺术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亲和”是美术独特的魅力
张海珊
#张海珊,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山东美术发展迅猛,“和”字完全可以体现出山东美术的成就。和字是姿态,是尊重和包容,更是底气。我个人对“和”这个字想到的是孔子的原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济南的城市形象非常合拍,济南的城市个性不是特别强烈,这个城市在许多的评价中可以看到,是比较包容的、平和的、不会排外的。
我一直在文艺出版社做文字工作,文学作品本身有着一个同世界之间的隔膜,它只能被掌握语言和文字的人来理解才可以进行沟通。就像我的外语水平不足以直接阅读原文,脱离了熟悉的语言阅读国外作品的翻译版本,这其中便存在着隔膜。小语种翻译、中国经典诗作翻译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种情况,美术和音乐作品要好一些,它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个亲和也可以是“和”字的解释。虽然理解和沟通可以是各个维度和方向的,每个人理解也各有差异,但是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美术作品不需要翻译,只要有眼睛就可以看。比如,工作中参与出版过的一些美术作品欣赏类图书,书中一方面是美术作品,一方面是解析,往往看了有些文字的解析之后,有些地方是超出个人理解范畴的。美术作品的解析是要紧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又特别突出了文字的沉重与不便。我想,这种亲和力如果能在双年展中体现,在布展和装置方面体现,是不是能够展现出作品本身和观者之间,与传统不同的东西。
“和”是一种价值体系
郑岗
#郑岗,山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美术》执行主编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名人书画与书画名人,当代艺术与艺术当代,国际艺术语言化与艺术语言国际化,这个转换,实际上不外乎这样的转换形式,也是所说的和与突破,和与平衡,平衡与打破,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和”会为我们提供基础性的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可思考的、主题性的文化意义延展。
技术与思想相互演化的,左右相济的艺术手段,从手段到思考,从起点到落点都可以找到突破口和通道。这种通道通过语言的表象来达到内涵的延展。这是我们打破研讨会从美术入手,从文化入手解读美术。这个展览叫济南国际双年展,没有提到艺术,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所有的生活最终都是以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手段最终都落到艺术,艺术是思想化的情调和情感,最终归属到传统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