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礼在1880年代利用打孔卡发明制表机
直到1970年代为止,不少电脑设备仍以卡片作为处理媒介,世界各地都有科学系或工程系的大学生拿着大叠卡片到当地的电脑中心递交作业程式,一张卡片代表一行程式,然后耐心排队等著自己的程式被电脑中心的大型电脑处理、编译并执行。一旦执行完毕,就会印出附有身份识别的报表,放在电脑中心外的文件盘里。如果最后印出一大串程式语法错误之类的讯息,学生就得修改后重新再跑一次执行程序。打孔卡直到今日仍未绝迹,其特殊的尺寸(80行的长度)在世界各地仍使用在各式表格、记录和程式用途上。
尽管巴贝奇的设计健全,方向正确(至少是仅需部分修正),计划仍因各种大小问题而阻扰不断。一来巴贝奇难以共事,任何人不合其意便起争端,加上他的机器全是手工打造,上千个零件只要一个零件有一点小差错,就会引起重大错误,因此需要远超寻常的制造公差。英国政府也因差分机的经验,不愿继续资助如此先进的科技,于是资金告馨后,这项计划就在与技工的吵吵闹闹中告终。
伦敦科学博物馆重建的差分机
当年NASA飞行研究中心的“电脑室”
科塔计算器
1948年,科塔计算器面市,这款机械式计算器造型轻便小巧,大小约莫有如一个胡椒粉研磨器。之后整个1950年代到1960年代,各种品牌相继面市,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卡方分布的列线图解
诺顿轰炸机瞄准器
楚泽Z1电脑的重制机
二战期间用来破译德国密码的巨像电脑
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宝贝”
陈列在维也纳科技博物馆的UNIVAC。
1951年11月,约瑟·里昂公司开始每周定期在里昂一号上,运作一支糕饼评估程式,这是第一支在程式储存电脑上的商业应用程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