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输入,你可能已经无数次的看到过这个观点:和现实世界中的产能过剩一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过剩的纪元。
我不打算在这里向你罗列和介绍我都订阅了哪些RSS或站点,这可能完全没有普适性。相反,我打算讨论几个比较形而上,但在我看来相当重要的话题。循着这些思路,你可能会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信息源。
Q:你的信息源有哪些?
我想强调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一个见识广博的人,一个在智性上富足的人,是只通过消费短内容累积起来的。没错,我要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你可以回忆一下,如果你在过去一年中,连十本书都没有阅读过,那么,至少在我看来,你的信息源就是有重大缺陷的。
你可以不消费短内容,但是不能不读书。
Q:新闻和资讯,值得阅读吗?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每天刷出来的大量资讯,在他眼中都是毫无价值的。哪家公司获得了投资,哪款新游戏发布上市了,旗舰机又有新的谍照泄露了……的确,这些信息在长期看来可能是趋于无用的,哪怕它们在短期内可以作为谈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经常看IT产业新闻,你会发现腾讯和阿里都在向泛娱乐生态布局,音乐、电影、游戏、动漫等等,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是百度并不在其中,你在心中便可以对三家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最终的观点如下:
Q:如何找到靠谱且高效的信息源?
注意这两个关键词,靠谱和高效。一个信息源,如果不靠谱,那首先就应该摒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长期依赖于一个信息源,你可能完全没有办法发现其中不靠谱的地方。就像你觉得爸妈朋友圈转发的内容经常不靠谱一样,我们接触的很多信息源,有时候也没那么有操守,或者在转译外文的新闻时,有所偏差。更不要提社交网络中许多带有情绪和偏见的不实转发了。
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如果我们想要寻求靠谱,那么理应去阅读更详尽的资料,去找寻外网的第一手信息源,但这样做往往又是不高效的。如何能够两者兼得呢?
我的建议主要有两点:在你心中应该有一个私人黑名单。这个黑名单并不需要一个实体的专门存在,它可以收录专业媒体和公众号,也可以是社交媒体上的名人。关键在于一票否决,如果你发现一个信息源存在劣迹,哪怕一次,只要它没有公开承认错误,你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它从自己能接触到的信息源中消失。
Q:听播客不是效率很低下吗?
的确,这是许多人对播客这种媒介的诟病,通过声音来获取信息,的确显得不那么高效,毕竟一个小时的录音转换成文字稿,可能十分钟就看完了,并且播客中大多是聊天或对话的形式,口语中重复也比较多。
但是,从实际的个人感受来说,通过播客获取的内容,往往比阅读文字,更加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人类大脑在认知方面具体是如何处理声音与文字信息的,但我猜测,播客内容的慢节奏与谈话过程中的适当重复,可能反而有利于记忆。这有点像我们读书时,如果自己阅读一本课本,可能一天的功夫就看完了,但同样是一本书,老师讲解一个学期,有些内容还是反复讲,当时觉得烦,但事后可能发现,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其实真的更加深刻了。
这一节主要记录了我是如何收集与加工各类信息的。许多人也许看到网络上各类神人信手拈来,但我相信,他们中大多数都有这样一套工作流,不信你可以试试当面与他们交谈,他们能吐露的信息量瞬间就会下降一个水平,这并不是说他们水平不行,而是我们的大脑本来就不应该负责记住所有的细节,而只应该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索引。比如,前文中提到的NassimTaleb,这个名字根本不是我记住并且拼写下来的,但我知道他是谁,随手一搜就能找到这个名字,再粘过来。
Q:大概介绍一下你对信息流的收集与加工过程?
我画了一张示意图,大致说明了各类工具是如何协作的。
Q:针对短内容,你的工作流是怎么样的?
在扫标题的时候,还可以借助Inoreader的高亮功能,对于感兴趣的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捕获到视线,加快阅读标题的速度。
2.选择Instapaper而不是Pocket。从根本上来说,我并不需要Pocket的标签体系,在Evernote中我也不使用标签体系,是否使用标签体系其实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具体讲了。总的来说,不考虑这一点,我认为Instapaper是比Pocket更好的选择。
归纳下来,就是尽可能地将一切都先收集在Inoreader中,然后再从中筛选出值得阅读的内容放到Instapaper中。Instapaper的地位,就相当于所有除电子书外的阅读集结地,只要读过的东西,都应该能在这里找到。这一轮下来,有价值并值得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内容,会输出到Evernote中。
Q:针对电子书,你的工作流是怎么样的?
阅读电子书的工作流,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勤标注。但到底标哪些内容,怎么标,倒是需要花一番功夫思考。是标作者总结性的内容,还是标说明时的例子?是有针对性地标,还是大段大段地标?我的建议是:标例子更重要,并且就随心所欲地大段大段地标。
要记住,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这些标注的内容导出,而你再回过去看这些精要时,如果只有结论性的东西,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候看例子显然更能生动形象地唤起回忆。其次,一本书读下来,除了你需要控制标注内容不要超出Kindle的导出上限10%之外,真的标注下来的内容,放在一起十分钟左右一定能读完,所以千万不要刻意标得精准、按句子标之类的,放心大胆地大段大段地标注下来,事后回顾时更容易懂。
Q:针对播客,你的工作流是怎么样的?
Q:对于收集到Evernote中的信息,你是如何加工的?
我的所有笔记,都是基于文件夹分类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你只需要定期从RawMaterial中,把相似的主题合并进现有的笔记,并在头部新增补充一些知识点就可以了,而且需要查阅的时候,也非常方便翻阅。
上面两节提到的,是如何从外界输入信息,并做一些基本的加工整理,而到了输出这一个环节,虽然感觉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但其实在输出的过程中,你不仅仅是回过头从之前的内容中提炼精华和引用信息,而且还会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外界输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输出是最好的阅读。
Q: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
你之所以会这样觉得,多半你把写作想像成了这样:我已经整理好了桌子,打开了Ulysses,一切准备就绪,舒缓的背景音乐已经响起,我已经全身心地进入了写作状态,只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写的。
Q:写作的基本流程是怎么样的?
你可以漫无目的地天马行空,把你想到的有意思的话题点都罗列下来,但最终你打算展现哪些?详写哪些?一笔带过哪些?这都回到了那两个问题:这个故事说给谁听?你打算如何说这个故事?
我最终决定,开头概述一下AI在科技界日渐崛起的重要性,然后切入普通读者最关心的问题,AI在iOS10中到底有哪些应用,为我们的日常使用带来了哪些改变,实现的使用感受如何?这些才是大部分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如果有一小部分人还愿意读到这里,我们再展开聊一聊苹果的公司文化对业务决策的影响;技术细节的实现介绍等普通人可能不那么关心的话题。
而像后文中提到的差分隐私技术细节和Google的应用,在那之前,我当然不了解这些内容,都是在写作输出的过程中,进行的两次学习和阅读才有所了解,这也是我所说的输出是最好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