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功能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三、小结
关键词:身势语;语用功能
Abstract:Bodylanguageiselementsofnon-verballanguageincommunicationalbehavior.Itplaysanimportantroleindailycommunication.Likeourverballanguage,body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bodylanguage,thispapertriestotalkaboutitspragmaticfunctioninthedailycommunication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
KeyWords:bodylanguage;pragmaticfunction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还常借助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一系列非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用体态来传达一定信息的无声语言在语言学上称作身势语(gesturesandposes)。因此可以说,对话语含意的推导和理解不能仅仅只依赖于话语自身的言语特征,还应观察和透析说话人非语言的体态特征。因为说话人的意图有时不是通过言辞的表达,而是通过姿势、、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递的。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破译对方的身势语,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意图,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交际更简单、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2.身势语的语用功能
2.1身势语在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人们在交际时能以身势语表达言外之义,听话人能从身势语理解言外之义,身势语的言外之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语用学依据语用原则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如何运用语言。非语言交际也必须遵守这些准则,才能使交际双方成功交际。身势语与会话合作原则之间仍存在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简而言之,就是身势语对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具有一定的调理补足作用。也就是说,当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在交际过程中失调时,可由身势语来加以弥补。身势语可以起肯定、加强、补足、重复、调整、反驳或代替语言的辅助作用,以极强的语境敏感性,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增强表述力度,行使语言交际所不能行使的功能,表达特定的意义,进而传递特定的用意,达到交际目的。
具体来说,身势语是美国哲学家Grice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的进一步运用。
2.1.1对量的准则,补充其信息量的不足
量的准则(MaximofQuantity)包括有两条次则: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内容;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内容。当交谈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够时,身势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填充的作用。例如:
(1)Theoldmanreacheddownandpickedupadoublehandfulofthesoil.Hesaid,“Thisistheland,son.Thisisit.”Thenhesmelledthedirt.
如果我们只听老人说:“Thisistheland,son.Thisisit.”并不能深刻体会到他的这句话中有什么特殊含义,但我们看到他“捧起一把泥土”,说完话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泥土的芳香,他一系列的非语言交际信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老人那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土地的挚爱。我们可以看出手势动作的描绘弥补了信息量的不足。
2.1.2针对质的准则,鉴别其信息的真假
质的准则(MaximofQuality)要求所说的话务必真实。它也包含两条次则: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注意到,某个人一旦说的是假话,他的身势语会不由自主地将其谎言戳穿。例如:
(2)(Content:TheyoungmanwitheightyfrancsinvitedthewomantohavetheluncheonatFoyot,themostexpensiverestaurantinParis.Afterthewomanorderedabeautifulsalmon,alittlecaviare,champagne,theyoungmanaskedwhethershewantedanymore.)
Thewomansaid:“No,noInevereatanythingforluncheon.Justabite,Ineverwantmorethanthat,andIeatthatmoreasanexcuseforconversationthananythingelse.Icouldn’tpossiblyeatanythingmoreunlesstheyhadsomeofthosegiantasparagus.”
Theyoungauthororderedtheasparagusforthewoman.Whentheasparagusappearedhewatchedherthrustthemdownherthroatinlargemouthfuls,
从对话和身势语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毛姆笔下的女崇拜者的性格特点是非常虚伪,表面上她什么都不吃,为了谈话才吃一点点卢笋,实际上,她大口地(inlargemouthfuls)将卢笋往肚子里塞(thrust)。
2.1.3针对关系准则,代替言语信息
关系准则(MaximofRelevance)指的是交谈话题要有关联,要切题。有时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一段话语或一段对话正是靠身势语才得以串联。例如:
(3)A:What’sthematterwithyou
B:(closinghiseyes,shakinghishead)
A:Doyoufeelill
B:(touchingthepitofhisstomach,nodding)
A:Letmetakeyoutothehospital.
B:(wavinghisrighthand)
A:Youmustseeadoctor.Notasingleminuteistobelost.
B:(coveringhischestwithhishands,tiltinghisheadtooneside)
A:Iamgoingtocallataxi.Iwillbebackinamoment.
B:(standingupwithdifficulty)
A:Letmehelpyou.
以上是两个人的“对话”。我们之所以要在对话上加上引号,是因为严格地讲,只是A一个人在说话,B一个字也没讲。然而,这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对话,因为两个人都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尽管B没讲话,但也没妨碍两人之间的交流。B感到不舒服,在这特殊的情况下,使得他不能用有声的语言进行交际,他只能用非语言信息代替语言信息的发出。他“手捂胸口”,“点头”,证实了A对他病情的猜测。他“摆了一下右手”,是想说他不想去医院,但他确实支撑不住,又不想麻烦A,于是他“艰难地站起来”想自己走。在交际过程中,B的那些“手捂胸口”、“点头”、“摆手”、“摇头”等身势语都清楚地表达了一定的意思,使其互不关联的前言后语得到了衔接。
2.1.4针对方式准则,澄清其模糊不清的表达。
方式准则(MaximofManner),简而言之,就是所说的话要清楚明了。它由四条次则组成: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d)要有条理。然而,交际过程中有时却仍会出现不借助身势语便难解其意的话语。例如:
(4)(在圣诞前夜,当作者看到老人因买不起布丁只能在商店品尝时)
Author:“Pardonme,sir,willyoudomeafavorLetmepurchaseyouoneofthesepuddings.Itwouldgivemesuchpleasure.”
Oldmanjumpedbackasifhehadbeenstung,andthebloodrushedintohiswrinkledface.“Excuseme,”hesaid,withmoredignitythantheantherwouldhavethoughtpossibleconsideringhisappearance,“IdonotbelieveIhavethepleasureofknowingyou.Undoubtedlyyouhavemistakenmeforsomeoneelse.”Andwithaquickdecisionheturnedtotheshopgirlandsaidinaloudvice,“Kindlypackmeupthisonehere.Iwilltakeitwithme.”Hepointedatoneofthelargestandmostexpensiveofthepuddings.
这句话如果不付诸一定的身势语,的确令人不知老人的如此自尊。但一旦看到老人说话前的身势语(jumpedback,thebloodrushedintohiswrinkledface),我们对其话语的真正含义便会恍然大悟,老人为了挽回面子,拒绝施舍,不得不买自己并不需要且付不起的大布丁。
2.2身势语是情感的表露
身势语作为伴随语言手段通常表示的是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情感表露指用面部表情和各种体态动作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人是有情感的,情感表露是人的本性。
曾有美国学者专门研究出人面部的10种情感表露:兴趣、喜悦、好奇、恐慌、愤怒、悲哀、厌恶、鄙视、困惑和决定。如,有的人获知所期盼的好消息时眉开眼笑,有的人遇到挫折时垂头丧气,有的人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这些都是身势语表露内心情感的实例。一般来说,身势动作,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方式,语义的显现性很强,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流露的情感更准确,难怪在一定的情景中,人们有时更相信非语言交际。所以,人的面部是心灵的镜子,是非语言交际的有力工具。
2.3身势语是心理活动的反映
(5)Todaywasanoldlady’seightybirthday.Shewaslookingforwardtowaitingforherdaughtertocomeandsendaspecialgift.Butatlastshereceivedandopenedanenvelopfromherdaughterwithacheque.Thechequeflutteredtothefloorlikeabirdwithabrokenwing.Slowlytheoldladystoopedtopickitup.Herpresent,herlovelypresen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littlebits.
“slowly”一词可看出:一则表达了老人通常的动作特征,再则我们可以体会出另一层含义:老人始料未及,期望落空,在一度愕然中,动作有些迟钝和机械,思维仿佛在此已经凝止。另外,老人用颤抖的手(tremblingfingers)把女儿邮给她的支票撕得粉碎,从老人的身势语,我们可感受到老人期望、等待、失望、绝望、愤怒的心理变化。
2.4身势语是双方交流的纽带
身势语的调节动作指说话双方为了调节彼此之间的交际行为而做出的体态动作,这是一种非语言的反馈,是双方成功交流的纽带。如,听话人不断地向说话人点头,表示一直在注意听并听懂了,同时鼓励说话人继续讲下去;听话人困惑的眼神表明没有听懂或未能听清楚,意在提醒说话人重复或更详细地讲述。可见,非语言交际通过各种身势动作,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像词语一样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非语言交际涉及到人的每个感官,而且大多数是有行为动作的。这些行为动作或者是生理性的条件反射;或者是约定俗成,规约化和大众化;或者是程序化,如微笑时眉目舒展,痛苦时愁眉苦脸;或者被限制在身体所共有的有限范围内。
2.5身势语可推导说话人的会话含意
身势语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即通过体态动作来传递一定的会话含意。这种传递方式主要有两种:故意让身势语与话语内容相悖和故意以身势语来替代话语。
2.5.1故意让身势语与话语内容相悖。
通俗而言,就是说话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其用意就在于,利用身势语来否定他向听话人所发出的话语信息,或至少让自己的身势语不同于所说的话语内容,并希冀听话人意识到这一点,即只有与话语内容相悖的身势语含意才是说话人的真实含意。例如:
(6)Boy:Doyouloveme
Girl:No.(Kisshim)
对话中的“No”本是对一句问话的否定,但说话人的身势语“Kisshim”却将话语的内容给否定了,伴之而来的反倒是由身势语引发的“我爱你”的含意。
2.5.2故意以身势语来替代话语
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故意以身势语来替代话语,具有许多意义。例如:
(7)Whenmymotherlostherjobthatshefoundatherfourthattempt,shewasintears.Shesaidtome:“Iguessweallhavetofailsometime.”Icouldsenseherpain.Atthatmoment,Ireachedoutandputmyarmsaroundher.Shebrokethen.Sheputherfaceagainstmyshoulderandsobbed.Iheldhercloseanddidn’ttrytotalk.
作者(十七岁)看到母亲因失去工作而伤心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伸开双臂(reachedout),仅仅地搂住母亲(heldherclose)。这一意味深长的身势动作所引出的含意,使我们感受到儿子多么懂事,在母亲受伤害、失败时,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去安慰母亲。“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由此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身势语交际信号可以肯定、加强、补足、重复、调整、反驳或代替语言,以极强的语境敏感性,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增强表述力度,行使语言交际所不能行使的功能。人们用特定的内容和具体的身势动作表达特定的意义,进而传递特定的用意,达到交际目的。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钱冠连.面像身势与话语必须和谐(J).《外语教学》,1989(2)。
[2]翟象俊、李荫华.大学英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3.课下偶尔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生活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人格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并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国防教育功能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金波,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2007(2):72-74.
[4]秦长辉.再探体育与军事、国防教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56-57.
[5]石金亮,任莉英.论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共存[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9-20.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背诵;教育功能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的教育功能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背诵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要通过背诵,积极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通过背诵领悟每一个汉字、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句式特点,同时,通过背诵学习和成长,这也是学习语言的一具重要规律。根据有关资料说:巴金先生在12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古文观止》,茅盾更能背诵《红楼梦》,而鲁讯先生的古文基础自然与其背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表明:学生只能通过大量的语言背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知识水平,尤其是对于名篇名句名段的背诵,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更为重要。
二、背诵教学的启发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知识的教学,主要就是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在这个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背诵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和句子,掌握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往,学生就学生融会贯通,对于语言的运用也会熟能生巧。尤其是近来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但是一些教师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相当于釜底之薪。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发展能力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培养的,而这个基础和条件就是知识。但是在学习中,如何将这个知识转化为能力,也是其中的关键性问题。
三、背诵的教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以下进行具体的说明:
1.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2.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增加
3.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因此,思维是以语言概念为基础的,一个人的思维发达,那么其语言概念必然丰富,丰富的概念必然是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来体现的。通常而言,一个人的概念知识越多,那么其思维也会越宽阔,思维的复杂程度也会越高,在这里不可以避免地要想到一个词阅历。人的阅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阅历,一种是间接阅历,所谓直接阅历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所获得,而间接阅历而主要通过阅读、背诵等来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概念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语文教学中背诵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背诵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学时代,学生正是处于打基础,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多数的知识获取渠道必须要通过背诵来实现,通过背诵,提高语言积累量,从中提升语言精华,并且逐步地进入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升华学生的情感,最终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背诵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范背
教师示范背诵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提升学生的兴趣,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现行的中学教材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背诵8000字左右,整个中学下来,背诵量达到将近5万,因此,学生一定会对其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背诵的重要性,让学生知识人脑记忆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是要通过背诵,增强学生背诵的天赋,比如可以示范一些重要的篇章,教师要有感情的背诵,如《天上的街市》、《木兰诗》、《海燕》等,以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让学生建立信心。
2.课堂试背,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诵的学生尝到甜头并建立起信心。
结语:
总而言之,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教师要加强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了解背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背诵的兴趣和信心,既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积累,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张月;张实;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背诵――以杜牧的《阿房宫赋》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9)
2《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快乐原则
3《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幽默意识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主观精神功能视知觉理解力落差还原
在设计经过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后,人们发现销售已取代制造成了现实中的最大问题,产品的使用者——人便成了设计界和企业界需要研究的首要对象。
市场的竞争已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产品的说服力不仅在于产品的功能本身,而更在于它已成为消费者社会需求的标识(身份、地位、个人奋斗等)。产品的形态作为产品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的新奇。
一、消费者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墨子曾经说过:“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人们在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后,必然会追求更高的品位。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种设计缺少对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关心,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的爱好而追求更多的品质。它随着人类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它应该摆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消费者更多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要求,它要求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而形态语义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物质功能,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即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差异化给人带来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消费者更愿意自己的产品被赋予一种主观性的内涵,为世人普遍所理解。它要求消费者在视觉感知的时候,能参与其中设计理念的解读。车子从二轮车到三轮车再到四轮车以及空中飞的,你用什么工具,人们就能大致猜到你是从事哪一行的,你的收入和身份大致都能被看穿。开着宝马或者劳斯莱斯的人,周围的人们潜意识里都知道他有钱,知道他是有地位的人,这是一种不需要语言表达而在大家内心产生共鸣的必然。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
设计往往透过产品的形态(造型、质地、色彩等),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传递着那设计的品质和魅力。形态不仅能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引导我们操纵产品的使用,更能传达设计的内涵。
形态是视觉形象的主体,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的地域性,文化局限性,传达被人类认知的信息。形态本来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它寓含了设计者对事物认识的经验,文化的沉淀,情绪的变化,并且带有很多的联想和偶然性。它是建立在设计者对受众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师赋予产品的形式因素被受众解读后,受众能明白眼前的产品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是打火机还是火柴,从它的形态一看便知。受众能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辨明眼前的这种产品。看到打火机,受众会激发自己无意识的比较,这个火机与之前用过的火机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形态最大的功效除了让受众辨明一个物体之外,它还能引导受众去联想和探索元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体会。它没有客观的限定什么,它留给受众大量的思维空白去联想,去自我创造,自我装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来的更有效果。
设计者经过收集,整理,把自己的设计主观理念,产品的特征经过再三的抽象融合在形态的变化中,受众在看到这件产品的时候,能激发自己无意识的反应,调动和激起大量的原始的逻辑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这是基于以前受众对该事物认知和理解的经验上来的。设计者的思想在受众的大脑里能部分的被还原,这时设计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形态符号没有明确用文字告诉受众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但是它含蓄的、象征性的、模糊的揭示了普遍的意义。例如,红灯是传达危险、禁止的信号;厕所墙上穿着裙子的人形标识表明这是女厕所等等。
由于设计的过程融入了太多的意念,它们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也都是主观感受的范畴。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会穿插设计者本人很多的联想和现实生活经历,以及随时产生的灵感,这些意念都被融入了形态的表情中。它们被受众解读出来可能是另一种不同的结果。设计在创造宜人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吻合,在高出受众理解力的同时,应该接近受众心理的期望值。不能让受众在看到产品的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和受众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受众的知觉感受
产品的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产品内在的性能体现在人们的视知觉体系中的。形态不可能脱离功能的影响而独立于形式的变化。它不仅是功能被动的外在的表现,更是积极引导人们的知觉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之内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地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以达到知觉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让受众产生在产品的使用性能之外的某种偏爱。
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特征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在保证造型的新颖和形式的独创性之外,它应该在观众解读还原它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的还原设计者的理念。不同的受众在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它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所以结果会有所不同。它不是数学中的1+1=2的问题,它是抽象的主观意念再还原的过程,还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见解和想法。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产品的形态表现出来,受众通过形态语义的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得到功能上满足的同时,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1]包林: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论集[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2]刘永翔: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韩巍:形态[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为母体的美育,其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以美乐群。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ol(ta}a)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各自为阵而忽略了五育的整体性。人是一个整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德、智、体、美、劳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见图1}oC21(r}2s)
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sl(e}ss)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为母体的美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所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4)(1’}t)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sl(v}as)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特征,它包含着审美感觉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思维力等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与融合的整体。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综合性的。
二、有利于以美育德
美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而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是品德的重要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外表上的美有其内在的道德根源n。(6](P1A1)0
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为例:在中,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敌、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加之许多官兵临阵脱逃,导致了败局的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归纳这两方面的史实,如英勇抗敌的—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徐邦道等;临阵脱逃的—叶志超、赵怀业、龚照屿等。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类行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对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具有对立的两面:尊敬一轻蔑、热爱一憎恨等。对英勇抗敌的行为产生尊敬、热爱的情感,对临阵脱逃的行为产生轻蔑、憎恨的情感。英勇抗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行为肯定了人的真诚、勇敢、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这是真善美的形象和表现;而临阵脱逃反映了人的虚伪、怯懦、自卑、半途而废、冷漠等人格特征—这是假恶丑的形象和表现。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通过潜移默化过程来实现,就如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受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品质,深刻而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以美启智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音乐思维和美术思维都是形象思维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重视。”川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所需要的深刻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
学习高中《中国古代史》的《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请同学们看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文物《弋射收获画像砖》a
在一块砖面上,分上下两个画面,其上描绘的是池边弋射,其下则是田间收获。(上部画面)池塘水中群鱼游动,莲蓬高高挺立水面;一群碎然惊觉的水禽有的急速游避,有的仓皇飞散。池畔两位猎人引弦搭箭,仰天而射。整个画面无论猎手或水中飞禽,都处于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中。(下部画面)五位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三人弯腰割取稻穗;另一人则荷担提罐,看来好像是一位送水未归却被这丰收场面吸引得暂时立看片刻的农妇。右侧一组二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割稻茎。两种对比强烈的动作幅度正好形成了画面明快的节奏。
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学生基本能说出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那么,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能联想到什么呢(1)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地主阶级幻想死后继续享受像生前一样的富贵荣华,于是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把墓室布置得好像人间一般。这一风气的盛行,却为后代留下了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在内的无数艺术珍品。(2)射猎在原始时代是人们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代,却是有闲阶级带有练武性质并乐于从事的游乐活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地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3)汉代豪强地主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脾千群,徙附万计。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自然也是地主豪强聚集的地方,因此,这里有大量画像砖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4)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S)汉代刻印在石、砖上的形象所展现的那种大胆想象的浪漫境界和纵览古今的广阔视野,反映了统一王朝雄大恢宏的时代精神。
以上的联想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内容越多,越能说明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力。
四、有利于以美健身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各城邦国家提出了强健体魄与完美心灵相结合的公民素质标准。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断臂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是集神或英雄的精神、尊严与人的形象于一体的完美的典范作品。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腆,面庞典雅,微微扭转的站姿使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掷铁饼者》是古希腊米隆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形象。雕像静止中蕴积着强烈的运动引发,动态中又体现着和谐的平衡,男性发达强健的肌体在复杂的运动中展示得尽善尽美。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选手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现代奥运会已不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体育竞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的响亮口号。现代体育在增强了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性,因此,现代体育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展示了许多美:福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祥云火炬,金镶玉的奥运奖牌,等等。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品味北京奥运会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内涵。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健身”主要是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状态和活泼灵敏、富有激情与活力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其身体发展。
五、有利于以美促劳
劳动创造了美,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陶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让我们领会到创造性劳动的美:远古的人们把粘土加工做成坯子,再烧制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陶。在陶器发明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如制作石器只是改变石头的外形,使其出现刃口等),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陶器的出现以及后来瓷器的出现,都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China”不仅仅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
六、有利于以美乐群
孔子说“诗可以群”。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理论阐述的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认为审美可以给个人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他说:“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谁要是感受到美,他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性。”他又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共同的东西。"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如何和他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合作、交流。
关键词:宿舍文化;育人;途径
一、宿舍文化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的宿舍文化指的是在宿舍这一环境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彼此影响以及接纳,是从个体行为到共同存在的文化现象。宿舍文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文化范围,另一个是物质文化范围,而精神文化范围可以说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学生的健康积极心态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对宿舍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良好和谐的宿舍关系,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氛围,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的凝聚力
学生宿舍的表现最具有真实性、个性也最张扬,由于长期学习,生活的朝夕相处,同学之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品位呈现出鲜明的共性。而且,由于学生的求同性,一个宿舍出现的现象很快能引起其他宿舍的共鸣。每一间宿舍是构成一个班级、一个专业、一个系院、一个学校的组成单位,他是仅次于学生个体而存在的小型集体单位。如果每一个小型集体单位都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赶超的氛围,那么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班级、专业、系院和学校将同样形成一样的风气
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宿舍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良好的宿舍关系能使个体对宿舍的群体目标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能够激励大学生的进取心
和谐友好的宿舍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拥有愉悦的心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的提升,培养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提升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进取心,追求美、维护美、创造美的自觉性,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觉充实人文修养的积极性,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备生存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为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地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解的能力
大学生的宿舍如果能够有良好的氛围,不仅使宿舍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获得良好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地形成。比如,很多宿舍都会在睡觉之前,开展卧谈会,宿舍成员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宿舍成员化解在生活中的矛盾,这样,就能慢慢使得学生的心理调解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处理矛盾的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到宿舍管理工作而言,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宿舍文化,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在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入之前,首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的今天,学校应对宿舍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应与时俱进,迎合时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作用,以期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首先,应使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最好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班级的干部,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考察,在考察中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班干部来对其他的同学产生影响。其次,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更能塑造健康积极和谐的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组织提升的目的。
(三)多方配合,加强队伍建设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宿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他们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不仅对大学生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宿舍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大学宿舍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日常管理规范健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意识不断增强,对以后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延伸有重要的指导和研究价值。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宿舍文化是现阶段所有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资助项目:由延安大学2015年辅导员工作研究科研课题“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研究”及继续教育项目(YDJQ2014-03)资助。
[1]张育广,王亚煦.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校园视觉文化;隐形教育;功能
前言
校园视觉文化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彰显自身文化特点,还能够对学校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并加强了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校园视觉文化
视觉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认知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丰富了视觉内容,并出现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广泛的概念,不仅是以美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还深入到学校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图画、符号等都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赋予了视觉文化形象、直观的特性。
校园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我国政策方针指导下,精心设计,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其与环境文化一样,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的,例如:园林、建筑等实实在在的一切,囊括了整个校园所有物质载体。视觉文化作为校园的名片,不仅能够体现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承担着传承我国悠久历史的重担,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主要是指引导学校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并不断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等单纯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借助通过创建文化氛围进行影响教育。学校通过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某件事的看法和观点,并将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高尚的品德。
(二)凝聚功能
校园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师生耳濡目染接受着这些文化,对自身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视觉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师生凝聚力,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1]。
(三)约束功能
人们在思想等方面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师生处于美丽的校园、整洁的宿舍等优美的环境中,能够约束师生的行为,促使师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逐渐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借助这种无形力量的约束,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激励功能
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精神、愿望等,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物等,影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原则,并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三、促进校园视觉文化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校园指示系统
校园指示系统是校园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路、平面图以及路口指示三大部分。现代校园占地面积较广、功能齐全,学生在校园内活动需要道路指示才能够准确找到目的地,尤其是一些新生,对校园不熟悉。因此,校园可以在道路指示牌的设计上花心思,用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称给道路命名,并用一些能够彰显校园风格的材质制作路牌,例如木质等,既能够便于学生寻找道路,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平面图的设计主要是清晰、简单,并将平面图设置在校园的特点位置,例如校门口、食堂门口等;楼口指示牌能够为学生指引道路,学校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文气息。
(二)规范宣传平台
(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学科,包括校园内的建筑、水景等多方面元素,学校设计建筑要结合地方特点,展现民族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优秀的雕塑艺术能够影响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雕塑形象。除此之外,校园环境还包括校园绿化、水景等,学校应全面考虑校园各方面因素,为学生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