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通过“匿名暗恋表白”功能发送信息,应当是限于两个使用者之间,而未注册者不是该应用程序的用户,并未同意或要求发送此类信息,这种短信的发送应被视为骚扰短信。
本来,收到暗恋短信应该高兴,杨静(化名)此时却一脸错愕:“探探是什么?我从未注册过,它怎就知道我的姓名,还向我的手机号发送短信?”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在微博和知乎等平台上,有众多网友反映收到过探探发送的暗恋短信,和杨静一样担心个人信息安全的人不在少数。
“应该是利用人的好奇心,骗取App下载量吧,现在的营销手段,套路太深了。”杨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匿名暗恋表白“惹出事”
据了解,探探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于2014年7月上线,使用者可以在探探上通过左右滑动认识附近的人,向左滑代表再见,向右滑代表喜欢。
记者从探探官方微博上看到,探探曾对暗恋短信做过如下说明:当你收到这样的短信时,不要惊慌,因为这真的是暗恋的人给你发的,马上打开探探,如果是你暗恋的人给你发的,那么恭喜你们暗恋成功!当然,你也可以给你喜欢的人发送暗恋短信……
法治周末记者下载了该软件进行体验。在注册账户时,弹出“探探想访问您的通讯录”的提示:请允许探探访问通讯录,从而使得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他们。我们不会发送垃圾信息给他们或储存他们的联系方式。
记者看到上述暗恋短信来自“匿名暗恋表白”功能,使用者允许访问通讯录后便可以使用该功能,向自己的通讯录联系人进行暗恋表白;每个使用者有5次表白机会。记者随机在通讯录里选取了三位联系人进行操作,探探提示对方将收到一条匿名表白,如果他恰好也暗恋你,则会收到配对通知。随后,三位联系人都收到了类似上述的暗恋短信。另外,当5次机会用完时,如果使用者得到新的暗恋,便可以再选1次联系人进行表白。
记者了解到,既有使用该功能互相暗恋配对成功的案例,也有已婚人士和手机小号几乎没人知道的人士吐槽称收到了该暗恋短信。
资料显示,这项“匿名暗恋表白”功能于今年2月份上线,随后在2月20日这期的“快乐大本营”节目中对该功能进行推广;探探今年年初日活量得到爆发增长,探探创始人王宇曾对媒体表示,这主要归于“匿名暗恋表白”功能。今年5月,探探完成3200万美元C轮融资。
为了解答杨静等接收到暗恋短信后产生的质疑,法治周末记者联系了探探公司。11月14日,记者收到探探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的回应。该负责人表示,接收者收到暗恋短信确属有人对他进行了匿名暗恋表白,该行为属于用户行为,只能从客户端的App上操作,系统不会对其进行操作,不存在营销手段;而访问用户通讯录的目的,是用户可以开启屏蔽手机联系人的功能,避免熟人见面尴尬;再者,用户喜欢的人不可能全部都在使用探探,因此发送短信通知。
“考虑到短信接收者的心理,未来探探会在短信的文案风格上进行优化,增加一些情感元素等。”该负责人表示。
此行为是否涉嫌违法
记者发现,现阶段很多应用软件在安装时,都会提示“是否允许获取用户通讯录”。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使用者通过‘匿名暗恋表白’功能发送信息,应当是限于两个使用者之间,而未注册者不是该应用程序的用户,并未同意或要求发送此类信息,这种短信的发送应被视为骚扰短信。”滕立章认为。
“而且,我国《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规定,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麻策表示,作为接收者,可以向12321等举报平台举报。
“因此,如果是探探用户自己选择了五位联系人进行暗恋表白,平台用了第三方语气进行了发送,从宽松的标准来看,属于正当商业行为;但若是平台利用用户的通讯录,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动发送信息,则属于违法。”谢永江认为。
建议针对侵权行为明细作出规定
“而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未做到上述规定,用户下载安装软件时,可能他的通讯录、内存等信息都已被获取,甚至有的软件擅自启动用户手机。”胡钢表示。
滕立章认为,利用各类应用软件获取用户信息甚至是用户的通讯录信息,再进一步发送营销电子信息,是一种极低成本的快速互联网营销方式;在现实当中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即便被查处或者被起诉,侵权者的责任承担与其获利相比,也常常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