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流量裹挟的网络水军,随时在互联网中拱火,甚至实施犯罪。
公安部12月11日官方发布显示,公安部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工作,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聚焦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共侦破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
留给网络水军生存的土壤越发贫瘠,但始终有人眼馋利益,在流量的利诱下铤而走险。顶端新闻特推出系列报道,以实际案例揭露网络水军的犯罪链条,同时,记录被网暴者面对谣言诽谤遭受的心理创伤。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张恒张逸菲实习生孙轶哲袁艺格崔洋晨/文
爆黑料有偿删帖,初中生重度抑郁想要自杀;23岁粉发女孩遭人身攻击、造黄谣,绝望中自杀;多平台散布“村霸占路”“老婆偷人”等诽谤信息,当事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自杀身亡……
近年来,网络水军泛滥,或制造虚假热点,或让被网暴者焦虑、抑郁,甚至收割生命。尽管多部门对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等毒流量惩治力度进一步加强,但还有人在围追堵截中发起恶毒攻势,害人害己。
顶端新闻记者多方探访,揭开网络水军操控流量的利益链条和运作逻辑。
虚假流量明码标价,水军对外警惕性强
“网络水军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当甚至违法犯罪,必然会采取隐蔽的手段。除非他们已经对你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否则不会轻易让外人接触到他们的核心圈层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雷霞告诉顶端新闻记者。
网络层级复杂,已有成熟产业链
事实上,在警方的调查下,网络水军的网络层级关系已然逐渐明朗。
顶端新闻记者从郑州市公安局获悉,该局近期侦破的一起特大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案,揭开了流量买家、造假方、推流方的复杂利益关系。
“外卖员多次出轨”“保安出轨”“男子身高160却同时交往多名女性,女友甚至倒贴百万养他”……民警在工作中发现,很多自媒体账号在频繁发布涉及郑州的低俗信息,便开始着手调查。
一条利益链在警方的调查下浮出水面。简单来说,就是“他趣”公司招募创意小组,编造引流故事,发给代理商制作视频;传媒公司招募团队,制作造谣推广视频,发布在多个视频平台上进行推广。
整个链条具有多个复杂层级:推广视频的资金由“他趣”公司员工黄某海统一发放。黄某海等人以每1000播放量3元至5元的价格招募冯某卿等8个代理商;冯某卿等人除自己工作室承接、制作视频之外,又以每1000播放量1.5至2元的价格招募了郑某等人承担任务;郑某认为其中利益可观,还可以找分包,之后又以更低的价格,也就是每1000播放量0.8元,承包给了管某等10多个工作室;管某又以每1000播放量0.4元的价格给员工结算提成,自己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
一个为了软件推广,大批量造谣引流的产业链就此形成。
职业“刷手”的设备
水军、网暴等毒流量泛滥,多部门出手严厉打击
除了前述为直播间引流、为网络发帖加热、为推广软件造谣引流,网络水军还将黑手伸向挑战社会伦理的范畴。
被网暴是什么感觉?“头皮发麻、精神高度紧张,就像被扒光了衣服任人点评……”张阳(化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当发现有人将自己的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曝光在网络平台,并大肆捏造事实进行诽谤污蔑后,“又气又怕,明明知道是谁造谣,找平台要信息却被拒绝;生怕会有好事者将信息进一步扩散,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还好,张阳被网暴并未掀起多大风浪,平台最终将网暴者的账号封禁,算是平息一场风波。但网暴每时每刻都在互联网上发生,名人、普通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网暴的枪口对准谁,谁都很难幸免,“按键伤人”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人不堪其扰,结束生命。
不堪网暴自杀的案例已发生多起,如“武汉小学生母亲被网暴坠亡案”“粉色头发女孩被网暴自杀案”“上海女子打赏骑手200元被网暴自杀案”等。
国家层面,多部门已在严厉打击网络水军和网络暴力行为。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提到,组织“水军”“打手”或者其他人员实施的网络暴力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2024年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文称《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提出,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协同治理网络暴力信息。
曾代理过刘学州案的律师周兆成对顶端新闻记者说,《规定》的实施,无疑是治理网络暴力上的一大步,“从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规范网络暴力信息和账号处置、强化用户权益保护、加强监管、明确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入手,为网络暴力信息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明确的实施路径。”
专家:平台对水军有暧昧态度,建议严格监管
打击网络水军,一直在路上。公安部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公安部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聚焦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共侦破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
“热点化、隐蔽化、智能化、规模化,是这几年网络水军的典型特征。”张志安说,“人工+智能”使得网络水军的效率更高、产量更大,更容易让涉及方有更大的舆论压力。这种操控还具有轻量化、规模化特点,成本不高,但是巨大的量累积起来能够赚钱。此外,网络水军还善于抓住热点,生产大量似是而非的内容,使得其更加隐蔽化。
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洋律师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网络水军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三个层级中,购买水军的发包方及批量推广代理商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若水军以“交钱就删帖”“不交钱就发帖”等语言对他人进行要挟,还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总体来看,网络水军破坏了互联网生态,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还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但是,个体维权难度较大,不仅取证困难,维权成本还极高。可喜的是有地方法院、检察院已在打击水军的民事公益诉讼上进行有效探索,我认为打击网络水军的民事公益诉讼值得在全国推广。”杨洋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