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0亿大关,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然而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仅2022开年以来,进入大众视野的网暴事件已多达数起,特别是“刘学州寻亲事件”以及上海打赏骑手200元的女子遭遇网暴事件,当事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暴力治理正拉开帷幕。4月24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知乎等18家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平台实施网暴全链条治理。
相较于漫长复杂又相对滞后的司法途径,聚焦更为前端的平台监管,不失为破解网暴防治难题的一个新选择。如何将网暴止步于萌芽状态,建立起“第一道防护网”,并给重点群体提供救助保护等等,都是平台当前面临的挑战。
清朗专项行动落地近一个月,平台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平台,网暴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4月初,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正处于疫情封控阶段。居住在校外的陈真真向母校捐赠价值五万元的巧克力,想给在校师生带去一点安慰。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前扒出陈真真照片的微博博主,已被微博官方作禁言处置。“我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影响监管),但这(网暴专项治理行动)是对我的一种鼓励。”陈真真说道。
然而从实践来看,不论是陈真真的经历,还是“刘学州寻亲事件”“冬奥运动员网暴事件”的处置中,容易被当事人忽略的平台恰恰是网暴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平台不但能够迅速阻断来自施暴者的攻击,还能防止网暴的发酵和扩散。
监管压实“数字守门人”的主体责任
南都记者注意到,早在2007年“网络暴力第一案”中,北京朝阳区法院就曾试图对网暴事件中的平台责任做出探讨。
彼时,北京朝阳区法院在向工信部发出的司法建议函中提到,当事网站对言论内容的审查仅限于一般、随机、应投诉的事后审查,而此时侵权事实往往已经发生,有必要采取更加有效、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网民言论进行适时监管;并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倡导互联网上言论的理性和文明。
在过去十几年全球平台经济腾飞的黄金期,一家家互联网企业已然成长为一个个摩天帝国,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随着平台主体责任理论的提出,网络空间治理也成为这些“数字守门人”“网络把关人”的重要义务。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告诉南都记者,平台往往处于一种“网络‘准政府’”的角色定位,在“网络空间”的管理上发挥着“准入”“监管”“调控”的作用。特别是平台作为网络社交服务提供商,一方面可有效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管控不良信息、遏制网络推手等合法职责。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也曾在媒体采访中谈及,强化平台治理也有利于减少诉讼,避免过度挤占宝贵的司法资源。
事实上,监管正不断压实平台对于网暴治理的主体责任。
4月24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知乎等。清朗行动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
抖音则称已针对施暴者的不良言论攻击和不友善行为成立专项小组,对涉网暴重点环节加强监看,已上线“发文警示”“负向内容过滤”等8项防网暴功能。未来还将优化私信功能规则,限制陌生人私信的频次,强化涉网暴内容过滤,并加强对直播、短视频、热榜、话题等环节的巡查力度。
百度贴吧也称在专项行动中,将严格管控人肉搜索和恶毒人身攻击类网暴言论;对带头煽动的账号一律予以封禁;对参与传播网暴的账号一律予以禁言;对发起组织网暴的群组和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类信息集中的群组一律予以解散。
5月中旬中央网信办通报,过去4月里,微博、抖音、百度、腾讯、知乎、B站、小红书、快手、豆瓣、网易、新浪、搜狐等主要商业网站平台重点受理泄露他人隐私、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等网络侵权举报已达43.96万件。
如何过滤“绿茶婊”“坟头蹦迪”?
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将网暴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是“全链条治理”中的核心举措。
如果说过去碍于技术手段和治理经验所限,人们更多寄希望于通过网络实名制来预防网暴,那么随着平台数据的累积和技术升级,如今可采取的预防手段更为多样化。
在内容识别方面,新浪微博利用机器模型和关键词词库进行内容过滤,将“丑八怪”“绿茶婊”“坟头蹦迪”等不文明用词划入词库;并开放用户举报投诉入口。南都记者了解到,新浪微博日均机器识别处置屏蔽不友善言论数十万条,人工处置用户投诉举报约一万余条。
高艳东提到,当前关于网暴行为的认定层面存在一定不足。不过借助包括《刑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内的多部法律及司法解释,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规制对网暴行为。
“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已初步‘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法规施行、行业标准执行的现实情况如何,可能是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高艳东说道。
实测平台拦截“恶意私信”,内涵式辱骂成难点
网暴事件中,平台通过建立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帮助当事人构建一道信息屏障,快速“断网”隔绝攻击。为此,南都记者实测了新浪微博、抖音、B站、豆瓣、知乎、快手、小红书和百度贴吧等互动性较强的8款App。
而微博和小红书没有拦截上述私信。但在账号B举报后,两款App均在1小时内作出反馈——微博直接将账号A拉入账号B的黑名单中;小红书则通知账号A“在限制期内将无法使用私信功能”。不过,经南都记者实测,在小红书上,账号A收到通知后依旧可向账号B发出同样的辱骂私信。
随后,南都记者对成功拦截“明文攻击式”私信的6个App作进一步测试,发送“内涵式辱骂”(带有隐晦的辱骂性词汇)私信。
接到举报后,抖音、B站均在1小时内反馈:抖音禁止账号A的私信功能1日,B站则主动为账号B删去该私信。百度贴吧、快手、知乎均在一日内回复,其中知乎也删去了被举报私信,快手和百度贴吧则表示正在监控账号A。豆瓣方面的反馈最慢,但是处罚也最重,站方在接到投诉的84小时内对账号A禁言7日。
优化私信功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很多时候施暴者会通过私信这一非公开的方式,持续高频地向当事人传递恶意。但也有平台方人士告诉南都记者,网暴治理同时涉及公开数据和私有数据,而平台不便主动监测和分析受害者私人信息。
南都记者还就网暴起诉一事咨询多家平台。有平台客服明确表示不会为个人用户提供施暴者个人信息,但也有客服称,用户可以提交司法机构出具的协助调查函进行申请。此外,多家客服均表示平台无法协助用户保存私信等网暴证据,用户需自行保存。
高艳东认为,一方面,平台应严格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不能仅以预防遏制“网暴言论”为目的随意提供个人信息,而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个人信息权益的影响。另一方面,平台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网络用户“免受网暴侵害”的权利,即在用户发表违法言论、侵犯他人权利时,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透露”部分个人信息,协助司法程序,助力网暴治理。
事后追责,专家建议推行跨平台黑名单制度
退一步而言,如果不能在事前阶段成功拦截网暴内容,那么在事中、事后环节实现用户保护和平台及时介入,就尤为重要。
在平台对违法违规用户的处置上,最通用的做法就是禁言和封号。比如,微博依据行为性质采取阶梯式处置:对于参与网络暴力的账号,平台视情况采取批量禁言、限制功能等处置;对于首发、多发、煽动发布网暴信息的账号,视情况采取永久禁言、关闭账号等措施;至于涉嫌违法犯罪的,平台视情况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考虑到网络暴力由极少数网暴言论制造者发起,进而迅速传播、发酵,因其中参与人数众多,往往具有跨平台传播等特点。高艳东提出一个设想,在全网推行跨平台黑名单制度。一方面,有助于尽可能地遏制网暴言论跨平台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从防范特定网暴者层面,遏制有严重网暴行为历史者的跨平台二次网暴。
除此之外,平台介入乃至日常管理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别环节——为用户提供心理疏导乃至防范自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网络世界的言论被无限放大和叠加,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单一个体袭来,不堪重负的当事人常常会走向极端。
南都记者实测中,除了百度贴吧外,在其他被测App内输入“自杀”二字,会显示类似于“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等抚慰性文字并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不过南都记者发现,其实百度搜索引擎页面也对“自杀”做了类似关怀设计。
在高艳东看来,相比于传统事后追责机制,平台应主要在事前、事中环节发力,完善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事前防范及事中处置机制。
在监管压力下,平台网暴治理机制已初具雏形。如何将种种模式推而广之,克服现有障碍,真正的考验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