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阿里联合社会各界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1.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商品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
数据显示,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通过数据技术主动识别删除的商品量是权利人投诉删除商品量的27倍;随着权利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对平台信任不断加强,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显著下降,降幅高达42%。
【揭秘:阿里九大打假“黑科技”】
商品大脑:可对平台上近20亿商品进行识别,通过学习外部信息,发现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并进行判断、处理。
假货甄别模型:每日对全平台商品进行扫描,排查假货等问题商品,每完成一次扫描,相当于“征召”5000台虚拟服务器投入工作。
图像识别算法:每日识别商品图片约6亿张,其中OCR识别(文字识别)每秒能扫描图片文字23546287个,相当于501本《康熙字典》,识别准确率达97.6%。
语义识别算法:根据OCR识别出的文字,对文字背后的真实语义做分析和判断。
商品知识库:能将分散、庞杂的商品信息进行清洗、提炼、结构化为标准统一可被模型、系统执行的信息流。
生物实人认证:广泛应用于阿里系平台的商家入驻审核、密码修改、高风险行为触发认证等环节。结合权威数据源和实人可信模型,确保商家身份真实可靠。
大数据抽检模型:能智能筛选潜在问题商品,并提交小二发起神秘抽检。
政企数据协同平台:为提升公检法部门执法效率,阿里巴巴专门开发了协查系统,搭建了与工商、质监、食药监、海关等部门的数据桥梁,依法快速处理协查需求,为执法部门提供协助。
2.95%的知识产权投诉在24小时内被处理,处理时长比去年缩短68%
(2017年权利人知识产权投诉处理时长比去年缩短68%;2017年6-12月,95%的知识产权投诉在24小时内即被处理)
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以下简称“IPP平台”)上,95%的知识产权投诉都可以在24小时内被处理,平均处理时长比去年同期缩短68%。
【权利人声音:阿里线上知识产权投诉高效快捷】
CooperatingwithCBBCandAlibabahasmadeitquickerandeasierforustoprotectDyson’sdistinctivedesigns.ThankstotheCBBC-AlibabacollaborationonIP,wehavebeenabletoremovemorefakesfrome-commercesitesthaneverbefore.Theirsupportmakesarealdifferencetoourabilitytoprotectconsumersfrompoorqualityimitationproducts.——GillSmith,Dyson
(与英中贸易协会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让我们能更快、更便捷地保护戴森的独特设计。感谢英中贸易协会和阿里巴巴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合作,我们可以更高效地移除电商平台上的假货。他们的支持对我们的提升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让我们保护消费者不受劣质仿冒品的侵害。-GillSmith,戴森)
Betweenhiscompany’sindependenteffortstoprotectitsbrandsandAlibaba’sonlinereportingsystemforremovingcounterfeit-productlistings,“yougetfast,thoroughresults.Issuesareveryrare.——Azrielant,Jewelry.com
(通过他的公司在品牌保护上的不懈努力,以及阿里巴巴线上投诉售假商品链接的系统,你能拿到更快、更彻底的成效。问题非常少。-Azrielant,Jewelry.com珠宝网站)
3.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2017年消费者因怀疑买到假货而发起的退款比率为0.0149%较去年下降29%。换句话说,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除主动防控外,阿里巴巴还通过大数据模型对平台商品做检测,对可疑商品做“神秘抽检”。阿里巴巴平均每年发起十万余次抽检,投入上亿元购买可疑商品。一旦确定假冒伪劣商品,阿里巴巴会立刻对商家进行处理,轻则整改下架,重则关店清退。
消费者信心提振背后,也彰显阿里巴巴对消费者保护的重视。
今年下半年,消费者肖某向淘宝发起举报,称在三星品牌手机店铺中名列前茅的淘宝店购买到假冒三星手机。阿里巴巴对消费者举报极为重视,接到举报后,运用“神秘抽检”等手段对商家疑似售假行为做调查。调查显示,尽管该三星手机卖家出售的大部分商品为正品,但也确实存在售卖翻新机、真假掺卖的情况。为保障消费者利益,阿里巴巴对该商家账户内200余万资金做冻结并用于消费者赔付。同时,阿里巴巴对该售假淘宝店铺做了关店处罚。
4.联动全国23省执法机构线下打假,协助抓获制售假分子1600余人,案值约43亿元
在运用数据技术解决网络假货问题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在联合全国执法机关向线下假货源头宣战。
2017年全年,阿里巴巴累计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远超5万元起刑点的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案例:制假工厂老板逃脱后再被抓】
【案例:横跨三省四地的售假团伙被捣毁】
2017年,湖南娄底警方在阿里巴巴大数据协助下,于三省四地同时收网,捣毁了一个集生产、包装、销售链路于一体的假冒减肥药制售团伙。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隐匿在大山深处生产假冒减肥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涉案金额上亿元。
【案例:余杭市场监管局一天捣毁四个制售假窝点】
【声音】
“特此向贵集团、平台治理部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警企合作,为打击清理网络售假行为,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做出新的贡献。”——特大跨国假冒案破获后,广州警方致信感谢阿里巴巴
“以前我们的合作在线上,但这无法从根源杜绝假货,我们看中阿里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这也是我们线下打假合作的第一案。”——Specialized中国区知识产权保护负责人
二、2017是“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形成全社会共识之年
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在内的国家司法和行政执法合围打击的实施综合运用,进一步彰显中国在打击制假售假方面的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1.国家高度重视,全国执法机关联手推进“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刘平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呼吁,建议国家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分子的投机心理。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也提交了《关于对制假售假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的提案》,建议加重对制假售假者的处罚。法学专家对此高度认同并倡议:假货生产同样日益公开化产业化,应借鉴严格执法加重刑罚的方式进行治理。
在国家各级执法机关高度重视下,2017年阿里巴巴与全国20余个各级工商、质检、食药监及公安等执法机关签署共治协议。2017年全年,阿里巴巴累计向全国各级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2337条。
苏州、娄底、连云港等多地公安机关还通过打假直播的形式,让全社会消费者认识到假货的危害,震慑制售假犯罪分子,用行动践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案例:三地四场“打假直播”震慑犯罪分子】
2017年12月23日,“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获选国家质检总局指导下的“2017质量之光”公众评选“年度质量事件”。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副司长刘世远点评:“一年以来打击假货的案例显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在全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打假事业中来”。
2.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响应,“打假联盟”初步成形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得到了海内外企业界广泛响应。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公开发声:“(假货)不但毁了众多的行业,毁了网购,而且毁了诚信,毁了中国的立国之本。”
2017年4月,大数据打假联盟发布《联合公报》,明确提出共建一个全球24小时无时差打假共同体。
2017年9月,大数据打假联盟成立咨询委员会,作为联盟“智囊团”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提供思路与解决方案。
3.走出国门,与海外企业直接对话,让打假无国界
4.阿里率先起诉售假卖家,推进法治进程,让售假者痛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呼声发出后,阿里率先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售假卖家,推进法治进程,提高制售假成本,真正做到“让售假者痛”,不惜成为制假售假分子最痛恨的人。
【案例:“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淘宝起诉售假卖家胜诉】
“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由法院院长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该案的判决结果体现了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在网络假货治理上的先进思路与创新精神,确定了售假卖家应该向平台赔偿的原则,也为深受假货之害的电商平台、品牌企业以及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起到了示范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评给予该案高度评价:“填补了此类案件审理的空白,为今后类案的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是司法界对互联网新型业态法律关系的明确,有利于促进电商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明确了司法打假的力度和决心,有利于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司法界和社会的正面示范作用明显。”
尽管“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胜诉给网络假货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然而,阿里巴巴在实践中发现,要想通过民事赔偿的方式,给售假者以震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台作为商誉损失方的法律量刑标准亟待建立。
【案例:淘宝起诉卖假酒小伙仅获赔2000元】
2009年,家住上海的90后小伙许某注册了一家淘宝店,专售高端白酒。注册时,许某同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签署了《淘宝平台服务协议》。根据协议,其不得在淘宝平台上销售、提供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商品、服务,并赋予淘宝一定的管理权,如对会员店铺计分管理等。然而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间,许某却在淘宝平台销售五粮液假酒。
今年5月,淘宝认为许某及其作为股东设立的上海某贸易有限公司违反了《淘宝平台服务协议》,损害了淘宝商誉,并造成了经济损失。淘宝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许某及某公司赔偿其损失及律师费等共计12万余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定许某赔偿淘宝损失2000元。目前,淘宝已就该案提起上诉。
三、根本性解决线下假货生产源头、假货跨国境多平台流窜等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制售假现象也随之出现。电子商务兴起后,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出售假货。尽管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承担、积极投入,打击假货;但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不除,假货这一社会毒瘤始终难以根治。
1.打而不绝,假货生产源头根治任重道远
在网络假货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线下假货生产源头的根治任重道远。2016年,阿里巴巴对18万个网上疑似售假店铺做了关闭处理,发现这些店铺基本掌握在数以千计的制售假团伙手中。2017年,被关闭的网上疑似售假店铺的数字是24万个,数据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售假分子店铺被关闭后,改头换面重新售假,且基本集中在全国多地的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假货带上。多地执法机关的实地打击案件也印证,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反而分工越发细致,反侦察和隐蔽能力不断加强。
2.制售假团伙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现象日益严重
【案例:微商售假现网络化、体系化趋势】
2017年,连云港东海县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在阿里巴巴大数据技术协助下,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特大微整形假药案,涉案人员近150人,35人相继落网,涉案金额以千万元计。
为销售假货,制售假团伙搭建了完整的销售网络,通过数以百计的微商群将美容整形假药销往全国31个省市。
2017年,国内警方破获了一起跨国售假案。美国Facebook网红Michelle通过国内电商平台订购假冒箱包、服饰,通过Facebook将其售卖给当地消费者。
【案例:东南亚假冒润滑油流入国内】
2016年,阿里打假特战队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假冒润滑油案。在该案中,假冒润滑油产自马来西亚,经班轮运输至国内各个港口,再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3.制售假违法成本太低,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迫在眉睫
2017年2月底,阿里巴巴发布的2016年全年打假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通过大数据模型体系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共关闭18万家有售假嫌疑的店铺,并排查出4495条销售额远超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为469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阿里巴巴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比例高达79%。
【案例:10年制售假货被抓三次】
2017年9月,西部某省公安机关在阿里大数据协助下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特大调味品案,警方跨多省缴获数十万袋假冒调味品。该案主犯师某之前在一家正规调味品厂从事打假工作,曾配合当地警方打击过假冒该品牌调味品的制售窝点。在高额利润诱惑下,师某转而制假,2006年、2011年,其两次因参与制售假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均被取保候审,直至2017年因制售假“三进宫”。
【案例: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重操旧业售假】
2017年3月,连云港东海警方在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协助下,破获公安部督办特大美容整形假药案。一名女性犯罪嫌疑人因在哺乳期未被采取刑事拘留而直接取保候审,被取保时承诺再也不碰假药。甫一获释,该犯罪嫌疑人立即将警方追查一事通知众多微商好友,不仅重操旧业卖假药,还给其他微商们支招:“出事前,记录清空,交易记录删掉,要是万一被抓了,则对警方哭穷,把拿货价格说低。”
四、2018年阿里将进一步运用数据技术,全力协助执法机关围剿线下假货源头
1.2018年阿里将不惜代价协助执法机关围剿线下假货源头
为铲除线下制售假源头,2018年,阿里巴巴将继续不惜代价协助公安、工商、质监、食药监等执法机关围剿假货源头,向制售假分子宣战,不惜成为制售假分子最痛恨的人。
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已经运用数据技术,协助公安机关推进“春雷行动”,对位于全国各地的线下制售假团伙开展围剿。
阿里巴巴同时呼吁,面对假货跨国境多平台流窜的现状,所有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广大商家,绝不要因为商业利益而推卸社会责任,每一个商业平台、每一个商业平台的从业者,都应拿出维护商业利益、商业信誉的决心和勇气,投入到打假这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作中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推动降低制假入刑门槛
2018年,阿里巴巴将继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运用刑事、行政、民事等多种手段,对制假售假行为做合围打击,推进全社会的假货治理和全球知识产权保护进程。
面对制售假者缓刑居多、线下假货源头久打不绝的现实,阿里将不遗余力推进“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推动降低制假入刑门槛。
面对制售假犯罪成本过低、处罚不足以震慑制售假行为的现状,阿里巴巴也将联合更多的权利人、诚信商家、因假货而受害的消费者,对售假商家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追偿的形式,让售假者痛。
除线上假货治理、线下假货源头打击外,阿里巴巴还开展打假公益行动,鼓励消费者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中来。
【案例:鼓励消费者参与打假公益】
3.疏堵结合,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制造业转型
全球制造业转移、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高额利润趋势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一些生产企业为追逐短期利益,走上了制假道路。
一方面,阿里巴巴联合公安机关,在假货产业带开展源头打击;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在这些地区,运用数据技术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2017年5月,阿里巴巴上线“淘宝心选”,对外贸出口企业和新型材料企业做定向帮扶。2018年,阿里巴巴将持续运用数据技术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生产标准化、管理流程化等手段,帮助中国工业制成品开拓市场,解决国内制造业“强生产、弱市场”的问题,避免其走上“无品牌,去冒牌”的道路。
结语
假货的历史有多长,与假货斗争的努力就有多久。2017年,在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阿里巴巴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全球瞩目的里程碑式进展,网络售假问题得到显著遏制,证明了“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这个历史性突破是阿里巴巴在2017年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之一,也是根治假货和权利人有效保护的全球性实质探索。
共识是为了共治。当假冒伪劣商品成为过街老鼠,当人们认为制假售假危害等同于酒后驾车,制假售假这种严重危害诚信的现象才有可能彻底被清除。
实践证明,制售假行为不会因为一时的重视而禁绝,制假售假者一定会变换各种方式,对抗法律和监管。实现天下少假天下无假的目标,需要持久的努力。
阿里打假从线上打到线下,将数据技术能力转化成执法能力和打假巨大推动力,向各执法机关输送制售假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