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在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下,广西民营企业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生产经营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问题,也面临着“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三门”(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等系列营商环境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采用“互联网+”方式,建立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引导自治区、市、县三级统战、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等40余个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共3000多家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线提供服务。民营经济人士通过手机下载平台APP,便可网上投诉、咨询,实现诉求反映给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即能受理解决。民营经济服务平台的推广运用,提升了各级各部门服务水平,优化了营商环境。截至2019年5月20日,服务平台注册认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46.4万人、政务人员17381人、督办人员4281人,受理民营企业各类诉求5177件,协调解决5001件,解决率达96.6%,企业诉求量和解决量均为平台使用前的100多倍。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平台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落实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了民营企业家归属感。
增强服务意识,靠前服务;创新服务载体,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治引领,提高民营经济人士综合素质,是做好民营经济服务工作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民营经济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互联网+服务平台”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广西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5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以上的进出口额以及90%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20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做大区域经济总量、提供服务、解决就业、活跃城乡、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广西是经济后发展地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广,50万家的民营企业90%是资源型中小微企业。随着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影响,广西民营企业既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生产经营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问题,也面临着“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三门”(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等营商环境问题。
调研发现,广西2016年以前也出台了不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推广和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政策难以落地,如一些部门执行上级政策时缺乏灵活性,或执行政策时从利于自身操作的角度出发,落实打折扣;甚至有的部门不执行政策,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时承诺的优惠政策在项目落地后不兑现,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受影响;广西政商关系清白指数虽然排名全国第九,但政商关系亲近指数排名全国倒数第三,有民营企业反映政商互动较少,关系冷淡,有些矫枉过正;政务服务效能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数据共享缺乏深度广度,部门间数据共享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效监督机制,民营企业表达利益诉求渠道单一、不通畅,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与地方政府、涉企部门纠纷时,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责任追究机制建设缓慢,社会监督作用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土地供应问题突出,基础电气水费偏高,各种费用负担偏重,融资难融资贵;等等。一些职能部门反映,民营企业规模小、分布零散,传统服务手段单一,与企业沟通渠道不畅,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宣传政策和帮扶企业,有劲使不出来等。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着眼全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非公办)设在统战部的政治优势,把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做好民营经济工作,不能总是老生常谈,必须学会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思路举措上推陈出新,在方式方法上自我变革,在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2017年3月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探索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在全国首创打造立体多维社交化“互联网+广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各级各部门服务质量,打破部门壁垒,畅通信息渠道,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互联网+广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是个全新服务载体,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组织专业人员,设计开发服务软件,加强宣传推广,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职能部门和动员民营企业入驻平台是创新开展服务的前提条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是平台推广的根本保障。为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引入“互联网+”模式,创新服务载体,积极履行职责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等主要职能部门。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领导小组逐年调整充实成员单位。各市县参照自治区做法,成立并不断调整充实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10年,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任自治区党委常委,统筹协调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任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战部。到2016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到29个成员单位。如何有效推动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破解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四难”“三门”问题呢?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吸取意见建议,借鉴有关政务服务平台,确定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社交化的“互联网+广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引导全区各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入驻平台,受理民营企业有关投诉、咨询,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经过5个月的探索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不断与软件设计公司对接沟通,完善服务功能,2017年8月服务平台试运行,1个月后正式运行,推动全区各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线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二)积极推广运用,加大宣传发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平台建好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各职能部门入驻,提供在线服务;动员民营企业注册认证,在线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三)线上线下协同,明确工作职责,建立高效办理机制
建设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平台通过线上模拟线下的工作流程方式推动职能部门履职。
此外,平台把监督理念融入数据统计分析中,强化上级部门督办功能,每15天自动把下级部门没有答复处理的问题逐级交上级统战部、非公办归档,上一级领导可通过一键催办、批复等功能督促事件的办理,形成层层督办的工作机制,确保解决问题不留死角。截至2019年5月20日,平台逾期未受理事件152起,仅占受理事件总数的2.9%。
(四)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非公办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开展专项检查、召开现场协调会、加大社会舆论等方式,推动各级各部门推广运用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将平台推广运用列为各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将各设区市推广平台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自治区非公办不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各级各部门按要求动员民营经济人士注册使用平台、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还将各级各部门推广运用平台情况纳入自治区党委重点督查范围,2017年11月至12月,组成5个小组深入全区14个市和10多个区直部门进行实地督查,进一步推动各职能部门运用推广平台。随着职能部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力度的加大,平台民营企业满意度逐渐上升,满意度由2017年年底的77.4%提升到2019年3月的96%。
(五)完善各项措施,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针对民营经济人士反映个别领导干部不重视民营经济工作问题,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牵头起草《联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制度》,并于2018年11月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明确自治区、市、县三级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每人至少联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2家、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3名,各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联系3家非公有制企业、4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走访联系服务对象2次以上。2019年5月,全区各级已确定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名单。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税费负担重、市场准入门槛高、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2018年7月,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会同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起草《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并于2018年12月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名义印发,提出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优化政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加强组织领导等9个方面共55条措施。2019年4月,自治区绩效办将各级各部门落实《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情况纳入2019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全面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起草《关于加强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并于2019年4月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提出38条具体措施,明确2019年至2020年筹措200亿元,加大再贷款投放和再贴现投放力度,全力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推动广西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了一批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通过平台政企沟通渠道,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四难”“三门”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督办和信息公开不断卸“弹簧门”的簧;咨询和互动交流不断拆“旋转门”的轴;企业家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更方便,汇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研究,推动党委、政府制定更多接地气的政策,努力砸破“玻璃门”。网上政商互动,推动职能部门和民营企业在界限分明、关系清白、依法依规的轨道上密切沟通、良性互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民营经济人士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平台提供的高效、贴心服务,大大增强了民营经济人士的获得感、归属感。广西民营企业对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由2016年的79.6%上升到2018年的82.4%,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政务环境提升4.8个百分点,政策环境提升3.5个百分点。广西推广运用民营经济服务平台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三、经验启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载体,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提升服务水平,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其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给人许多启迪。
1.增强服务意识,靠前服务,是做好民营经济服务工作的前提。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引导全区各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3100多个成员单位超过2万名公务人员在线受理民营企业各类投诉,线下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把各职能部门推到服务民营企业第一线,履行职责,靠前服务,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4.加强政治引领,提高民营经济人士综合素质,是做好民营经济服务工作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各级各部门要把协调解决民营企业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在加快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提高综合素质,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广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政务人员在答复或协调解决民营企业有关诉求时,也向民营经济人士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等知识,引导他们提高认识,依法经营。“金手掌”视频栏目通过采访制作播放70个民营企业家典型事迹,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民营经济人士扎实生产经营,积极创新创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提高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
【思考题】
1.与一般的政务服务平台相比,广西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2.广西推广运用民营经济服务平台有哪些创新性做法?在没有建立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的省市,如何推动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合力?
【附录】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