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什么什么亲情观的定义亲情,顾名思义,通常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相处时的一种感情。亲人之亲,首先亲不过父母与子女之情。父母与子女,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子女身体里流淌着父母的血液。父母始终视子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
亲情,顾名思义,通常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相处时的一种感情。亲人之亲,首先亲不过父母与子女之情。
父母与子女,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子女身体里流淌着父母的血液。父母始终视子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子女为自己愿望的承接人,视子女的成就为自己的骄傲。父母对子女只是给予,从不图回报。父母养育子女,抚养子女成人,是完成人类代际相传的本性使然。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最接近动物的舔犊本能。虎毒不食子。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爱,是无私的,但从人类的道德情操层面来看,却并不是最高尚的。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应该是利他的无我之境。子女,对于父母来说,从来不是"他者",而是"我的"延续。
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符合社会交换原则的情感,即感恩。因为父母不仅给了自己生命,而且养育了自己,给予自己最无私的爱,父母是天底下最有恩于自己的人,因此一定要感恩父母。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子女对父母情感和责任的一种最简单直接表达。在父母的养育下,幼小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最大进步应该是"我"的意识形成。我、你、他的角色意识形成,是幼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成果,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兄弟姐妹之情,是手足之情,是仅次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亲情。彼此血管里流淌着相同的血,在成长的过程中吃着相同的饭,穿着相同的衣,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正常的兄弟姐妹关系应该是兄友弟恭,姐妹情深。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兄长和姐姐,对弟弟妹妹应该担起父母的角色,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也应心存类似于对父母的那种感情。中国古代讲究的孝悌之道,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兄弟姐妹长大成人之后,必然要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便成为了亲戚。亲戚有远近,亲情有淡浓。维持亲戚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相处。亲戚相处,已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应遵循一定的社会交往原则。
友情也一样。理想、价值观、脾气秉性、人生经历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友情。友情有深浅。过去中国古人讲究拜把子,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不论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实追求的仍是一种超越于友谊的类似血缘关系的亲情,因为血浓于水。
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情感,有时亲情也是脆弱的,需要倍加珍惜。我最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亲情若长久持久,要靠呵护维护,而不是消费甚至是伤害。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chūn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