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中国,移动支付很方便,平时可以不带现金,有手机支付就能做很多事。”来自意大利的Diego,在深圳开了一家餐厅。他还特意把外卡绑卡指引图打印出来,来店的外国顾客简单操作几步就能完成绑卡支付。
“在我的餐馆里,桌子上也有二维码,客人通过扫描下单和付款,我觉得这非常方便,现在有很多外国人已经习惯这种做法。”Diego表示。
的确,在中国,“一部手机走遍中国”已经成为外国人的神奇体验。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样的体验背后,是主管部门指导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1
“从0到1”攻坚
随着中国与全球超过150个国家缔结互免签证协议,越来越多外国人到访中国。但他们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国内普遍使用的移动支付,与外籍来华人员习惯的银行卡和现金等支付方式存在差异,由此带来了支付上的不便。
实际上,这早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23年,国务院、发改委就曾相继发布指导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对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进行了指导。
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监管指导和多方协力下,工商银行与腾讯旗下财付通携手探索与突破。
这要从一年多前说起。
这件事的难点在于,需要在多个机构之间同步和协调。要从最初的idea变成监管包括合作各方都能通过的成型方案,再到团队开始实施做系统的对接、开发、上线,一步一步走过来,越往后,压力就越大。
表面上看,用户只是“扫一扫”,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意味着大量复杂的工作。
首先需要攻克的是支付链路改造这个难题,财付通支付通道产品负责人彭健铿做了个比喻,“前端越简单,后台就越复杂。网络搜索引擎就是一个框,背后其实特别复杂。支付也类似,用户越便捷,后台的工作复杂程度就越高。”
而中外支付环境的差异,又为攻克这个难题增加了难度。
让团队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用户每一笔支付完成的反馈,印证了数百人的奋战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而上线后,首次的考验就是大运会这场重大活动的举办,在保障服务稳定性的同时,服务也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工行深圳市分行在工总行的统一安排下,也与异地分行一起做了精密的部署和安排。
简单说,之所以保障这些重大活动,是为了避免用户产生“买一瓶水都不便利”的感觉。
让丁宇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大运会期间的一件事。
经过各方评估,团队继续进入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逐步提升了业务量。
它带来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工行深圳市分行在服务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体验提升方面,受到了当地监管、工总行还有各方面的认可和表扬。
2
深入一线的面对面服务
产品上线之后,用户的反馈也随着而来,“外卡内绑”体验能不能更简单?
基于此,在人民银行总行及深圳市分行、外汇局总局及深圳市分局指导下,结合境内外绑卡、书写、语言习惯,财付通着手优化绑卡流程,推出了“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服务,用以提高绑卡和支付的成功率。
相对于“小额”支付,“大额”支付要求更高,需要用户提交更详细的信息。
团队通过自研护照机审链路,联动优图的“端到端的多模态大模型”,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护照自动识别与审核的效率。
正因如此,财付团队每天都会把所有的客诉拿出来,一单一单看,同时每周在例会上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其实都是小问题,但每个细节我们都希望搞定它。”
“面对面感受用户的需求,然后想办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财付通外汇业务负责人戴海勇提到,以技术产品服务境外人士,是一个不断细分有特殊需求群体的过程。
当团队遇到线下服务外籍人士的场景时,会建议每一个做产品的人,每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尽可能到第一线面对面服务。“比如注册流程和绑卡流程的优化,其实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现的。”戴海勇补充说。
3
架设与商户间的沟通桥梁
“中国式支付”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拓展广大商户。
在最开始的时候,商户侧对“外卡”是陌生的。工行作为很多商户的收单行,自然成为商户们的答疑首选。
工行深圳市分行银行卡中心产品经理刘欣虹说,当时自己经常接到很多商户的咨询,“刘经理,什么是外卡?我这个码到底能不能接收外卡?”
为此,工行团队不仅为商户提供详细解释,也和财付通联合做了非常多的小指引,让商户了解如何辨别外卡,如何教外国朋友绑卡和操作。
商户有关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需要耐心细致地沟通,还需要大量的测试。
测试的过程虽然让大家手忙脚乱,但实际上,也等于是提前帮助商户学会处理和应对类似问题。就这样,工行团队在自己与商户之间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培训、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商户的认可和好评。
“中午我们在一家商铺吃饭的时候,那个大哥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说今天的炸薯条很好吃,送你们一份。当时心里很感动,觉得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4
拓展支付便利化的广度
又如,双方团队能否建立更大的开放式生态,支持更多的国外电子钱包的本地化接入,从而实现电子支付领域的互联互通?
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各方去思考和探索,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支付新举措落地,支付服务会变得更有温度,支付的便利化也会更有广度。
这有着别样的意义。就像一位专家所说,外国人在华支付体验的持续改善,不仅反映了中国的高水平开放,而对细节和体验的不断打磨,更能让外国友人们充分感受到一个来自更加开放国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