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统一战线和民营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现实要求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亲清政商关系还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道德支撑,推动整个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因此,处理好政商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推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因此,营造一种亲商、尊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可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潜能与创新精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驱动企业持续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而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与竞争力,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增进全社会民生福祉的客观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发展阶段,构建一种清新透明、积极有为、勇于担当的政商关系新风貌,一方面有助于协调社会秩序、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生活的热切期盼与需求。
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路径
探索完善党领导民营经济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要发挥民营企业党建的引领作用。推进民营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引导非党人士学习理解党和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发挥党员在民营企业中的示范作用。发展工作上要稳妥做好民企代表人士和先进分子的党员发展工作,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建立“支委带党员、党员带骨干”等制度,积极打造一支听党话、跟党走的党员干部队伍。
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市场活力。要优化有利于亲清政商关系的经济环境。把营商环境列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考核指标,制定营商环境评价总体方案,开展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估,增强刚性约束;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机制,设立支持企业创新试错的专项资金,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要优化有利于亲清政商关系的法治环境。完善“两个健康”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机制,推进开展“护企”专项行动,高站位推动“护企”举措落实见效;实施联动监督机制,按照区块整合日常监督、信访举报、线索处置等事宜,优化点面联系制度,打造基层监督的“神经网络”,形成多方力量共同营造的法治环境。
增强政商间的互信互动,提振民营人士发展信心。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常态化开展专题培训,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服务团”工作模式,持续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务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提振其发展信心。要搭建政企多元化零距离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在政企沟通中“连心桥”角色,推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服务”平台,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归集并分类分层分级交办落实。同时,构建政企沟通的阵地载体,通过“会客厅”等形式,打造政策宣传、意见征求、营商环境观察等一体化的政商沟通服务阵地。
引导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担当作为、积极贡献力量。要完善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制定和实施民营企业家涉企的地方性法规,推动民营经济人士参与制定政策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助力惠企政策精准滴灌,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持续落实“下沉基层”制度,完善民营企业家诉求的快速响应闭环机制,满足企业家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要助力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接班成长。积极开展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活动和教育培训,探索开发具有特色的现场教学系列专题,打造思想教育培训品牌,用好用活教育阵地资源;稳步实施年轻一代企业家成长促进计划,健全各级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组织建设,把商会建设成为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聚心、聚智、聚力”的平台。
(作者分别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本文系江苏省统一战线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理论逻辑和创新路径研究》〈24TZB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