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引领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民生社会

编者按: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创新创造引领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能够唤醒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源唤醒--协同融入--文化建构--创造创新--传承讲述”为主线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围绕“建载体、构体系、探方式、成案例”四个主要研究任务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成果。

一、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

(1)核心概念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既有经验,突破习惯限制,形成崭新观念的心理历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齐鲁传统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源于炎帝文化、东夷文化和姬周文化,齐文化兼具务实、兼容、变革、法治、爱国主义、厚德、人本、智慧等精神内涵;《孟子》一文中也展现出了所蕴含的思辨色彩、浩然正气、孝道思想、诚信文化。深刻理解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齐鲁工匠精神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齐文化、鲁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齐鲁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守正出新的技术精神等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齐鲁工匠精神内涵。如何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域中彰显工匠精神,以及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融入工匠精神,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研究目标

本项目以齐鲁传统文化为源头,时代精神为价值引领,厘定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系统分析多层次文化传承培养体系,面向实践和面向未来继承和弘扬齐鲁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双创”从“碎片化创新”向“协同联动创新”转变,为推进传统文化的赓续传递提供有效范式和策略参考。

(3)研究意义

应用价值。通过构建“全域耦合、要素耦合、过程耦合”错位发展的文化传承培养体系和借助AR/VR技术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加工,在实践层面上能够推动铸魂育人成效,助力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走向深入。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2)文献综述与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加强对齐鲁传统文化的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统文化“双创”过程需要加强文化研究机构平台和共同体建设工作,形成研究合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层次阶段宣传教育和大众传播,构建传统文化多层次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索文化“双创”内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3.研究程序

4.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面进行走访调研和访谈,分析技能成长规律,建立核心技能点。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分析:对于工匠精神成效和运行成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参与主体多元化。

社会测量法:分析工匠培养师资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互作用,测量团体及成员的人际关系状况,提高合作效率。

5.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探索形成“齐鲁传统文化+”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建设模式

齐鲁传统文化+红色党建文化,目前淄博市共有1479件/套可移动文物,5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分别入选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列,在16地市中居第一,具有较为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结合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向的要求和本地革命文物的资源储备情况,淄博市可以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资源,继承和弘扬新时代焦裕禄精神、朱彦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时代精神,通过革命文物展览、数字化情景再现等活动形式打造革命文化探秘游、革命遗址记忆游、革命老区体验游、红色记忆研学游等多种文旅路线,以此吸引更多游客来淄游玩,协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使革命文物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让传统文化活跃于人的脑海中、言行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燃起“课程、阵地、服务”三团火,创建党建工作品牌。课程燃“正”火立根铸魂。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坚持“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燃立德树人“正”火。将匠心智造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以匠心智造为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阵地燃“淬”火强基塑魂。围绕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等内容标准化打造党建文化阵地,线上线下燃“淬”火因材施教,让师生持续接受党性淬炼,促进师生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锻造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骨干队伍。服务燃“回”火逐梦育魂。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鼓励师生到社会大熔炉中去磨砺成长,结合专业特色,按照“专项+专业”双轮模式设计志愿服务菜单,在服务和奉献中燃“回”火,补齐能力短板,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燃“正”火、“淬”火、“回”火,不断提升“红焰智造”党建品牌影响力。

齐鲁传统文化+数字文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施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课的创新融合,建设思政育人环境,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作用发挥不足、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学科思政与思政学科不能形成同频共振、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广开渠道,活用“两馆两库双平台”教学资源。优化“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方式,兼顾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统一。用活校内初心馆、校外工业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平台、新媒体平台,协同参与思政教学,借助短视频、公众号、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感染学生;建好学生成长资料库和数字资源库,解决思政课学生学习被动式、缺乏探索性和活力不足的问题。依托省级思政“金课”,利用智慧树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理解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立志从业报国,致敬劳模工匠;参观初心馆、师工作室、劳动教育基地,参加思政短视频大赛,弘扬工匠精神,贡献青春力量,塑匠魂,炼匠行,筑匠梦。

坚持育训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塑造思政、劳动育人环境,创新课程思政、劳动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载体,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VR/AR/MR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研发网络共享、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师生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基于5G混合现实交互学习,面向智能制造类专业认知、新技术等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通过AR技术,将思政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齐文化、校史、专业课程工匠劳模精神内容在工坊内设置相应的实践模块,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学生可根据日常学习需要在中心自我实践学习。

(二)探索构建政校企文化协同共同体,实现“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传统文化的传承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指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智慧的人创造器物,心灵手巧的人循其法式,守此职业世代相传,叫做工。百工制作的器物,都是圣人创造的。《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通过融合区域内高校、各级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企业等多方资源,凝聚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合力,形成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共同体建设模式,充分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分工协同的特色。通过建红色走廊、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齐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开放、融合、精进、创新的齐地匠心文化品牌,文化合作“由表及里”。

(三)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多层次文化传承培养体系

通过建立文化育人公共平台和构建“全域耦合、要素耦合、过程耦合”错位发展的文化传承培养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干部教育等各个领域,将文化育人内容精细化,保证教育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多重角度、多种形式开展育人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

(1)文化传承的核心“教师和学生”

汉代学者扬雄《法言·学行》中说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一个教师道德情操是否纯洁高尚,既决定了自己能走多远,也影响着他的学生能走多远。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学记》中也曾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者也要经历不断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教和学关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提升,发挥好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力军的作用。

(2)文化传承中的思政极“文化思政元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根据地域和历史文化不同,中国形成了很多的区域传统文化,例如,齐鲁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闽文化、赣文化、徽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等等,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将区域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可以发挥区域传统文化更大的教育性,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区域传统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例如湖南人的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康概赴义、敢为人先、洁己修省、兼收并蓄和百折不挠;草原文化以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其基本的特质主要包含崇尚自然、践行自由与英雄膜拜;中原文化蕴含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人文精神,体现敢为人先、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赣文化起源于吴楚文化,蕴含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徽文化有崇尚自然、宗族社会、崇儒重教三个特点;三秦文化具有敦本务实、崇礼尚古、功利质朴敢为、自苦乐天知命、保守怀旧求稳的基本内涵;燕赵文化包含侠肝义胆、慷慨悲歌、勇于担当、敢于进取、舍身救国、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齐文化源于炎帝文化、东夷文化和姬周文化,齐文化兼具务实、兼容、变革、法治、爱国主义、厚德、人本、智慧等精神内涵;《孟子》一文中也展现出了所蕴含的思辨色彩、浩然正气、孝道思想、诚信文化。

不难发现区域传统文化的共性体现在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名人效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受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后,才能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形成文化的和谐交融。

(3)区域传统文化应聚焦专业特点

新时代下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可以强化文化育人成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齐文化为例,精神内涵非常丰富,《管子·五辅》有“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体现和合精神的真谛;也有《管子》认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人本精神,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用之不尽的资源,但同时也为如何选取提供了一定的难题,职业教育中包含了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区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挖取时要聚焦专业特点,不要追求全面的覆盖,而不聚焦专业,例如会计专业可深度挖掘诚信精神元素,法律专业可挖掘“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的法治精神等。工学专业可深入挖掘《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学生的身份随着自身角色的变化不断的变化,存在多重关系,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员工关系等,正如《墨子.兼爱》中所讲“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第必悌”,区域传统文化在挖掘时应注重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族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各子文化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撑。

(4)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构建思政元素表

传统文化一般都具有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例如湖湘文化早在远古时期,湖湘地区就有了较高的文明,秦文化和巴蜀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重要的区域文化等,我们可以从历史典籍中吸取养分,但同时有的文化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现状深入的挖掘文化的现实意义,提炼当代精神,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区域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学者的案头,文化的传播应该充分的发挥教育性,走进课堂,积极地探索与职业教育的创新融合的路径,使学生不仅接受区域传统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成长为一个“受教育的人”而不是仅仅“受过教育”。区域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也是要深层次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学生自身价值的提升。表1所示为思政元素表,从德智体美老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中从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专业精神、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五个维度进行分析,设立30个观测点,建立思政元素表。

(四)齐鲁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改革

构建“工匠精神+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岗课赛证”理念,借鉴生产运营管理模式,以制造过程与产品服务过程所需知识技能为出发点,对现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训课程等专业能力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建设技能模块,对接面向智能制造业岗位需求,建设企业项目培训包,构建“模块+项目”专业方向及技能模块,专兼教师协同教研、职业等级证书认证标准与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协同修订,实现课程升级与证书升级同步更新;在学校层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地图中的元素与技能地图中的技能点进行对应;企业层面通过优化学生顶岗实习环节内容,强化工匠精神的落地实践;社会家庭通过志愿服务、家庭教育等多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建立多维的齐鲁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效能评价指标

学生评价的唯分数论,不注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和品质养成的评价引导。长期以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评价方式多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落脚于整体的分数,评价学生群体整体的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评价内容笼统概括,对于学生个体在学生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和品质的养成,没有进行明确的诊断。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长处和劣势也各有不同,在在同一阶段内的成长也不尽相同,笼统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个体能力的成长给出有效的反馈,也无法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给出积极的鼓励;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其适合的学习方式,笼统的评价也不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课程评价体系各自为政,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不具有系统的参考价值。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各课程的学习所培养的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整体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阶性或继承性,因此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前导课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养成等都会作为后续课程的重要学情参考,影响后续课程学生的学习。但目前各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各自为政,从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体历程上,不具有整体的规划,同时后续课程的授课教师从信息采集系统中,只看到学生前导课程的整体分数,无法获取更多信息,作为施教的具体参考。

(1)四维评价体系的建立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成果达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分为动态表现评价与静态数据观测两个方面。动态表现为任务实施中转瞬即逝的动态行为表现;静态数据观测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平台采集的过程全数据。

结果性评价:评价在任务结束时能够以静态形式展示的成果,考查成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成果达成的效率、成果展现的拓展性与创新性;

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过程表现、结果展现、成长增量的系统性评价,包含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量性评价中,综合性评价=80%(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20%增量性评价,质性评价包括专家点评、教师寄语和自我总评。

(2)评价指标的确立

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诊改理念,绘制由知识、技术、创新、迁移四种显性能力和“技术、工程、创新”三种隐性思维组成的学生技能与素养成长画像。基于后备工匠人才动态评价模型,构建“过程性、结果性、增值性、综合性”四维评价指标,设置19个考核点,30个动态观测点,校培企三方全过程参与评价,将工匠精神等纳入考核管理。表2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六)形成齐鲁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后形成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类型不同。职业教育类型化下的课堂革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须以“岗课赛证融通”促进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以“教学模式创新”促进课堂全面变革、以“技术革命”促进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1)构建“教学课堂+工作课堂+云端课堂”,打造体验式的立体学习平台

三课堂定位明确交叉融合。教学课堂中融入校园文化等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工作课堂融入企业文化,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在完成较复杂实训项目和综合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工匠精神;云端课堂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借助VR/AR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云端+远程实训体验”模式,实施跨时空学习学校,打造无围墙的文化传承平台。

(2)创新“教-学-做-训-评”一体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体验

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内容。以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中最新要求,依托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竞赛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虚拟仿真工厂作为实训载体,提炼出学生具备的通信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企业真实案例和活页式教材与资源重构课程内容。

线上线下混合,体验学习凸显。以重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创新、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以“体验式学习圈”等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紧密围绕学情特点、专业需求和岗位标准、提升职业素养。课前自主学习(云课堂),进一步明确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更精准的掌握学情;课中互动学习(线下智能制造车间),完成学生的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实现技能进阶;课后拓展学习(云课堂+校企工厂),提升学生课堂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学生的综合评价。

技能思政融合,践行知行合一。课堂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思政育人”的融合,凝练了“互联互通”和“匠心智造”两个典型的思政主线,形成20余个典型思政元素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和爱岗敬业、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切实做到"融德于技"的人才培养。由生产项目构造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遵循从认知、实训、生产、创新教学规律,构造教学类项目;探索生产品质提升,挖掘研究类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转化技术、流程、设备等企业要素,打造24个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培植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根,企业生产项目为干,派生出的教学、研究项目为支,技能模块和教学资源为叶的实训内容“技能树”。选取操作示教、安全警示、装置原理、运行维护等领域,制作短视频、AR/VR等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营养快餐”。建设生产特征的企业资源,项目特征的学习领域资源,素质技能特征的模块资源,集聚生产任务书、工程图纸、企业标准、生产案例等海量素材,构建实践教学资源“满汉全席”。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充盈。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围绕“实际体验-观察与思考--抽象与归纳-创新实践”等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借助虚拟仿真、数字化资源和教学平台,营造“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运用四维评价,精准考核评价。结合《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中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指标,全过程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态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的的调整学习策略并达成教学目标。

6.分析和讨论

职业教育改革重在“三教”改革,在“三教”改革过程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是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1)教师层面

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用工匠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内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思想内涵,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守工匠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严谨和专注、对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优化和创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无声中工匠精神便得到了传承。

(2)教材层面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方式。教材的内容除了承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功能外,还应承载如何培养学生“做人”的功能,教材在编写时,根据专业内容适时的将爱国主义思想、工匠精神、社会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融入到教材内容中,让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吸收到做人的道理和职业习惯,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材内容在开发上引入企业“工匠”加入编写团队,让工匠践行者把控教材中知识点技能点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将工匠精神和专业内容有机的融为一体,帮助学习者实现德技并修。

(3)教法层面

教学方法的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匠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创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将这一关系重视起来,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在实战中磨炼工匠精神。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环境教学。通过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电视屏幕上的大国工匠的工作环境,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大国工匠的成果相对比,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工匠的工作环境,让工匠现身说法,传递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三、参考文献

[1]葛爱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应把握的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22(05):174-179.

[2]潘锦云,范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7(10):82-88.

[3]李亚信.地域性文化的“两个传统”与“两创”[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05):18-21.

[4]窦克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质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山东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综述[J].中国纪检监察,2022(07):18-19.

[5]王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中华魂,2022(05):17-20.

[6]杨洁,王小佳.试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三晋基层治理,2022(02):36-40.

[7]佘双好,王惠.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的内在机制与路径探析[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2-06-15].

[8]涂可国.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N].济南日报,2021-11-30(A06).

[9]杨建芹.增值评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60-63.

[10]徐丹,牛月蕾.行走于教育公正之途———美、英、中三国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3(7).

[11]孟庆国,曹晔,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16(13):第64-69页.

[12]刘晓玲与庄西真,智能制造视阈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变迁.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1):第14-18页.

[13]郝天聪与石伟平,职前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路径新探——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6):第67-72页.

[14]马万里.“课程—项目”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6):148-155.

[15]马海燕,姜乐军与朱震震,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教育与职业,2022(08):第44-49页

[16]郝天聪,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模式重构——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7(07):第100-105页.

[17]陈慧,韩忠培与陈瑶,论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19(16):第44-47页.

THE END
1.更好发挥基本民生建设的促发展作用(上)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基本民生建设内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体当中,是经济增长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联结点和调节器,应当作为改善宏观治理和政策供给的一个着力重点,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617348.html
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应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普惠性。普惠https://www.hainanlilun.com/dangkanjingxuan/2024/12/19/21601.shtml
3.民生民声第126期: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旁边有个抢活的…怎么办?人都过去了? 新媒体 多喝热水,热水治百病! 新媒体 59跟贴 这滑的挺远的哈,棒棒哒 新媒体 1跟贴 战斗民族糗事汇,每个都是爆笑 新媒体 6跟贴 二货是怎样找钥匙的 新媒体 3跟贴 这谁爸爸给我来一沓 新媒体 2跟贴 配合的真好,,默契 新媒体 熊孩子会拆家,不输二哈 新https://m.163.com/v/video/VHIM75VK8.html
4.中国生活记忆——70年代关于的确良这种布料在中国受到的万人空巷式追捧,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问题:话说当年四川很缺的确良,一个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为难,售货员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他心想:“这多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106/13/6017453_1054803500.shtml
5.02综述——共同富裕:中国的新征程(含:政策评价分析报告——浙江建设共同(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多层次、多渠道促进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才能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一是从国家层面看,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引导机制,加强劳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2_03/202112/t20211231_469044.htm
6.身边不容忽视的若干土地理念问题(1997年~2019年)故此本人这些年来结合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甚感“土地”作为所谓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必须从其“自身”的不容忽视的“自然”、“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在其价值“标准”及其利益“取向”层面,按照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应有规范,通过理应拥有的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才能使“民生”层面频频发生的土地“问题”http://www.wyzxwk.com/Article/jingji/2020/06/420291.html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100题3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的哪两个方面? 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 32.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http://qqhrtc.com/info/1090/9133.htm
8.2023年河北专升本考试政治(公共课)考试大纲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https://zsb.xdf.cn/202306/13383653.html
9.关于就业的调查报告(通用12篇)(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https://m.yjbys.com/diaochabaogao/2576773.html
10.这些国史知识你都知道吗?我市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57.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全面改革以前,国家在宏观经济调节问题上先后提出过哪些原则? 58.“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5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0.什么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61.《义务教育法》何时开始施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52104
11.十九大报告应知应会来了!党员干部收藏!工作动态党政办3.十九大报告共分几大部分,内容是什么? 答:十九大报告共分13个大的部分,分别是:⑴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⑸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https://www.wxjsxy.com/dzb/gzdt/content_13769
12.巡视整改回头看自查报告12篇1.整合各类信息。巡视整改回头看自查报告可以综合整合巡视组和被巡视单位的信息,对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2.树立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巡视整改回头看自查报告促进被巡视单位重视整改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增进了组织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https://www.liuxue86.com/a/5079987.html
13.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8篇还需要注意与店长、店员的沟通技巧让他们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主管反映的问题,还需要注意后期的跟进,这样才能使一家店铺真正进步。 五、陈列培训实习阶段 在陈列培训阶段,我们的师傅会比较注重培养一个人的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每次下店都是叫我们自己一个人去抽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yanbaogao/124946.html
14.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全文)22. 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对于您所在学校提供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平台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很差E.不知道 23您与同学聊天时谈论最多的是() A成绩B考研就业C美女帅哥D社会民生E娱乐八卦F政治军事经济G体坛风云 24. 您怎样看待富二代(单) A难以传承的一代B垮掉的一代C没看法D有资本无能力E有资本有能力https://www.99xueshu.com/w/cpmfeuil9990.html
15.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6篇)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https://www.yuwenmi.com/jiaoan/gaoyi/390413.html
16.汽车人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关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本次主要围绕汽车行业、国企改革、精准扶贫、民生等领域的问题提出建议,特别是在出行方面,围绕停车难、充电难、事故处理难、废旧电池报废难等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 https://auto.ifeng.com/quanmeiti/20180304/1142769.shtml
17.个人工作思路总结(通用14篇)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民生工作的几个重要关系 既要注重加快发展,也要注重优化发展。民生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最终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既不可能,更不现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特别是推动大项目、好项目等税源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silu/20210912132008_4138717.html
18.银行调研报告(二)深化监督层次,突破现场监督重点和内容 为保证现场监督的实际效果,可将现场监督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采取通知检查的方式,事先半个月发出通知告知被监督部门,给被监督部门留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资料准备和开展自查工作,做到有备而查,不走过场。其次确定现场监督重点,包括这几个方面:再贷款、再贴现帐据核对;有价https://www.oh100.com/a/202308/7194009.html
19.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样例十一篇资深国际新闻主播水均益,凭借多年的国际新闻采访经验以及近400期《高端访问》人物采访的积累,每周一至周五,每天邀请2位国内外知名或极具研究功力的国际问题专家,一起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新闻背后的问题,为观众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客观评析,力求将其打造成一档高品质、立体式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据了解,栏目组https://www.sfabiao.com/haowen/40814.html
20.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快评这些高层次教师含清北本硕生、厦大博士生,可领取大额补贴奖金。在此之前,浙江绍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发布《20 作者:张湘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24-10-31瞄准解决当前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http://www.jyb.cn/rmtsy1240/zt/dyjhzt/202203/t20220305_682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