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淮安市1596个村、社区中,有97%已接入江苏政务服务网。“健全市县镇村一体化审批服务体系”是该市今年“十件要事”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建”的任务,进入“用”的阶段。
一网通办,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
淮安市2016年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惠民工程国家试点后,即开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方面探索。去年,该市选择金湖县试点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在镇为民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并推动镇村事项上网办理。
此后,淮安市结合机构改革和乡镇布局调整,在全市推开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市县两级,先后组建行政审批局,建设政务服务中心。6万平方米的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40个市级部门的82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日均办件量在8000到1万之间。7个县、区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入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布局优化后的10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改造提升、规划新建实体大厅,集中办理政务服务。具备条件的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这些服务场所,形成一个个“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在政务服务网上,该市大力激活镇村“末梢”。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协调镇村事项涉及的人社、民政等6个市直部门以及各县区、开发区,让镇村事项一批批上网,可查询、可办理。市级政务服务平台,既作为该市政务服务总入口与省级平台对接,也为县区以及镇村平台的材料共享、跨层级审批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张守美介绍,网络通到村头的同时,90项镇级、30项村级事项陆续上线,方便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办事。
连接镇村,跨层级审批又快又省事
3月下旬,在金湖县塔集镇双庙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点击“政务自助机”屏幕,发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新生儿入户计生证明办理、残疾学生教育专项补贴申请等事项可在网上申报,还可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等证明材料。
双庙村党总支书记李书华告诉记者,因为人手有限,过去村民的办事申请,工作人员要积攒一批后再往镇里送。政务服务网从市里通到村里了,只需在“政务自助机”或者电脑上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往上级报送,村民、村干部都不用多跑腿,又快又省事。
政务服务下乡、上网,群众办“政事”不用出村、无需出户,得益于跨层级、部门、系统的服务,而这便是一体化服务平台的魅力。
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解决平台建设管理分散、办事系统繁杂、事项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足等问题。一体化的内涵,包括各层级体制体系上下贯通,也包括同一层级机构、人员、事项、流程、标准、数据等方面的一体化。除政务事项“应进必进”并确保标准化之外,该市还将事项监管纳入一体化体系。所有进驻事项必须通过窗口、网上入口办理,杜绝“两头受理”和“体外循环”,并启用电子监察,提高“提前办结率”和“时限内办结率”。
优化服务,推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让镇村成为政务服务平台上活跃的节点,是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淮安市根据群众需求,选择部分事项设置全科受理窗口,推动工作人员由“一专多能”转向“全科全能”。
在网络逐渐覆盖镇村的过程中,该市一体化项目组协助镇村认领事项,为镇村配置账号、培训工作人员,并制作电子印章。
镇村事项涉及的6个市直部门——人社局、医保局、卫健委、残联、民政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将部门业务审批系统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汇集、共享电子证照。
目前,该市电子证照库系统已有11个省级对接目录、87类、839万条电子证照,累计校验电子证照7万多次,使材料重复提交的情况大大减少,提高审批效率。
随着一体化平台投入使用,市县镇村的政务数据上下互联、共享交换。企业、群众办事产生的信息,汇聚成真实、动态的数据库,为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数据基础。该市有关部门,已在会商研究数据共享办法。
“强化顶层设计,实行整体联动。”淮安市副市长顾坤告诉记者,“以一体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该市将根据一体化平台运行情况,立足常态长效,及时完善功能,持续优化服务,力争今年底全市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能够“一网、一门、一次”办理,市、县、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80%和70%。(新华日报记者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