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纤维素研究进展卢麒麟;胡阳;游惠娟;唐丽荣;陈燕丹;唐兴平;黄彪【摘要】综述了纳米纤维素(NCC)的性质,对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三种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方法做了重点介绍.同时,对纳米纤维素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其在复合材料增强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最后对纳米纤维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3(041)020【总页数】4页(P1-3,6)【关键词】纳米纤维素;制备;应用【作者】卢麒麟;胡阳;游惠娟;唐丽荣;陈燕丹;唐兴平;黄彪【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53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一种天然高分子[1],如何结合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开拓纤维素在医药、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纳米纤维素(nanocrystallinecellulose,NCC)是指通过酸法、物理法或生物法等方法从纤维原料中分离出的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纤维素晶体,其粒径大小一般在1~100nm之间,能够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2-3]。
纳米纤维素不但具有天然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和性能,如生物降解性、可持续再生性,而且具有纳米粒子的一些特性,如高纯度、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杨氏模量、高结晶度和高透明性[4]。
纳米纤维素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制备缓释药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5]。
另一方面,纳米纤维素作为增强相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能改善材料的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等性能[6]。
导师姓名研究方向纳米纤维素制备与应用方向化学法活性炭制备方向郑德勇(9人植物提取物方向谭非1黑液制备木质素(9人2磷酸盐制备活性炭3聚四氟乙烯表面处理及改性4三聚氰胺废料治理及综合利用陈彦1无烟煤气化制多孔吸附材料(2人(9人2樟木水蒸汽裂解-提取物的获得与精制(2人3单宁凝胶体系催化脱硫性能的研究(3人4合成氨车间设计(2人黄彪(9人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写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
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
通过毕业论文的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
请大家在选导师之前作出人调剂至未选满的老师处。
大学毕业论文几乎没有通不过的,所以请务必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若贪图成果和自主学习的机会那么将是非常遗憾的!!!也请各位同学在选择好导师后能够认真服卢泽湘1离子液体/蜂窝整体式活性炭研究(2人(9人2离子液体催化液化生物质研究(5人3纳米纤维素研究(2人廖益强1生物质能源(5人(9人2化工水处理(2人3污水处理厂设计(2人生物质热解设备设计(1人刘凯(6人多功能抗菌剂的制备与应用6人林咏梅(6人精细化学品方向吕建华(6人渗透膜蒸发方向陈孝云1环境友好溶剂中合成介孔TiO2及性能(2人2可见光响应介孔TiO2的制备及性能3功能性专用活性炭的的研制待4上定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倒四。
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分析仪(TGA)和质构仪等对D-MFC和D-MFC/明胶复合膜的官能团、形貌结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与分析。
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法制备的D-MFC直径在10~50nm,长度在微米级,醛基含量为0.237mmol/g。
D-MFC在复合膜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D-MFC上的醛基与明胶中的氨基发生反应,形成席夫碱键,从而提高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拒水性和力学性能。
当D-MFC添加量为2.0g时,其拉伸强度可达189.1MPa,最大热失重速率温度为338℃,吸湿率降低至11.14%。
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制备D-MFC具有工艺简便、绿色环保的优点,该生物质复合膜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987至2005年先后任福建林学院林产工业系助教、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2005年至今,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2007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林产化工专业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林产化工学科组委员;为林产化学化工学会、木材科学学会及生物质材料学会理事,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常委,日本木材学会会员。
系统承担了《植物纤维化学》、《生物质能源与炭材料》等课程的教学,主持“植物纤维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同时负责我校“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本科专业的开办与设立,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了“林业工程”一级博士点、“木材科学”二级博士点等学科与项目的建设。
所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多次获奖,(国家级铜奖一次;省级金奖、铜奖各一次);所指导的研究生俩次荣获超大奖研金二等奖;先后培养与指导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
荣获了学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园丁奖”等荣誉。
参编专著《Bio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在《Bioresource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6篇。
在纤维素化学、炭材料等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