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京人”:北京人从何而来?“京人”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11.08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已有的考古学发现,基本上可以确定现代人是由远古人种演变而来,这些远古人种比较著名的有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等。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就是这些人种之中比较知名的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中国猿人北京种等,生活在距今约68-78万年前,即现在所说的“更新世”。因为其化石遗存在1927年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被首先发现,所以定名为北京人。

北京人的骨骼、肌肉的附着点等体态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符。不同的是北京人的颧骨较高。平均脑量为1043毫升,和现代人1400毫升左右的脑容量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他们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156厘米,女性144厘米。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

由于单个个体的生存率太低,北京人往往几十个个体聚居在一起。事实上就算聚居在一起互相帮助,他们的寿命依然很短,大多在14岁左右就夭亡了。

现在的猿脑容量约600毫升左右,就已经学会了使用工具。而北京人作为当时智慧最高的生物,脑容量可至1100毫升。虽然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这是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之一。

北京人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石器文化。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北京人在石器的制造方面颇有心得。尽管这些石器大都比较粗糙。在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近十万件石器,其中大多是石片与石核。这些石片和石核上基本没有再加工的痕迹,但使用痕迹却很明显。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推断,北京人至少学会了三种制作石器的方法,包括最基本的锤击法、砸击法以及碰砧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人已经出土的石器中,刮削用石器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狩猎更有帮助的尖状石器与砍砸用石器就少一些。说明在北京人时期,手工制品比如饰品之类可能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技术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北京人利用岩石破解层对石器进行制造加工,大的石器重量约60克,小的达到4克甚至更轻。最为令人惊讶的是在北京人遗址中竟然发现过轻巧尖锐的石锥。这需要相当的技巧和长期的制造经验才能制造出来。对于当时平均年龄14岁的北京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总之北京人的石器特点就是小巧精致,制作过程比较精细。且石器数目较大。这个“大”是通过与其他原始人类的对比而得到的。

1964年发现的蓝田人遗址中,仅发现二十六件石质工具。其中石核有十二件,石片有八件.其中一片石片有着很明显的使用痕迹。而相对的,石器却只有刮削用石器五件和砍砸器一件。蓝田人的石器和北京人的石器虽然也有一部分相似的地方,如器物大都是用石片单面打制而成,但北京人石器材料中具有的显著特征的大量砸击石片即对石片的多次加工是蓝田石器所不具备的。在和蓝田人遗址相同的地层里还发现单面加工的大块尖状石器和石球等石质物品。

与其他原始人类的遗址对比,北京人的石器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要占优。匼河的石器一共发现一百五十件,使用锤击法和摔击石片法制造的石核五十七枚,用锤击法、摔击法和投击法制作的石片数量为七十二片,刮削器七件,体积较大的尖状器和小型的尖状器共有三件。砍砸器出土了七件,石球四件。匼河的石器规模基本上是原始人类遗址的主流规模。

河南三门峡石器以大型石器的为其特色,例如三门峡会兴镇石器中有厚大尖状器等大块石器。显而易见会兴镇的石器应属于“大石片砍砸器-三大尖状器传统”。通过上述实例基本可以确定,小巧精细,数目庞大是北京人文化石器的特点之一。

北京人不会使用钻木等方法制造火种,因此他们只能用比较基本的方法——添柴加木,以此来确保火堆一直处于旺盛的状态。火在当时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神圣的象征。相信当时有专门负责照看火堆的成员,而且地位比较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地上一层厚厚的灰烬,都是草木燃烧而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国境内发现了许多与北京人所在时期相近的古人类生存的迹象和遗址。发现的遗址包括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芮城西侯度旧石器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古猿人遗址、山西芮城俗河古猿人遗址、湖北勋县龙骨洞和勋西白龙洞等。

这些遗址所对应的古猿人虽然与北京人所在的时代相近,但其文化差异却很大。其主要体现就在于石器文化差异大。北京人石器的特点是石器的数量大,至今为止已发掘出十万件左右。且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北京人的石器特点还有小型化,精细化的特点。而上述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大型石器,且通过其打制手法来看,其器物比较粗糙,基本上没有没有二次加工的痕迹,与北京人的石器相去甚远。所以北京人应该不是由这些古人类延续而来,他们也不是北京人的后代。

从目前的佐证证据中,还是通过石器的特点来寻找具有最大的说服力。目前单从石器来说,最接近北京人石器特点且时代确定晚于北京人的是许家窑古猿人遗址。许家窑的石器,除了原始棱柱状石核、一部分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不同之外,大多数石器不论是形态还是技术方面和北京人的石器具有惊人的相似。上述的不同点也是许家窑的石器更加先进,这样看来这很可能是北京人在日积月累中技术上升的结果。现有的材料说明只有许家窑原始人最可能是北京人的后代。

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北京人到现代人之间其实没有中断,是河网状不断推进附带少量杂交而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的早期智人。北京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直系祖先之一,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而如今兴起的分子人类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种学说认为现代人约于20-1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起源。北京人文化的来龙去脉尽管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但细节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探索。

THE END
1.京纪人电商服务平台运营部门采取内部竞标机制,各个运营负责人需对竞标店铺进行业绩责任承诺 定期升级培训制 根据京东政策和电商业务的不断更新,定期对运营、设计等一线人员进行培训 营销资源全覆盖 京东站内站外推广资源全覆盖,为有推广需求的品牌商家提供全面的营销服务 关于我们 http://www.jd-dyy.com/
2.维护网络安全//@京载允:站长你好,UID7935523728,7778100590维护网络安全//@京载允:站长你好,UID7935523728、7778100590、7905432778、7826525638、7880164656以上账号长期通过投稿形式发布违规帖子,以挑拨粉圈对立、并恶意拉踩引战,造/谣无辜艺人,大肆传播谣言与不实信息。且其大量违规发布涉及饭圈引战等博文获得流量,以获取巨额收益。同时,在多个热搜公然侮辱谩骂国家运动员,https://weibo.com/2282262153/P4Rgms0Kq
3.些继人标签“小京继人”的京剧之旅“戏”趣横生 网易号 周到君 2024-08-15 “小京继人”的京剧之旅“戏”趣横生 网易号 东方网 2024-08-14 “小京继人”的京剧之旅“戏”趣横生 网易号 纵相新闻 2024-08-14 “小京继人”的京剧之旅“戏”趣横生 网易号 上观新闻 2024-08-13 https://news.163.com/keywords/5/0/5c0f4eac7ee74eba/1.html
4.“些继人”进校园,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粹艺术课堂~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普及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近日,上海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们来到盛大花园小学开展2021年徐汇区戏曲进校园“小京继人”国粹艺术传承主题活动。 由上海京剧院工会主席曹晋和优秀青衣演员王维佳担任主讲,为在场的同学们介绍京剧相关知识。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82800
5.[戏曲采风]上海京剧院推出“京继人”计划《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 20180512 京剧《斩经堂》 《精彩音乐汇》 20180212 换一批央视榜单 1 简牍探中华 探寻尹湾汉简里的中华故事 2 面对面 他29岁掌舵“中国电竞第一股” 3 提起智取威虎山你一定能想到他 等着我 4 “先享后付”竟然也会暗藏陷阱 财经调查 5 1.9元课程如何变万元学习班? 每周https://tv.cctv.com/v/v2/VIDE1436524937494394.html
6.智化寺京音乐后继乏人佛教智化寺京音乐后继乏人 “快节奏多样化的都市生活,使得原本就‘难学易忘少人知’的智化寺京音乐的未来举步维艰。” 智化寺 17年前,6个十六七岁的河北男孩,结伴来到北京智化寺,开始了他们特殊的生活——学习智化寺京音乐。12年前,当他们长大学成后,寺院短缺的经费已经不能再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生存,他们https://fo.ifeng.com/news/200803/0314_14_49048.shtml
7.我的古籍整理解析:先来看 “西方有人,足踏神京”,这句很好理解,就是指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事情。“帝出不还”一句,是说皇帝出了城没有再回来。熟悉清朝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咸丰帝自从逃到热河,就病死在热河了,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回城了。再来看 “黑云黯黯自西来”这句,顾名思义,指的也是八国联军的侵略。而“南有兵https://www.meipian.cn/27i0m67q
8.天工继绝工程在京启动——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9日电 旨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挖掘、收录、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绝活妙艺的天工继绝工程15日在北京启动。 天工继绝工程由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代表着技艺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历史、科研和人文内涵。https://www.rmzxb.com.cn/c/2018-12-19/2245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