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涵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优化提升工作由省委统战部会同18家单位共同负责。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五大环境省级牵头单位评选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人文环境入选单位的经验做法:
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亲清直通·企呼我应——推动政企面对面交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省直机关工委开展正风肃纪明察暗访构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闭环机制;
省教育厅创建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改革试验区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省审计厅努力构建常态化“经济体检”机制高效服务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湖州市创新设立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赋能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
桐乡市创新涉企网络舆情治理“三全”模式营造“清朗·清新”营商网络环境;
景宁县培育“畲乡经理”品牌打造县域内外高质量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最优环境。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牵头单位: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
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深度聚焦党员干部工作中出现的“不愿担当”“不想改革”“不敢试错”等问题,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持续营造“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1-10月,全省共实施容错纠错190起,为321名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其中容错免责222名、容错减责99名。
凝聚共识
树立正向激励“风向标”
一是出台实施办法。制订《浙江省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容错规则,科学准确“界错”,详细列举21类容错情形和6类不予容错情形。《办法》施行以来,已有6个设区市、22个县(市、区)对照制订配套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容错纠错机制。
三是突出宣传引导。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日报等主要媒体上刊发容错纠错工作情况新进展10余篇稿件,进一步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
健全机制
唱响担当作为“主旋律”
一是建立会商研判机制。综合分析容错事项的动机态度、程序流程、补救情况等主客观因素,对容错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建立多元评估机制,邀请专业人士多方发表意见,提升会商质效。截至10月,全省各地已成立容错会商机构48家。
二是建立统筹衔接机制。在追责问责调查工作中同步考虑是否存在容错免责减责情形,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理念嵌入监督执纪执法全过程。
三是建立免责清单机制。鼓励全省各地、各单位开展实操探索、形成案例、积累经验,确定5家省直单位作为第一批容错事项库发布单位,并督促其他省直单位结合职能制定完善容错清单。
深化举措
打造容错纠错“新标杆”
一是推动先行先试。选取部分市、县(市、区)作为容错试点地区,聚焦重点项目推进、信访维稳、招商引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领域,开展实操探索、形成案例、积累经验。截至10月,各联系点共梳理容错事项清单43张。
三是提升组合成效。做实澄清查诬,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为共为1764名干部、165个组织澄清失实举报,查处诬告陷害62起76人。开展暖心回访,今年以来,全省共回访受处理处分党员干部14047人。健全奖惩机制,今年以来,评选表彰99名省担当作为好干部,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
亲清直通·企呼我应
——推动政企面对面交流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牵头单位: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
企业家的呼声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第一信号,企业家的评价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第一标准,企业家的满意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第一追求!省工商联始终坚持“问政于企、问计于企、问需于企、服务于企”,从“党政所需、民企所盼、工商联所能”出发,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开展“亲清直通·企呼我应”行动。今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工商联共收集企业诉求8246个,诉求回应率达100%。
聚焦企业主体问需求
二是企业主体评价营商环境。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浙江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得分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今年组织了17300多家民营企业对我省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并从企业视角提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诉求。
三是数字赋能反映企业呼声。充分发挥“浙商在线”亲清日志平台作用,确保省市县三级工商联走访企业留痕,线上键对键及时上传企业诉求,今年以来共计调研民营企业1.8万余家、商会2100余家。
聚焦问题导向解难题
一是推动问题解决“有效”。始终把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作为最重要目的,对企业诉求当场回应、及时办理。同时,发挥浙商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加强企业诉求闭环管理。今年已协调解决企业诉求7643个,解决率达92.68%。
二是推动政策直达“有力”。“亲清直通·企呼我应”不仅为企业解难题,而且助力政策直达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家抓住用好政策红利,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三是推动企业主体“有感”。通过政企面对面交流,推动了党委政府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自己人的温暖。
聚焦品牌打造强合力
一是坚持省联搭台。省工商联牵头开展“亲清直通·企呼我应”行动,自上而下搭建政企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完善企业反映诉求建议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坚持三级联动。省市县三级围绕“亲清”开展形式多样的政企沟通活动,形成了“两个健康直通车”“周三见”“亲清半月谈”等亲清品牌,推动工作从“盆景”到“风景”转变。
三是坚持全员参与。工商联系统全体动员,今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工商联联合有关部门,聚焦“亲清”主题,举办1055场亲清直通·政企恳谈类活动,线下参会企业11628家。
开展正风肃纪明察暗访
构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闭环机制
牵头单位:省直机关工委
协同单位:省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
部门联合把脉诊断
走访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省大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委改革办等单位,交流了解“浙里督”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涉企问题线索、企业办事服务反馈评价、牵头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等情况,会商企业难点、痛点、堵点。
以下看上查找病灶
下沉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台州市路桥区、丽水市缙云县等地企业上门走访调研,个别访谈市县两新工委、统战、改革办、经信、工商联等基层部门负责人,实地考察中国轻纺城、方林二手车等市场门店,直插企业一线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梳理上报基层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19条次。
现场察看督促推动
民主评议查改问题
对民主评议工作进行深化完善、迭代升级,形成“半年评+半年改”“全面评+专项评”“线上+线下”的新体系。全面评征集反馈意见建议855条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专项评归集收集意见建议805条次,分别向有关省直机关和地市反馈,推动整改。为进一步提高民主评议的系统性和参与度,今年我们强化上下联动,省市县三级机关协同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民主评议,目前正广泛开展调查评议和数据采集工作。
数字赋能闭环管控
开发运行“机关党建问题闭环管控”应用场景,建立机关党建问题全量库、问题整改“责任+流程”管控机制、指数榜示范榜警示榜等“一库两链三榜”,将责任制检查、民主评议、正风肃纪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纳入应用管控,形成以党建工作统领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强化党建工作的良性循环。
创建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改革试验区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协同单位:省商务厅
省教育厅聚焦高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服务企业教育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以创建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打好优化人文环境的“组合拳”,通过提升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目前全省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6所,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5所,提供8000余个学位。
高标准“建机制”
强化政策系统集成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高规格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出台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内的23项支持政策,印发《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制定《浙江省支持新型高校建设实施细则》,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纳入新型高校序列,以一事一议、一校一案等方式,给予全方位支持。
二是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审批和布局,积极参与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国家级试点项目,在杭州市试点降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准入门槛,允许内资企业和中国公民作为办学主体,在原有14所基础上新增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无缝对接的国际教育。
三是以数字化改革驱动管理制度重塑,建设“浙里交流”教育对外开放平台,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智治水平。
高水平“引进来”
促校地企协同发展
一是加大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力度,2023年一次性获批3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一,均实现“当年获批、当年招生”。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2018年由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签约。
二是深入推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助力打造“一校”“一城”“一廊”为主体的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营造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浓厚氛围。
三是全面引入德国“双元制”经验,先后2批13所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获教育部批准纳入试点,强化企业和学校“双主体”、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优化和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参与试点的近50家企业高度肯定和欢迎。
高质量“走出去”
为企业贴身服务
一是鼓励高校会同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丝路学院”,帮助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目前,30所高校在33个国家设立了39所“丝路学院”,为40余家浙企“出海”培育近4000名本土化人才,形成了“企业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的基本模式。
二是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海外中国学校——迪拜中国学校,开设中国课程,使用浙教版教材,选派杭州市教师,为当地华人华侨及中资企业员工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供给,目前有50余家在阿联酋浙企员工子女就读迪拜中国学校,得到教育部怀进鹏部长等领导的高度肯定。
努力构建常态化“经济体检”机制
高效服务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牵头单位:省审计厅
协同单位: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省委巡视办、省委组织部
从单一立项到全面覆盖
从单打独斗到多跨协同
从单一手段到数字赋能
从单向整改到全链闭环
创新设立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
赋能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
牵头单位:湖州市
湖州市聚焦政务服务增值改革,始终贯彻“三个第一”“三有推定”理念,创新开展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面对面倾听企业呼声、点对点破解企业难题,着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
创新高规格的多跨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恳谈机制。每周三由市委书记带头,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开展政企恳谈会,区县同步开展。创新“主题+问题”“报名+点名”“见面+书面”的问题收集和会议组织形式,聚焦企业家“急难愁盼”问题设置恳谈主题。
三是“周恳谈+月例会+年分析”进阶推进。“周恳谈”逐一闭环解决企业家恳谈会上提出的个性问题;“月例会”每月由分管市领导轮流召集,研究破解恳谈会上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年分析”是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半年一次,市委常委会每年一次,系统分析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建立高效能问题闭环管理体系
二是坚持闭环落实,让问题有解。构建“交办-办理-回复-评价”的“企业最有感”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清单化、项目化抓好问题交办,实现“2天内交办、2周内办理回复,问题100%开展跟踪回访评价”。
三是坚持由点及面,让服务增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易书记提出的从“一件事向一类事”转变的要求,对收集的各类问题,按产业发展、人才招工、科技创新等10大类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分析预判企业发展潜在需要,先后推出人才培养、产业合规、政策快兑等增值服务,让企业享受意外的惊喜。
深化高质量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实现了惠企真正有感。实打实为企业解决了一批问题,推动出台优化了“金融7条”“法护营商20条”等40余项惠企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221.6亿元、退税114.3亿元、新增贷款1560亿元,保障建设用地3.69万亩,切实让企业有看得见的获得感,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创新涉企网络舆情治理“三全”模式
营造“清朗·清新”营商网络环境
牵头单位:桐乡市
协同单位:嘉兴市
聚焦涉企负面舆情多发,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企业防范意识、应对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桐乡市深挖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红利,率先全省实体化运作网络综合治理中心,实行网信、公安“双责任制”,统筹21家成员单位,重塑涉企舆情协同智治流程,构建“风险全时感知、处置全链协同、生态全域共建”的涉企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负面涉企舆情发现率、处置率分别提升至85.7%、100%,获王成国、杨青玖和公安部、省委网信办等领导来桐调研,均高度肯定,并要求全省、全国推广。
全时感知
一屏预警企业网络舆情风险
一是打造数智感知平台。打造“舆情星火数治平台”,贯通舆情秘书、听风者等舆情监测、处置系统,统筹政府、企业、群众等舆情巡查力量,实现涉企舆情热力地图一网汇聚、一屏展示、一体联动。
二是建立靶向监测模型。建立历史涉企舆情风险数据库,提炼涉企舆情热点炒点,导入模型靶向感知预警,靠前防范同质舆情发生或相类似舆情事件搭车炒作。
三是创新预警触发体系。创新涉企舆情热度预警标准,数字量化企业舆情发展态势,超过预警阈值即触发“微链”等技术监测手段,统筹线下舆情巡查力量,精准感知涉企舆情“火星”。
全链协同
一体优化涉企舆情处置机制
一是首创“警舆同步”机制。制定《涉企重大敏感舆情“警舆同步”工作规范》,明责明法明权,确保涉企负面舆情发现得了、处置协同。
二是构建“双现场”联处机制。建立全省首个《涉企舆情“一本账”》,一旦触发“一本账”所述情形,立即“吹哨”启动线上线下“双现场”合成作战体系,确保“一有火星,及时踩灭”。
全域共建
一网汇聚同心向上力量
培育“畲乡经理”品牌
打造县域内外高质量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最优环境
牵头单位:景宁县
协同单位: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丽水市
景宁是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全县17万群众近7万人奔走全国各地创业谋生,造就了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为代表的“三小经济”富民产业。近年来,为推动“三小经济”做优做强,让事业有成的景宁人更好反哺家乡,景宁县委、县政府全力培育“畲乡经理”创业品牌,贯通“外出逐梦”和“返乡筑梦”两个营商环境,推动县域内外协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让畲乡“泥腿子”变“总经理”
2015年以来,景宁创新实施“畲乡经理”培育工程,累计投入经费580余万元,与知名院校合作,每年通过进课堂送理论、进企业学实践,补齐经营能力、法治素养、创新思维等短板,让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泥腿子”成长为“店长”“经理”乃至“董事长”。目前,已形成颇具规模的龙头企业300多家,特别是在“小超市”领域,培育了世纪家家福、景川汇、多美汇等21个连锁品牌,实现产业整体性重塑。2022年景宁“小超市”实现年销售额520多亿元,同比2015年增加了2.7倍。
打造安心暖心工程
让外出创业者“放不下”变“无牵绊”
景宁紧抓教育、医疗、养老,坚持普惠、精准、增值,建立“一老一小”暖心服务机制。深化山区养老集成服务,选聘145名乡村养老管家,推出助医、助浴、助洁等“十助服务”;全力推进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全县98%的学生进城读好书,并与杭州学军中学等学校结对,创业者在外更安心、更放心。依托各地景宁商会,建立“域外网格”服务机制,成立法律顾问团,派驻调解工作室,全力维护“畲乡经理”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排查化解劳动争议、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矛盾纠纷100余件,涉及金额8000多万元。
构建“经理助理”机制
让返乡创业“一堆事”变“一件事”
景宁实施“畲雁回归工程”,建立一项目、一专班、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机制,让“畲乡经理”心无旁骛,就干创业一件事。如2020年,“畲乡经理”叶丽斌带着多年创业积累,返乡创建那云·天空之城。这个在废弃矿山上实施的全新工程,牵涉到水电气网上山、管道绿道涉水等近百个建设新难题,但“老叶”并没有因此犯难,景宁建立共建、共办、共创“三张清单”,专班全程帮办、限时办结,投资15亿元的度假村仅15个月就建成营业,实现“竣工即投产”,拉动限上住宿业营业额等指标增幅持续排名丽水第1。近年来,一批“畲乡经理”返乡创业,带回了近50亿元的创业投资,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速了“景宁人经济”向“景宁经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