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简章
学校有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中药现代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均获A+。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利用已有学科和综合优势,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
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专设的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机构,是学校构建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始于1960年,经历几代继教人的探索与发展,数十载的传承与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宗旨,以提升中医药卫生人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为方向,以注重教学实效为特色的教育模式。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继续教育制度严格,管理规范,质量保证,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授课及实习实验指导。热忱欢迎有志医药护等有关事业的人士报考我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专业名称
学历层次
学制
上课地点
备注
中药学
高起本
5
A
D
委托培养
中医学
专升本
3
中西医临床医学
护理学
A、B、C
限招护理大专
康复治疗学
注:1.上课地点:A.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内);B.奉贤区奉浦开发区八字桥路626号(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内);
C.宝山区宝林路29号(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内);
D.委托单位指定地点。2.各专业上线人数不足30人,不开班。
3.各专业上课地点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成招专业目录”为准。
上海地区在职、从业和社会其他人员。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经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者以上证书的人员。报考高起本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
根据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的通知》(教高【2014】7号)的精神,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由教育部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同意后审批,且只允许招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故报考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考生,应当取得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者区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应当取得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报考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考生,应当是从事康复专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层次
专业
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综合
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公共事业管理
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2018年分数线
2019年分数线
中药学(高起本)
174
138
总分600
中医学(专升本)
197
177
总分450
中药学(专升本)
195
17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升本)
161
179
护理学(专升本)
156
188
康复治疗学(专升本)
163
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
专业简介: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导读、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精粹、病理学、西医内科学、针灸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西医医疗技术,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中医经典导读、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康复医学、针灸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中医药思维,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中药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新药法规、市场营销学等。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医营养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科研等。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康复医学概论、诊断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疗法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传统康复方法学、社区康复等。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具备较强管理能力,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为主的卫生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学、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管理概论、卫生信息学、病案信息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