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3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付出昂贵学费的八个灵魂之问?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至今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自2012年提出“三通两平台”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全面迈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经过10年坚持不懈努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变革教育的基础环境早已形成。近年来,随着各类新技术新概念的不断涌现,行业又迈入了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方向,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评价方式创新、教育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列重大教育政策,双减、家庭教育促进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家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处处彰显了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强大决心和坚定意志,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蓝图已经成为未来奋斗目标。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急速到来,教育改革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极剧增加,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教育迎来重大挑战和突破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在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百年以来形成的诸如形式主义、功利化、应试化、知识核心、压抑创新、五唯、学生心理脆弱、家庭教育缺失等长期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的巨大惯性下,在立德树人、回归本质、回归育人、回归生活,核心素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深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惯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方能从容面对未来重大挑战和突破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是我国从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迈向“互联网+教育”的重大转折期。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全新思维的未来教育生态,一定要找到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

但现实中举国上下大量建设和实践还规模化停留在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等本质上属于信息化思维的建设实践中,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变革步伐。

每年中小学领域近2000亿的教育信息化投入,面临的“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未解难题!尤其是在重大突破性理论创新、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急需突破!

为此,笔者经过近20年对行业大量理论体系、一线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潜心钻研和深度思考,广泛借鉴了国内百位以上顶尖专家领导多年来权威观点和意见建议,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透过现象直击核心,系统梳理、深挖细究,战略研判,从八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深度发问,旨在全方位系统化探讨我国教育信息化时代的突出问题,为互联网变革教育提供深度借鉴,同时也欢迎业界人士广泛探讨交流。

一、何克抗教授提出的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出现了吗?

灵魂之问一:30年了,不管是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还是互联网+教育,能够让广大教育管理者、一线师生家长、社会企业充分理解认可的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出现了吗?

何克抗教授明确提出:仅靠“互联网+教育”要想颠覆与重构传统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高度重视重大理论研究,才有可能真正颠覆与重构传统教育,这也是破解教育信息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面临的“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这一重大未解难题的正确答案所在!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陈琳院长在其论文《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大问题》也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带有方向性、指导性、引领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原始创新数量严重不足,迄今没有形成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及方法,也没有形成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与国家期待的的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巨大作用不相称。尤其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严重滞后于其它行业,存在重大理论创新缺失的根本性问题!

在现实中,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也长期存在一些根本问题,整体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

专家教授们习惯于一哄而上,写思辨性的论文、跟风式的论文、热炒新技术的论文。

热衷于做既上不顶天、又下不着地,既不能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又不能推动学术前沿发展、也不能指导一线实践问题解决的“悬浮态”研究。

出现了太多无用的“模式”论文、课题等,难以形成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颠覆性的理论创新。

不得不说,不管是教育信息化,还是近几年流行的概念都没有准确界定的智慧教育,还是国家最新提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都属于行业前行的一个方向。

其本质上都重点在建设层面、“术”的层面、技术层面研究部署解决问题。

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教育的核心内容问题,没有解决好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没有直面解决好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教育百年来深层次的根本问题,故其本质上都不可能出现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

一项创新的事业,正是因为几十年没有相匹配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才在一片对与错交织的混乱之中,在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追求先进技术应用的导向当中,在大量实际上在强化知识核心和应试教育的续命式创新当中,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每年近2000亿的巨额财力投入浪费当中,在轰轰烈烈晴蜓点水式的大规模建设培训应用当中,走到了1400多万教育工作者和无数的科学家、教育家无处不在的困惑、迷茫、质疑的今天……

真的该到了急需要静下心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如果再不深刻反思,像新东方俞敏洪讲的“中国的教育如果再把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未来一定玩完,不管出多少个马云都会玩完”,就会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真理!

如果再不大彻大悟,像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刘坚院长讲的“如果未来的10-20年,教育还不能发生如最近中央领导人表达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话,我们这代人看到好的教育变革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还依赖于点点滴滴、修修补补的变革,可能真的要被开除球籍的”,就会变成残酷的现实!

巨变的时代,整个世界是因为互联网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和重构,我国教育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蓝图”面前,必将在未来10-20年迎来更加巨大的挑战和突破。

未来,靠传统的信息化、数字化思维实践只能在点上突破,根本无法实现系统化结构化规模化解决一系列问题。

只有从互联网+教育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的、僵化的、封闭的、狭隘的、技术的、数据的思维定势,深刻解放思想,从建设层面、术的层面、技术层面解脱出来,对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基本特征、内涵、核心价值、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站在人类教育的本源面前!

站在解决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教育百年来的根本性问题面前!

站在符合每一位师生家长的核心需求和利益面前!

站在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政策全面落地和突破方向上!

锚定最核心的教育目标,潜心钻研、深度思考、系统梳理、战略研判,才能形成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

毫无疑问,一旦互联网变革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突破了!

在完善的顶层设计之下!

在我国强大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先进性、优越性、高效性面前!

在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面前!

在我国家长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面前!

在我国成熟的互联网教育商业环境和先进技术面前!

未来必将快速引领我国教育系统化结构化变革!必将是群星升腾、顶尖大师人才辈出!必将是甩西方人好几条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将使我国教育快速迈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二、完善顶层设计哪一方做好了?

灵魂之问二:在顶层设计个个都讲的时代下,教育部门、高层领导、顶尖专家、企业巨头等,在执行落地层面是否提出了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呢?30年了,当99%以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搞不明白智慧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GC、元宇宙、人师+机师、大模型+教育等新技术新概念的时候,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属于顶层设计,还是仅仅属于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个前沿探索方向?

为什么都在强调顶层设计?

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响应,配设备、建平台、建资源、建工具等,成为推动工作的主要抓手。

教育信息化企业纷纷涌入,为体制内建设了1000个以上的平台,以及海量的智慧教育课堂教学、大数据精准教学、精准作业、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等平台。

各类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装备展、研讨会议、专家论坛、大大小小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规模举办,包括BAT、科大讯飞、几十家上市企业纷纷涌入,各式各样打着智慧教育、在线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GC、元宇宙、人师+机师、大模型+教育等新技术旗号产品和概念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懂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的专家们被一个个抬到了舞台中央,高喊着“变革”“重构”“巅覆”的口号,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一遍遍冲击刷新着1400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几亿学生家长的认知……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也在2021年达到了1630亿,“花大钱办大事”也逐渐成为体制内推动工作的政绩体现。

然而,喧嚣过后,巨大投入之后带给中国教育的是什么呢?

是解决了多年以来教育形式主义、功利化、压抑创新等本质上落后的问题?

还是减缓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问题?

还是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教育重知识、应试、考试、就业和学生心理脆弱的问题?

还是规模化解决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通过课堂和活动真正落地,课堂成为了充满思考的课堂,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思维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还是大面积助推了我国教育回归本质、回归育人、回归生活,实现了真正的培养优秀的人性、有质量的生命、全面发展的人等?

如果解决不好这些深层次根本性问题,那技术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要引领中国教育走向哪里?

2017年,当一位教育信息化创业者向企业界发出《教育信息化之九问》的时候,他得出的结论是“人不傻,钱很多,都来了,用不了”!

2019年,当中国最高端学术界许多学者就得出“互联网+教育”正在颠覆与重构了传统教育结论的时候。何克抗教授感到很惊讶,他在大声质问:真是这样吗?他的结论很明确,某个示范区、某些试验校,甚至某个试验校个别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值得肯定鼓励赞扬,但“互联网+教育”正在或已经颠覆与重构了传统教育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信息化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无法令人信服,重中之重的是我们对“互联网+教育”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还没有弄清楚,当前我国“互联网+教育”也没有能够真正颠覆与重构传统教育。

2021年,当记者采访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项目专家组组长的时候,他得出的结论是“3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我们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巨额资金投入建成的各式各样资源、平台、工具大量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不接地气是大问题!引领出了问题!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

种种现实表明,在缺乏重大突破性理论创新的情况下,在没有搞清楚“互联网+教育”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的情况下,在99%以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搞不明白智慧教育、大数据、云计算、AIGC、大模型+教育等新技术新概念的时候,质疑、困惑、迷茫是无处不在的!

当体制内外从上至下个个都强调顶层设计的时候,恰恰证明顶层设计问题出了很严重问题!

事实求是的说,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含智慧教育、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领域在执行落地层面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没有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就不可能出现规模化颠覆与重构中国教育。

那么,顶层设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来看看人的问题!

“懂教育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教育”,这是多年前一句经典总结,直到现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应该再加上一句“懂教育信息化的不懂互联网教育”,这就是造成“30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我们付出昂贵学费”的最根本的人的问题。

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高端人才整体缺失。

不难发现,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基本都在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端人才极为缺失。

尤其是2012年“三通两平台”提出后,教育信息化的重心从基础设备配备转型升级到了平台资源建设为中心,工作难度大增。

此时,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人才缺失就成了最大短板,普遍无法准确理解“三通两平台”的深刻内涵,也无法甄别企业产品优劣,教育管理者更是大量蒙圈,搞不清楚。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建设时根本没有能力做好顶层设计,最终选用的仅仅是技术方面看起来功能丰富技术成熟的产品,或者说企业公关到位的产品。

因为缺乏重大突破性理论创新,至于技术到底是如何变革教育的,变革的核心是什么,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底如何做,也大面积停留在盲人摸象的艰难探索阶段。项目匆忙上马,却解决不好实际问题,导致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2.行业专家们普遍没有全面理清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区别,缺乏对互联网变革教育思维和实践层面的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根本性认知,更没有完全搞清楚何克抗教授所指出的“互联网+教育”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

也正是从国家提出三通两平台前的几年,我国整体从信息化时代快速迈入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飞速发展转型的10多年,一些发达先进地区的顶层设计基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中懂先进技术的技术型专家把关实施的。

包括技术型专家、拥有决策权的区域教育管理者,更多在用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思维实践在做区域性顶层设计,重点落在了功能性、工具性、技术性、数据性、实用性等方面,站在我国教育的未来改革方向上,显得过于狭隘、封闭、定向、僵化。

故近年来体制内虽然建设了1000多个教育云平台,但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几亿用户的钉钉在内,没有一个平台具有绝对权威性,没有一个平台能够成为真正的核心入口级平台。

国家、省、市县级平台也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举国上下显得非常混乱,各自为政、对错交织、互相都看不上、怎么都不满意、鸡肋平台资源工具泛滥,海量沦为摆设或者实际发挥不了太大的变革作用。

3.企业界在落地执行层面没有突破。

深入分析简单简括起来就是,完善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超前理念的核心平台、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开放的变革环境、深度融合的专业服务、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但很明显,企业界缺乏这样的复合型顶尖人才,所以现实中出现的是:

一是缺乏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支撑的超前理念的核心平台根本不存在,才出现了1000多个各式各样的平台,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是在1000多个平台同时存在,也分不清核心、主次的情况下成功变革行业的。

二是所谓的先进技术不是合理应用,而是完全演变成了“卷技术”“卷功能”“卷数据”“卷智能”,企业研发成本很高,体制内用户却不满意,个个都是疲惫迷茫质疑无助之态,企业只能继续拼技术、拼功能、拼数据、拼智能甚至拼关系,才能有一线生机。

三是完全开放的变革环境更是没有形成,1000多个平台实际隔裂了教育生态、封闭了一线用户,加大了变革难度,提供完全开放的变革环境更是不可能,尤其是前几年花大力气从国家到地方平台数据层面的打通基本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先进的案例主要停留在某个示范区、某些试验校,甚至某个试验校个别优秀教师,而且成本很大、探索艰难、效率很低、无法规模推广的最根本原因。

四是深度融合的规模化专业服务更是遥远,从来没有一个区域由企业提供了统一化、标准化、规模化、精准化的并能够规模推广的服务,要知道互联网成功变革的行业,背后都是依靠强大的专业团队提供统一化、标准化、规模化、精准化的服务实现的。

五是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停留在技术拼凑、资源置换、渠道互通的状态下,根本没有突破性;尤其是商业模式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也是互联网成功变革教育的一项决定性核心因素,但现实中商业模式还大面积停留在封闭式、买卖式、碎片化建设模式下,根本不可能规模化变革行业。

事实求是说,企业界如果没有突破,谈颠覆与重构教育,就是说梦话,说大话,吹牛皮!但一旦突破,带给企业界的恐怕是产业规模化的整合重构。

未来,在正确的顶层设计面前,95%以上平台类、资源类、工具类产品将快速消亡,业界包括诸如**帮、*辅导、**盒子、**学院等头部在线教育企业会批量倒下,这些企业的存在,只会加重教育焦虑,加重教育负担,根本不可能有未来。

除此之外,硬件类、STEM教育类会迎来高速发展,大量智慧课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品将迈入高度统一化整合重构。

顶层设计在人的因素方面仅仅是认识问题,在核心理念、基本方针、网络学习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制内在线教育、高精尖教育智慧导向等具体的方面才是核心,才是未来急需要突破的方向,那么它们到底出了什么严重问题,下面依次深入剖析。

三、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正确吗?

灵魂之问三:核心理念位居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C位,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其作用是既要武装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师生头脑思想意识,又要全面指导师生一线实践,甚至关系到教育体制机制运转、企业服务运营,其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技术变革教育的方向效率甚至是成败,决不是嘴上说说、文件中写写的问题。然而我们多年来遵循的核心理念正确吗???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出自我国刚刚迈入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在技术应用教育的初期不能偏离了方向,应该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

1.为什么我们遵循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奋斗了这么多年,却发现最成熟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纯技术类教育管理领域,师生信息素养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变革教育的基础环境早都形成了,但最大的问题却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两张皮”?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不足?

2.到底是站在信息技术角度所提?还是真心站在教育的本源和核心目标所提?实际上,不管多么高精尖技术,最终呈现的不就是硬件、平台、资源、工具、数据等产品吗,它和教室、操场、黑板、粉笔、电脑、教材、书本等本质上一样,我们会提出教室、操场、黑板、粉笔、电脑、教材、书本等要和教育教学要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或奋斗目标吗?现实中一位优秀教师连粉笔都不用难道就讲不出一节让学生震撼人心终生难忘的课吗?

答案显而易见:“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是不折不扣的一句废话,根本不具备指导性!甚至在误导我国教育部门开展大规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也在误导我国1400万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研究技术用技术、研究数据用数据等狭隘的认知当中。

且即便先进技术应用很重要,也根本没必要提出教育教学一定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这是在无形中绑架一线教育工作者,这是铁一样的现实,这也绝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导向。

正确的核心理念必须是结合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和基本规律,站在教育本源和核心目标提出来,才能实现正确武装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师生头脑思想意识,才能全面指导师生一线实践,才能使教育体制机制运转和企业服务运营更加精准高效,才能使技术支撑下的教育系统化结构化变革真真切切、扎扎实实规模化发生。

四、应用驱动的基本方针解决常态化应用的难题了吗?

灵魂之问四:基本方针如同躯干四肢,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需遵循和到达的准则目标。我国拥有强大高效的教育体制,有听话敬业奉献的一线教师,有完善成熟的考核制度,有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竞赛评比、职称评聘逼着老师用。但为什么几十年了,举国上下99%左右的教师还只是习惯于用PPT、投影,那些举全国之力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公开的国家级精品课用了什么深不可测智慧教育技术?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产品常态化应用的问题?常态化用不起来,是1400多万中国教师认真不够、努力不够、智商不够、能力不足、学历不高、技术不行的问题吗?

1.应用驱动是如何提出来的?

还记得2003年的农远工程吗,国家投入巨资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三种模式的信息化设备,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天网+地面互联网的方式,源源不断传输到广大农村中小学。

为了不让设备闲置浪费,各级教育部门也纷纷提出“建设是基础,应用为核心”等工作原则,要让设备走向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在当时那个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互联网刚刚发展起来还不成熟的年代,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非常缺乏,只要把设备用起来,用到课堂当中,确实能够起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2.有哪个行业是靠应用去驱动行业变革的?

但在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领域呢,推行了多少年了,1400万中小学教师中有几个教师明白了智慧教育的含义?顶尖专家搞明白了吗?

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海量硬件、平台、资源、工具没有没有搞明白未来趋势,没有理解用户的核心需求,才导致了一线师生应用不起来。

事实求是说:常态化用不起来就是废品,功能再多、技术再强大、数据看起来再牛都是废品!再牛的人做出来的也是废品!根本没有必要建设,更谈不上深化应用!

3.互联网变革教育到底靠什么驱动?

先了解一下驱动的含义,驱动:意为施加外力使动起来,泛指驱使、推动。我们将一台先进的计算机或者设备买回来,如果不安装驱动,设备就无法使用;如果计算机安装的显卡驱动不合适,那么使用起来体验感就会非常差。

互联网变革教育要施加的外力,就是特指企业要向教育体制提供的开放化、统一化、标准化、精准化的服务。是服务,绝不是一个又一个的花样翻新、技术牛X的平台和产品。

答案显而易见:应用是结果,根本不是驱动。深化应用、应用为王的提法仍然指向了海量解决不好用户核心需求的硬件、平台、资源、工具,也缺乏正确指导性,只有服务才是驱动。

然而,体制内多年前就提出了服务为王的要求,企业界也一直在往服务方向上大力转型。但很明显,由于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没有出现,顶层设计出了严重的问题,核心理念也不正确,海量硬件、平台、资源、工具没有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就导致了即便都认识到服务极为重要,但体制内的需求却没有释放出来。

尤其是现实中企业提供的一些服务,基本处在技术服务、硬件服务,没有搞清楚服务的核心围绕着什么做,显得服务很零碎!不专业!较封闭!难推广!

未来,一旦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出现,做好完善的顶层设计,服务驱动绝不是四个表面文字的转变,而是要学习京东一样,企业界要在全国逐步投入几万人,依靠统一化、专业化、标准化、精准化的服务去逐步变革教育。离开专业服务谈教育变革,等同于耍流氓!根本不可能规模发生!

五、网络学习空间发挥出重大作用、价值和地位了吗?

1.网络学习空间的基因定位错误。

在几亿师生和顶尖专家们普遍的认知里,网络学习空间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师生家长发布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社交、研讨和互相学习的一个网络上空间阵地。

直到今天,只要是一个教育云平台企业,也都会宣称平台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发布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等功能一应俱全。但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1400万教师在空间中每人发布5条信息资源,我们该如何学习?谁的是权威的值得学习的?如果上亿的学生每人发布1条信息资源又该如何学习呢?

除此之外,那些国内顶尖级名师专家在各级平台中建立的名师工作室有影响力的有几个?取得了什么持续性突破性成果?如果没有建了有何用?

教育家、科学家、名师专家等权威教育人和教育部长、厅局长、校长等教育管理者有多少在国家、省市平台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在进行着高精尖教育智慧、思想、思维、理念的规模化、精准化传播,难道他们的智慧不值得学习吗?

这些都没有搞清楚,几亿师生家长在空间能学习到什么?不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乱七八糟的信息和资源吗?

要知道,互联网变革行业的产品,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拥有几亿用户的钉钉变革教育了吗?钉钉的基因是什么?

2.国家层面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落后。

2012年,国家提出三通两平台,明确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位居教育云平台C位,并给出了具体的功能定义和未来方向,当时来看是很超前的。

可六年过去了,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但其主要方向却停留在功能性扩充完善的层面。

此时全国已经建了1000多个平台,本来就已经相当混乱了,此时再从功能上进行定义和完善,已经是极为落后无效的安排部署,也根本无法实现一站式学习,大量功能成为摆设也就不足为奇,谈变革教育如同空中楼阁。

应该要强调一点的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1400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是服从者、受管理者,这没有问题。

但在互联网上,他们是用户,解决不好用户体验的问题,搞不明白用户核心需求,而是以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管理理念去推动工作逼迫成长,根本不符合互联网变革一个行业的最基本逻辑!所谓的信息化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也只能是停留在“喊口号”上,更是不可能规模发生!

正如华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讲的:“教育转型变革,不懂教师一切都是空话”。

3.网络学习空间是真正规模化颠覆、重构、变革中国教育的第一阵地。

那么,网络学习空间如何才能变成规模化颠覆、重构、变革中国教育的第一阵地呢,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谈谈中国教育的未来在哪里。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中国教育在想象力、好奇心、团队合作、政治善良、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结构性缺失,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思维等方面问题可能还恶化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恰好是西方的优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中国教育师生家长都走到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的狭窄胡同中,急需走出胡同;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存在重在知识分数,而不是完整评价体系,导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中国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上样样都缺!信仰缺失、心理脆弱、没脑子等实质性的缺失更令人担忧!

无数教育人:社会需要面向未来的人,我们的教育依旧在培养流水线工人,今天的学校是在以农业文明的知识观,去培养工业文明的“螺丝钉”,用商业文明的管理方式,去管理信息文明时代的“原住民”。

新东方俞敏洪:中国教育一直是一个狭隘的概念,认为就是认字、做题、学习科学知识。中国学生高中毕业时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能力远远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但是全世界前100位的数学家中国几乎没有。中国的教育如果再把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未来一定玩完,不管出多少个马云都会玩完。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中国教育必须要解决的是百年来形成的形式主义、功利化、应试化、知识核心、压抑创新、五唯、学生心理脆弱、家庭教育缺失等根本性问题,最终是达到的是教育回归本质、回归育人、回归生活,要培养的是优秀的人性、有质量的生命、全面发展的人;要达到的是核心素养通过课堂和活动规模落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得到长足进步,一线课堂充满思考……

而这一切目标的达到,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性价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几亿师生家长通过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高效的网络学习空间去实现。

未来,我们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要做的是(以下都为简单概括):

※让科学家、专家学者、名师校长领导等对中国教育各领域意义重大的认识观点,规模化、最大化、精准化传播出去,形成百万、千万、几亿的传播量......

※教育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每一位教育管理人员要时刻精准学习,到底未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未来,我们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要做的是:

※把体制内教育部门通过会议论坛、观摩展览、研修培训等方式开展的某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动态媒体报道、品牌经验、实践案例等成果,如果某方面具有极强的推广性,就应该由企业专业团队对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制作,形成最全面系统、最利于传播、最接地气的资源包,精准化传播覆盖到全国所有学校校长、所有市县教育局长、全省所有班主任、全国农村学校教师、或者全国一千多万教育工作者、几亿家长……

只有这样干,把对未来中国教育最有价值的最优质、最成熟、最接地气的各个方面的教育信息和典型实践案例,一个又一个汇聚共享起来形成强大凝聚力,由企业专业团队对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制作,形成最全面系统、最利于传播、最接地气的资源包,进行规模化、最大化和精准化传播,达到百万、千万、几亿的传播量,让一线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大创造微创新发挥的价值最大,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精准指导教育工作者和师生家长的实践阵地。这才是举国上下几亿师生家长应该建构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思维实践。

※某些学校顶尖水平的社团活动完全开放,任何一位教师带领学生或学生可自主加入同步学习或借鉴……

只有这样干,把对中国教育最有价值的、最具创造力、最能体现核心素养、最能回归教育本质等资源,一个又一个汇聚共享起来形成强大凝聚力,实行规模化、最大化和精准化传播,达到百万、千万、几亿的传播量,让师生时刻能接受或者参与最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免费或最低成本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花大代价去在线教育企业购买。这才是举国上下应该建构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思维实践。

未来,这一切的实现,当前技术早已突破,产品也不是什么问题,教育部门仅仅只需要少量资金让企业提供开放化、统一化、标准化、精准化的服务!教育部门也根本再不需要购买无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平台、资源、产品,学生家长也无需大规模购买制造教育焦虑、内卷的在线教育类课程资源,每年将至少节省2000亿以上资金,真正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结构化变革教育。

站在互联网变革行业的角度:

规模化就是核心需求,量变引起质变!

最大化就是未来必然趋势!

精准化就是几亿师生家长的用户体验!

三者缺一不可!

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还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灵魂之问六:优质教育资源本质上是开展一切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每年花近2000亿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国建了1000以上的教育云平台,1400万中小学教师都扎扎实实投身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无数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在线教育企业也在花巨资建设资源,而且互联网上还有天量的教育资源,却为何普遍得不到几亿师生家长的认可,他们还觉得优质教育资源是缺乏的?

1.为什么体制内举全国之力建设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尤其是国家级的优课、精品课,却让一个五六线教师都看不上,问题出在哪里了?

6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教育信息化奖,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

平台面向全国52.9万所学校、1844万教师、2.91亿学生,汇聚中小学资源4.4万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295个、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提供优质政务服务26项。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平台于2022年3月正式上线,截至2023年6月14日,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400万人,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00万。

通过数据分析,平台面向全国近3亿人提供服务,月活跃用户才超过1000万,全国只有30分之一的用户每月会登陆平台,数据足以证明离一线师生家长的需求还离的很远,离规模化变革教育还离的很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下面以教育部2021年起开展的“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进行简要分析(篇幅关系,大量细节和其它方面无法一一论述),根本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核心评价机制理念落后。

即便一节课最终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但其建设是在传统的评优评奖的评价机制下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教师个人荣誉和获奖上,并不一定是为了一线常态化教育教学传播应用而建设。

要知道,我们把资源放在国家平台上一定是要发挥其面向全国规模化传播价值的,如果没有面向全国规模化传播价值,获再高的奖放到平台上都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把资源核心评价机制调整到是否规模化完成了真实的一线课堂传播,是否规模化精准化完成了网络学习空间传播,才能算是货真价实的国家级精品课,这一点从技术和产品层面来讲,也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二是资源形式脱离真实课堂且要求太过局限。

从教育部活动文件中《精品课制作要求》来看,要求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对微课时长也做了限制,获奖课例表面上显得很规范。

但从真实的一线课堂来看,一些顶尖优秀教师的课堂完全可以脱离多媒体的应用就可以讲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课,一些课堂也完全可以是满堂讲,一些课堂就是以大量练习为主,一些课堂就适合大范围的师生互动交流,一些课堂就适合一点带多点的大规模双师课堂等等,根本没有必要限制资源形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真实的一线课堂形态,灵活掌握,开放思维,适合什么样的范式就建什么范式的资源。

三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资源还是非常缺乏。

笔者通过系统研究了《部级精品课评价指标》,以及观看分析大量课例,发现尤其是微视频主要还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本质上属于展示和传播方式规范化、生动化、形象化,作业设计也大面积停留在常规知识点掌握的练习上,并没有真正体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提出的作业育人、创新方式、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素质教育导向等要求。

我们也非常清楚,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没有问题,早就超过西方、美国人好几条街。

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育方面是一定要回归教育本质和育人初心,从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突围,走向生活教育、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等;一定要面向未来社会,要从狭隘的书本、封闭的教室、带围墙的学校走到天地万物、广博的世界中去;一定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在全面发展、团队合作、政治善良、实践能力、创造精神、批判思维、好奇心、想象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实践方面取得突破;而且一定要是高水平充满思考的课堂等。

站在这些角度,举全国之力建设的“基础教育精品课”并不能算面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建设机制缺乏体制内外强大合力。

我国有海量的企业在做优质教育资源,也提了很多年要购买专业服务,也有大量领导专家喊了多年,要聚集全社会智慧力量做系统性、全方位、越快越好的变革。

但国家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引导建设的是最重要的学科性资源,却从源头上却杜绝了企业界的专业优势和力量,从根本上就排除了体制内外融合建设机制,故资源整体质量无法上升一个台阶,还需要师生家长花钱去购买企业优质资源。

未来一定要在资源建设机制上想办法去突破,沉淀以体制内为主,体制外为辅的全国最优质并能最大化传播的资源到平台,才能在未来形成一个绝对权威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才能真正引领我国教育面向未来规模化系统化结构性变革!

中国教科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曹培杰教授也多次指出中,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整体的影响,未来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只会记忆、掌握固定的知识,满堂灌,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掌握的是过时的教育,进一步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每一个强国的崛起,都是教育的兴起,具有先导性、决定性因素。

我国庞大的教师群体,在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方面能力和水平是非常高的,互联网上知识图谱类、应试类、刷题类工具和资源也是铺天盖地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需要举全国之力建设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吗?

总体来看,站在未来教育方向上,如果举全国之力建设的精品课类优质教育资源都没有全面调整过来,还主要在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教育目标下兜圈子,那么大量科学家教育家、教育管理者、一线师生家长呼唤的未来教育方向,也只能算是一种理想和愿望,一线师生也许只能被捆绑在知识教学的状态下动弹不得。

像钱颖一教授讲的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就会变成现实!

新东方俞敏洪讲的“中国的教育如果再把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未来一定玩完,不管出多少个马云都会玩完”,就会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真理!

2.在线教育企业的蓬勃发展恰恰验证了体制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突出问题,但为何说未来以资源和课程为核心的在线教育企业基本都会死光,根本不可能有未来?

第一,资源和课程为核心的在线教育企业的繁荣发展本质上还是属于课外补课,属于生意,属于强化教育功利化。

大量产品商业模式离开“提分”“刷题”“知识”基本就无法形成,宣传包装的再好,未来都将成为强化知识教学、加重教育负担、制造教育内卷的罪魁祸首。从国家对“双减”力度和决心来看,凡是本质上属于学科培训、加重教育负担、制造教育内卷的都将会被无情的打压,未来将毫无出路。

第二,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才是真正的在线教育发展黄金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因为,10年前20年前,互联网不够发达,能做在线教育的也非常少,在线教育企业依靠信息不对称和制造焦虑混乱,还能有不错的收获。

但近10年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生态,为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覆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节企业界开发的没有极高门槛的在线课程和资源,如果站在未来教育的角度上足够优质,适合大规模推广,体制内只需要组织1400万教师模仿复制后大规模免费推广,即使不复制也能轻松做到大规模免费推广,基本没有屏障。

第三,在线教育主体实际在体制内,并不在企业界。

在线教育创业者和资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停留在过去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行业标杆的认知上。

七、体制内未来在线教育的趋势是什么?

灵魂之问七:为什么疫情期间的课堂搬家一夜间消失?为什么全国建了几十万间录播教室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精品课的活动参与后弃用现象极为普遍?未来“三个课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未来在线教育的主要形态是什么?

1.以教育信息化“全员制造”的思维让每位教师将传统课堂搬到互联网上没有意义。

我国中小学有高度统一的教材,有完全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也许99.9%以上的家长如果不考虑成本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全国最好的学校,让最好的老师来教。

中国教科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曹培杰教授也多次指出,未来的教育也许一堂课全国只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教师来上;即便不是一位,5位、10位也足够,用最适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模式来上课,完全符合每一位师生家长的愿望,以目前我国的技术和互联网环境完全可以达到。

但在疫情期间,1400多万中小学教师却是人人将传统课堂搬到互联网上,疫情结束后一夜间基本消失!完全违背了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最基本规律,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2.抱泥于“教育扶贫思维”“封闭定向思维”“僵化互动思维”的三个课堂没有太大价值。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算是在全国范围内安排部署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此前后,体制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录播教室建设,各地也纷纷出台“三个课堂”的实施方案。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一线教师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做。然而,现实中,除了少数名校、集团成员校实现了常态化的双师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外,全国95%以上的“三个课堂”停留在“县域范围内的落地实施”上,这到底有多大意义?深入分析来看一下:

第一,互联网上海量的国家、省市级优质课精品课为什么不直接用?如果用不了,建设有何意义?

我国自2020年就已实现了100%中小学(含教学点)接入互联网,教育部也从2014年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建设,2021年启动“基础教育精品课”建设,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开展着大规模的优质课共建共享工作,沉淀到了全国1000个以上教育云平台中,这其中就包含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各级教育部门也都理直气壮的在总结报告经验介绍中宣布建设了多少T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

花了这么大精力,为何不直接用这些资源,还要大规模开展“三个课堂”?

第二,县域范围内的“三个课堂”重在解决什么问题?

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中小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撤并,大量县城教师就是从广大农村中小学选拔上来的,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机制运转是高效流畅的,教师全员参与的各类培训也是持续不断的,各类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也是时时在举办。

那么县域范围内城乡一线教师能力素质能有多大差别?

“教育扶贫”“封闭定向”模式开展的三个课堂能有多大意义?

再深入探讨一下,教育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早就指出,中国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上样样都缺!

智育方面以考分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不是健全的智育。

德育方面“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对人格有用的东西太少,实效性极低。

美育体育方面即便一线城市一线课堂被挤占是常态,音乐课等同于学唱歌、美术课等同于学画画、体育课教会各项技能学习是常态,青少年学生在道德、体能、审美等关键时刻“掉链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审美教育去治疗、去修复。

站在这些连全国一线城市都没有大面积解决好的现实面前,县域范围内的三个课堂有没有在重点解决以上檀传宝教授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那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近远端师生僵化互动的思维从本质上强化了形式主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蓬勃发展,在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的推动下,1400万中国教师在驾驭传统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堂级别越高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什么,什么时候互动,什么时候小组讨论,板书哪几个字,40分钟课堂一分钟不多一分钟也不少,教师应该是什么动作、表情、手势,都被设计拿扭的精准到位,让专家一线教师叹为观止由衷敬佩。

然而,参与这样一节课的教师都非常明白,课前备课、农村网络问题、镜头切换问题、互动环节、效果质量等方面,每一个都不好解决,每一方面将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尤其是“一点带多点”模式之下,同步就完全可以了,设计近远端的师生互动能有多大意义呢?一定需要近远端师生之间互动吗?

再深入一点:我国1亿多中小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真的是靠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来的吗?

3.未来在线教育的主要形态是“双师课堂”“大规模直播(录播)课堂”和“基于资源中心的课堂”。

二是“大规模直播(录播)课堂”模式:主讲端为国内某个教师开放的课堂,助教端(学生端)为任何教师可带领学生加入或学生自主加入,线下教学环节由教师自主设计完成,并将开放的课堂信息推送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供师生自主选择。目前国内大规模同上一堂课主要还在思政课领域,未来要持续拓宽范围。

三是基于资源中心的课堂:未来,资源中心应提供一整套标准化的教学设计、微课、课件、动画、练习、作业等授课资源或学习资源,教师直接通过平台授课,一定程度上自主设计线下教学环节。而且,教师能否通过平台直接完成授课,或学生能否通过平台完成学习,是判断资源中心资源价值的核心要素。

总之就是,要做到主讲端完全开放(不是封闭定向),助教端自主参与、最大规模参与,这些从技术层面、产品层面也非常好解决;对于不好实现的一些课堂,就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必要逼着老师非要实现。

4.必须是面向未来的高水平高层次德智体美劳教育,必须是一点带无数点的能最大化参与的在线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在线课堂教学:

必须以回归教育本质和育人初心,从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突围,走向生活教育、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等。

必须要面向未来社会,要从狭隘的书本、封闭的教室、带围墙的学校走到天地万物、广博的世界中去。

必须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在全面发展、团队合作、政治善良、实践能力、创造精神、批判思维、好奇心、想象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实践方面取得突破。

必须一定要是高水平充满思考的课堂等。

如果还是基于知识为核心的课堂,低水平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那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在各种线教育模式开展!

同时,也根本没有必要强调一定要用应用信息技术或人工智能的手段来开展,什么样的手段师生能满意就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手段能突破就用什么样的手段。

只有这样,未来中国教育才能走出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的狭窄胡同!才能挣脱技术的牢笼!才能真正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下对未来教育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八、到底是要高精尖教育技术导向还是要高精尖教育智慧导向?

灵魂之问八: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GC、chatgpt、大模型+教育等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们基本上一哄而上,各大会议论坛慷慨激昂,众说纷纭,云遮雾罩,好不热闹,各类资本你来我往,奉若神明,暗朝涌动,急不可待,各类企业纷纷涌入,拼了命的搭台子开大会,生怕分不到一杯羹。仿佛不谈高精尖技术就不是专家,一线教师不马上用高精尖技术的产品就会马上被淘汰,学生不马上用高精尖技术支撑下的平台进行学习就成为不了国家栋梁,教育体制不马上采购未来就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StefaniaGiannini)也明确指出:人工智能革命是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既充满机遇,又潜藏危机。教育应发挥对技术的主观引导作用,而非被动接受和适应。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应暂缓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反思现状,在建立安全审查规范基础上规划未来发展路线。

不难发现,众说纷纭后,业内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也很明确:技术具备两面性,到底是功臣还是帮凶还有待考证。笔者在这里想强调一下:还记得鸦片战争吗?毒品在医学领域有没有用呢?

如果我们没有理清楚,那么现实中能最开始使用这些新技术的恰恰应该是那些我国一二线城市中最优秀的师生,是国家寄希望于培养未来国家栋梁、顶尖人才、行业精英的人群。一旦这些新技术应用不得当,或者说最终实际是在强化知识核心、应试教育、对人类的“操纵力”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思考能力、创新创造等能力下降的话。

到那时候,就不是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没有深度融合的问题,也不是学费昂贵的问题,而是我国教育有没有未来的方向性重大对错问题!

在此,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牢记过去3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付出昂贵学费的教训!

高度重视钱颖一教授发出的“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的呐喊!

高度重视是人工智能带给教育了巨大挑战,而不是选择直接拥抱人工智能!这是两码事!

新技术是永无止境的,现实中也只有极少数师生能够跟得上新技术变革的脚步!

99%以上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要踏踏实实牢牢盯住那些能够真正解决百年来形成的形式主义、功利化、应试化、知识核心、压抑创新、五唯、学生心理脆弱、家庭教育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的高精尖教育智慧和资源。

牢牢盯住那些能够达到教育回归本质、回归育人、回归生活,优秀的人性、有质量的生命、全面发展的人的高精尖教育智慧和资源。

牢牢盯住那些能够实现核心素养通过课堂和活动规模落地,能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得到长足进步,能够实现一线课堂充满思考的高精尖教育智慧和资源。

依靠互联网手段,依靠网络学空间,依靠权威资源中心,依靠在线教育正确模式等多种方式,把中国教育最需要的真正的高精尖教育智慧和资源规模化、最大化、精准化传播下去……

这才是举国上下几亿师生家长应该建构的最务实、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思维和实践。

THE END
1.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12月9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了解学校党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4-12-10教育法治与中国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index_9.html
2.中国教育在线“作为中国教育的联结者和赋能者,中国教育在线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前行的力量。多年来,中国教育在线专注教育领域,坚持满足各类教育需求,对接国内外2000余所高校、3000余所高中,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发布各类权威的招考、就业、辅导等权威的教育信息,专注于为国内外https://www.eol.cn/?_t=1579159819
3.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第23期数字化转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推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未来,高等教育应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引领,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响应数字中国战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强数字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培养具备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23/202412/t20241211_108057.html
4.特色案例创新发展学院卓越创新谋发展 融合聚力育英才 创新发展学院成立于2022年7月18日,是学校为整合资源,统筹“三院一中心”(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和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协同发展,发挥集聚效应,打造更大品牌而成立的创新平台。 http://sind.cufe.edu.cn/info/1029/2877.htm
5.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大学生“青春红色梦想之旅”的重要批复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发展优质新生产力新动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教育强国建设支持和引领中国式http://m.xm8168.com/h-nd-384148.html
6.教育部在线教育,重塑未来教育模式之路教育咨询服务在线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在线教育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在线教育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在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在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http://jonsonxlbb.cn/post/1569.html
7.中国教育之窗心理健康教育 书画社 服务平台 清北研学营 徐州医科大学举办校长面对面之“成长·对话”活动 东北大学荣获3项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 喜报!西南医科大学陈跃教授获四川省人才最高荣誉奖 安徽省教育厅调研组专题调研合肥(新站)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 2024年甘肃省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专业毕https://jyzc.com/artlist-zxrd-1.html
8.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厦大分站“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创建于2002年,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专业的知识产权在线教育平台,平台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机关等各行各业的学员提供公益性培训。近年来,平台的培训规模屡创新高,2017年全年培训规模突破了180万人次,总规模突破450万人次。平台为各地方知识产权局、高校和企业免费开设在线教育分站,能http://proe70355.hk.wmcom.net/page264.html?article_id=1600
9.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蓉启幕,60个优秀案例公布中国政库大会宣读了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入选项目名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郭义强、传媒监管局局长李宏葵为人民日报社全媒体生产传播平台、中国青年网“青蜂侠”新闻短视频栏目、封面新闻智媒体平台等60个入选案例颁发证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70232
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图4 2016—2020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情况(单位:万个) (四)在线教育发展规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20年3月减少8 125万(见图5);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1亿,较2020年3月减少7 950万(见图6)。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11.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字化”主题获奖成果分析2020—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教育系统落实停课不停学,各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即网络学习空间)组织学生纯线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开展基于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SPOC(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的教学应用,形成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成效显著。https://www.lnxdfwxy.com/info/1046/9319.htm
12.长天云端科技公司荣膺2022年度中国在线教育“最具创新企业十强2022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是一场激荡广袤智慧的论坛,更是一个远程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智慧教育、企业学习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高端交流平台。长天云端曾在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百强评选荣获“中国在线教育百强”称号,本次在2022年中国在线教育百强评选荣获“最具创新企业十强”是对长天云端这两年来在继续教育数字化方面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3/3/28/art_18764_4402438.html
13.“在线与在校——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云端研讨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中国教研网提供技术平台支持。本次会议也是海淀进校教育集团第七次线上教学研讨会。 本次会议分为四个内容单元:在线学科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创新、支持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区域教研创新、混合式教学研究前沿。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https://www.hdjx.org.cn/plus/view.php?aid=9279
14.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大国建设,开启创新人才培养新篇章——202311月17日,以“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大国建设”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二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立足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科学理念、实践探索等多个维度,进行多领域、跨学科、专题性的研讨与交流,推动中国终身学习、在线教育发展,传播教育新理念、新成果,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学习型大国建设。 http://zxxx.net.cn/pageNews.html?id=51465bd2b09cd18f19ad45606cd32104
15.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中国学生参加2011年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精彩视频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 2011年第一期简报 2010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教育项目主管研修班会议…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推广工作启动会会议资料下载 您日常访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的频率是多少?每天 https://www.xiaoxiaoto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