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模的扩大为新泰山医学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办学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新泰山医学院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规模扩大后,党委研究制定了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确定学校中长期办学规模和建设规划。对学校现有4个校园的功能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调整、统一建设,同时按综合性大学用地要求,2002年征用土地近3000亩,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总体规划,建设新校区。新校于2002年底开工建设,2003年9月第一批近7000学生入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具备适合20000名在校生规模的办学空间,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医工结合为特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同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努力把新泰山医学院办成医、工、文、理、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逐年加大投入购买教学科研设备。加强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实验室建设,现已建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2个,所有教室全部配备了电化教学设备,教学用微机880台,实现了微机联网。购进电子图书25万册,建成拥有10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基础部的机能实验室、放射系的CAD实验室等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校投入近800万元购置大型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基础医学研究所成为功能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形态学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基地。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培养、引进、提高、稳定”的人才政策,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进行了岗位调整,加强了教师的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11名院士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培养和引进博士、硕士153人。现有90人正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学校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讲课比赛、教学能手评选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引进师资150多名,全部充实到教学和学生管理第一线。
走进泰山
泰山医学院校园风光走进泰山医学院,就是走进多彩的的空间,绿柳婆娑戏湖水,蝶飞鸟鸣,繁花吐艳,宽阔的操场,宏伟的教学楼,书声朗朗,一派生机盎然,走进泰山医学院,就是走进如痴如醉的梦幻;
走进泰山医学院,就是走进成功的摇篮,青春耕耘,耕耘理想,追求播种,播种明天,知识的花蕾,赢得的灿烂,都在师生聪慧中闪现,走进泰山医学院,就是走进人生壮美的起点!
青春希望
青春喷射出光芒,照耀我们登攀理想的辉煌
青春捧出累累硕果,奉献给明天希望的太阳
青春攀登攀登希望那是人生最美的乐章!
青春攀登攀登希望那是人生最美的乐章!
青春攀登希望!
青春攀登希望!
青春喷射出光芒,照耀我们登攀理想的辉煌.
青春捧出累累硕果,奉献给明天希望的太阳.
青春攀登攀登希望那是人生最美的乐章最美的乐章!
专业群体
办学理念
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乌克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医院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讲学、研修,与日本、韩国高校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
泰山医学院校园风光泰山医学院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举世闻名的泰山脚下,蜚声中外的国际旅游名城泰安城内。历史发展经历了:
1865年登州文汇馆;
1891年华美医院医校;
1903年共合医道学堂;
1911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
1917年齐鲁大学医科;
1925年齐鲁大学医学院;
1952年山东医学院;
1974年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
1979年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1981年泰山医学院十个发展时期。
文汇馆
1865年美国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传教,其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登州(现蓬莱市)开设文汇馆。
1883年,美国长老会医生聂会东与其妻子到达登州,准备在文汇馆开设医科,因设备和人员不足,便租赁了一所寺庙的房子,用作教室和诊所,并招收了5名学生,传授西医知识。
建立医校
1890年,聂会东奉调到济南协助教会工作,在东关华美街(今兴华街、后坡街)16号,与洪士凡夫妇及安德逊女士扩建了“女士医院”,并建医校,定名为华美医院医校,当年招生5名。与此同时,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武成献、巴德顺等分别在青州、邹平、沂州(今临沂)所办的教会医院里设立医学堂,招生授业。
1903年,在山东的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决定将济南、青州、邹平、沂州的医学堂合并成为“共合医道学堂”,聂会东任校长,学制四年,在四地进行教会和轮流实习。
1907年,美、英教会在济南南新街购地建设医院和学校,从此,共和医道学堂有了固定的校址和教学医院,成为当时教会在华所办的四大学堂之一。
学堂更名
学校历史图片1911年4月17日,共合医道学堂正式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聂会东任校长。1915年,建护士学校,学制四年。1917年,齐鲁大学正式成立,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成为齐鲁大学医科,学制七年。1920年设药学专修科、学制二年。1921年4月,创办《齐鲁医刊》。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学校迁至成都,借读于华西大学。日军投降后,1946年,学校迁回济南原址。
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齐鲁大学主要负责人带领部分师生迁往福州。9月,济南解放后留济师生相继入学开课。1949年,江南解放,南迁福州师生返回济南,由张汇泉任医学院院长。
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接受外国津贴的机关学校的决定》之后,1951年1月,人民政府出资援助齐鲁大学。
山东医学院
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952年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校址迁入原齐鲁大学校园。齐鲁大学医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98人。
1970年8月,在“备战备荒”和“学校越办越向下”的影响下,
山东省革委会决定,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二为一,称为山东医学院,由济南迁往新泰县楼德镇(现新泰市楼德镇)办学。同年10月前后,两校迁到楼德,1971年2月中旬正式合并,占用新泰第二中学和泰安地区农校的全部房地产,作为校本部,下设枣庄、薛城、驿城、曲阜、兖州、泗水、新泰、新汶、宁阳、楼德10个教学点,分属枣庄、楼德、曲阜、新汶4个教学大队管理。1971年3月,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1972年开始在楼德建教学楼和医院。
楼德分院
楼德分院院址包括原新泰二中、泰安农校、新泰县楼德医院等4个互不相连的院落,加上后来征用土地,共占地263亩。学校边建设边开展工作,到1980年,共完成建筑面积31174平方米,加上原有平房,全院共有建筑面积42924平方米。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分院的教职工队伍主要靠总院调配,其次由省组织人事部门协助调进。建院初期,总院决定调给分院138名教职工,实际到校报到的只有116人,其中骨干教师只有36人。后经省人事部门和省卫生厅调进10几名高年资医师,学校又商调和抓紧培养一批青年师资,教学工作才得以正常进行。到1980年,教职工队伍发展到313人,其中教师136人。
按照当时建分院的决定,总院应抽调三分之一的设备装备分院。但总院由于仪器设备自身都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调给分院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极为有限。实验室只能装备三分之一,很多教室桌椅不全,教学条件相当困难。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只能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点,以添置设备。到1980年仪器设备总值才62万元,图书4万册,实验课只能开出60%。
附属医院的建设是与学校同步进行的。遵照省委鲁发109号文件规定,新泰县楼德医院的人、财、物和房地产于1975年1月1日并入分院附属医院。并院之初附院只有60张病床,130名工作人员。1976年11月15日,附院迁到新建成的医院开展工作。到1980年医院开设250张病床,工作人员发展到242人。
建院初期,分院实行学校、医院合一,统一领导。1979年,将附属医院改为分院领导下的独立单位。
为保证临床教学,经省卫生厅批准,泰安地区医院承担了该院教学医院的任务;聊城地区一院、二院,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莱芜县医院,新泰县医院等作为实习医院。
建院初期,学校只设医疗专业,1976年前为三年制,1977年后改为四年制,当时都称本科。由于条件限制,实际招生不足,到1980年在校生才达到542人;只达规模要求的54.2%。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建校初期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是:“深入开展教育革命,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学点下放到新泰县红旗、楼德两个公社数个大队,以使学生、教师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学习业务。在招生和毕业生分配上,按照所谓“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审查相结合”的办法招生和逐步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制度。
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始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十一届三中会全后,学校批判了“两个估计”,经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调整机构,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1974年到1980年,全体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面对各种干扰,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尽了最大努力培养医学人才。六年中共招生1042人,毕业496人,培训“七二一”大学生80人,为地方开办各种训练班,共培训1278人。
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学校还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出版了学报,部分教师在泰安地区医院建立了免疫实验室,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进行了研究,发表了4篇论文,受到了卫生厅的表彰。
学校有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放射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肝胆胰外科研究所、生殖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人口学研究所、泰山文化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制药技术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医学人文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等19个科研机构。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4项,省部级课题61项,市厅级课题261项,获得省部级市厅级科技奖励137项;发表论文3000多篇,被SCI、EI等收录80篇;出版著作教材200多部,其中主编副主编卫生部、教育部规划教材30多部;获得各类专利30多项。
为适应社会需要,学校还开展多渠道办学,自1984年开始,致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办了脱产临床医学专科、护理专科、医学影像专科升本科;夜大临床医学专科、护理专科;专业证书班临床医学专科、护理专科、医学影像专科、医用电子专科,以及各类短训班等。另外还设有职业中专医士、护士两个专业。
与泰安卫校合校以后,1981年专任教师达到210人。但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水平亟待提高。到1993年底,专任教师269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2人,讲师157人,助教31人,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26%。大部分教研室都有了学术带头人。师资结构趋向合理。
1981年以来,学校不断增加设备购置经费,多方筹集资金近300万元,改善实验设备条件。到1993年底,仪器设备总值达728万元,等于合校前的12倍,已开实验课时数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校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1985年建成电教室,1992年建成视听中心,配备了一套完整的比较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和1700多部教学片,能以2—3个频道同时播放教学节目。
图书馆藏书逐步增加,1993年达到14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种,报纸70多种。1990年建成了4394平方米的图书馆楼,分别设立了教工和学生阅览室,共430个座位,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任务繁重和设备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自1980到1993年,共上科研课题322项,其中省、厅计划课题60项,取得科研技术成果67项,完成学校自定的科研题目261项,发表论文862篇,出版著作79部;出版学报44期。学校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特别是1985年以来,先后选派部分教师分赴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考察,聘请和接受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来该院讲学。
1984年省政府批准在泰安市建附属医院,设计规模为600张床位。1987年10月,附院开始由楼德迁来泰安,1988年5月20日正式在泰安开诊。到1993年底,附院占地109亩,建筑面积32545平方米,床位420张。兴建145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增加病床300张。1992年7月20日,学校党委决定医学系临床教师到附院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医教矛盾,促进了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的共同提高。1990年4月13日,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在省卫生厅与济南市领导的主持下,与该院签订协议,成为泰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87年7月19日,省卫生厅批准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泰安市精神病院、省千佛山医院、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莱芜钢厂医院、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为该院临床教学实习医院。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八十八医院也承担了该院的教学实习任务。
到1993年底,该院共有2所附属医院,14所教学医院,5所教学基地,2所实习医院,共有教学、实习病床6000余张。
学校从楼德搬迁泰安二次建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学校建设。这期间,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职工宿舍楼、学生餐厅礼堂,1.2万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等基本建设。投资400万元在附院建成临床教学区,投资建成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加大教学科研投资,图书经费逐年递增。学校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美化绿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98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加强了外语、计算机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选修课的门类,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的比例,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研究,确立教学科研课题160项,其中有6项列为省教委计划课题。
学校时有教职工641人,有专任教师322人,其中正副教授153人,博士27人,硕士95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3人。
学校从楼德搬迁泰安,经过20多年的建设,到三校并入前,学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1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4MS泰山医学院
学校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7.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1亿元(不含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196万元,各类图书256.56万册。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居于山东省高校先进行列。学校主办的《泰山医学院学报》为山东省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放射学院、社会科学部、基础医学部(2011年临床医学系并入基础医学部)、人口与计划生育学院、口腔医学系、药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科学系、信息工程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省级重点
【外科学】
外科学(骨外)学科于1991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山东省属本科高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对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该学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医学博士3人,医学硕士8人,硕士生导师4人。拥有国际先进的层流手术室、CYBEX肢体等动功能评定与训练系统、G型臂X光机、Styker关节镜系统(3套)、C型臂X光机(2台)、X线骨密度仪等现代化诊疗设备。
该学科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脊柱不稳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研究;(2)关节软骨疾病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研究;(3)生物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关节镜手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股骨头坏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测弯、脊柱骨折脱位、老年性骨关节炎、断肢(指)再植等多个方面的诊断治疗技术达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
自1992年以来该学科承担省科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科研课题十余项,已鉴定课题7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发表11篇,出版著作10部。“螺旋式椎体融合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融椎器的研制属国内首创,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教授12名,副教授16名,博士7名,硕士20名,省级、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6名,有18名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建设,现有磁共振成像机、数字胃肠机、DR、乳腺钼靶X光机、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遥控胃肠X光机和悬吊式X线摄影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钴60放射治疗机、模拟定位机、肿瘤后装治疗机等大型整机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2300万元,实验室面积达7500平方米,实验室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不仅用于影像技术展示、设备陈列,也成为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重要基地。博物馆面积现为2000平方米,已收集具有收藏价值的CT、X线机、MR、DSA系统等X线设备200多台件,为学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影像医学】
泰山医学院校园风光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前身为泰山医学院放射系,成立于1985年。放射学院现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山东省“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点,卫生部全国放射技师培训基地,卫生部放射技师培训基地,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医学影像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现开办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
放射学院现有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放射治疗与防护、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学、医药机械、自动控制8个教研室,有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工程、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博物馆)、金工实训中心5个实验室。教学设备总值达到3200余万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11人,副高职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高级实验师)23人,中级职称(讲师、主治医师、实验师)24人。教师中,博士9人、硕士3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省级或校级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11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放射学院形成了医、工、理相结合的专业教学特色,医学影像学专业,在国内享有较高办学声誉。
【医学影像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信息科学的交叉融。是现代医学的标志学科。
毕业生可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放疗技术工作,或到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公司从事设备安装与维修、设备管理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综合工程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其基本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研究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把物理、化学及技术科学中新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疗装置的研制与功能开发,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
放射学院1994年开办医用电子技术专科专业,2001年开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学制4年。
【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专业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学科,是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体疾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在肿瘤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学及核医学技术中,解决辐射剂量、影像质量、质量保证、治疗计划设计等临床问题。学制4年。
专业的设立主要培养社会亟需的、掌握医学放射诊疗设备基本原理、医学放射诊疗的物理理论和医学临床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医学放射诊疗技术、放射诊疗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承担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工作,以及从事医学诊疗设备研发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影像物理学、放射物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剂量学、医学影像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临床医学基础,了解大型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方法。
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老年病科】
老年病科于1997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并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通过了省卫生厅的三次评估。
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水平突出的学术队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3人,副高职称12人,博士12人,硕士19人。学科人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13项。获省部级三等奖5项;获山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获厅局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共108篇,其中在国外期刊发表8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
该学科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四个,分别是①老年脑卒中与痴呆防治研究;②老年冠心病与高血压病防治研究;③老年糖尿病与骨质疏松防治研究;④老年恶性肿瘤的放化疗综合治疗研究。
【药理学】
泰山医学院校园风光该学科拥有3500M2的专业实验室,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高效薄层扫描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1084万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讲师8人、助教9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3人。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
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1993年和2001年以来的两次重点建设,推动了学科建设水平与教学科研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药理学科为主体,多专业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集药物研制、筛选、评价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和群体优势。已承担国家、省、厅级教学与科研课题33项,横向合作课题8项,主持或合作完成新药研制7项,为省内外多家药厂提供了10余种新药的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发表学术论文326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实验技术与实验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自然科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1999年《药理学》被列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004年《药理学》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化学专业】
【研究生教育】
在职培训包括卫生部批准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及医护药工作人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党委领导
书记:王长松
副书记:王学春、郭爱英、付朝广
委员:王长松、王学春、郭爱英、付朝广
王庆宝张成利、彭春雷、李伟、邢金亮
纪委书记:邢金亮
行政领导
院长:王学春
副院长:王庆宝、张成利、彭春雷、李伟
1979年6月13日,省委批复:同意将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迁至泰安,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1980年4月,省计委下达了在泰安建校的设计任务书,学校开始在泰安进行基本建设。11月24日,省府《关于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迁往泰安办学的复函》对贯彻执行省委的《批复》作了若干规定。1981年1月1日,分院开始从楼德迁来泰安。
学校迁来泰安后,遵照省府《复函》中关于“除附属医院属泰安分院外,其余房舍交泰安地区办教育使用”的指示精神,于1981年将楼德的房地产移交给泰安地区,共计土地130亩,房舍624间,建筑面积23893平方米。
1981年9月28日,省府以鲁政发124号文通知:接教育部1981年7月11日教计高字157号文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命名该院为“泰山医学院”。
学校迁到泰安之初,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19048平方米(大部分为平房)。后经学校几次征扩用地,并加快建设,至1993年底,共占地189亩,建筑面积71143平方米,其中新建实验大楼、教学楼、职工宿舍楼等共计59383平方米,完成基建投资1706万元。1980年3月,省教育厅批准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1981年9月28日,省政府鲁政发124号文件规定该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规模为1200人,每年招生200人。
新校区(校本部)火车站乘9路车到泰山医学院下车即到。
老校区(天外村校区)——泰安市迎胜东路2号(271000),市内乘10路环行车到东方大酒店下车即到,或火车站乘3路公交车直达泰山医学院。
另外还有人口(天外村西区)与化校两个校区(教职工居住,不是教学区)。
泰山医学院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泰山医学院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
徐淑凤代表学校致辞,对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她指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泰安城市节点落户泰医,是对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高度认可。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各兄弟院校、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为周边教育系统提供优质的接入服务,扩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接入院校(单位)共享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泰安地区的教育及科研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