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6日讯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诊体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拓宽医疗服务模式,再造门诊新流程,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医院借助“互联网+”手段建设智慧医院的典型做法总结如下:
1.开通互联网医院,让看病咨询更便捷
2.多途径支付让缴费更省时
开通了就诊卡储值、医保诊间结算、手机支付、自助设备支付、二维码扫码支付等多种缴费途径。
3.实行病历复印配送,让患者“零跑腿”
4.影像胶片数字化,让患者不需要取胶片
5.开通院内导航系统,让问路更简便
6.健康查体报告全部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
7.门诊慢病续方,医保线上支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减少患者在医院聚集的风险,在2020年3月底,上线了门诊慢病续方功能,需要定期来院拿药的慢性病患者,通过医院互联网医院门诊慢病续方功能,上传之前拿药的处方照片、药盒照片、社会保障卡号等信息,即可发起申请,医生审核后开立处方并短信通知患者,患者收到短信后点击医保结算功能,借助医保电子凭证的实名认证,实现移动端的医保结算功能,结算成功后凭缴费信息来院取药。
8.核酸检测自助申请,避免核酸检测开具排长队
9.对接健康山东信息平台,门诊就诊实行“一证通”管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医院于2020年7月份推出门诊就诊“一证通”,该系统基于“健康山东”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比对、人工智能手段和医院HIS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在就诊人员进入医院大楼门口闸机设备上刷身份证,快速比对持证人脸与所持身份证信息,同时自动上传到省卫健委“健康山东”信息平台上进行其他健康数据比对,比对成功后,设备显示“健康绿码”并且语音提示,自动打开闸机门,人员就可通过,极大的提高了门诊疫情防控效率。
10.上线电子发票,让纸质发票成为历史
2020年9月15日,医院第一张电子发票正式开立,标志着纸质发票逐渐成为历史,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具有同等效力,并且具有便捷、易保存的优点,很好的解决了纸质票据的各项弊端,优化了票据领用、发放、核销、存储等管理流程,更解决了患者发票保存问题,大大降低了患者因发票丢失所带来的困扰,山东新闻联播对这一便民举措进行了报道。
11.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
2020年12月,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特别是孕产期的准妈妈,医院经过多方考察与杭州微脉公司共同推出了孕期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精心定制的孕产期服务包,为来院产检的准妈妈提供排队、预约、缴费、停车等一系列专属服务,同时结合线上互联网医疗,孕妈可自主选择熟悉信任的产科服务团队进行绑定,针对产检情况进行咨询,让准妈妈接受的不再是单次、随机的服务,而是连续和有周期、专属性的服务。有效提升高危孕妇管理水平,助力孕妈们少跑医院,少操心,全方位呵护孕期之旅,为济南市的孕产家庭带来更便捷的就医新体验。
12.实现人员出入智慧管理,住院患者、陪护和职工、物业快捷“一脸通”
2020年12月,“一脸通”智慧人员出入和陪护管控系统在医院正式上线启用。住院病人和患者在病房护士站(职工、物业人员在保卫处)实现一对一信息绑定,采集人脸信息后下发至各楼闸机和门禁系统,住院人员进出病房不必出示纸质陪护证,轻松刷脸识别。同时患者出院后,信息自动失效,方便各类人员快速验证通行,减轻了保安和护士的工作量。该系统的上线运行使用,创新性地提高了医、患、陪和物业人员精准管控水平,与之前进入门诊的身份证与健康码即时联动,一起构成了人员出入的智慧管理体系,同时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智能化目的。
13.应用智能化设备,方便患者,提高效率
医院在儿科诊疗基地暨医技手术中心建设中率先应用导医机器人,患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机器人进行人机沟通,了解医院简介、科室布局、专家信息等,甚至根据其内置的200多种常见病及症状数据库直接完成患者导诊。方便病人的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
智能物流机器人,解决手术物品的快速传输和洁污物回收输送,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人为参与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保证了病人治疗效果。智能物流传输系统可以迅速将术中切除并需要化验的病理样本传送至病理科,通过与输血管理系统有机结合,手术用血可直接从输血科传送至手术间,输送全程配有高清摄像头跟踪记录,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可追溯性。
数字化手术间内,专用医学影像大屏、医生工作站与HIS、EMR、LIS、PACS等系统紧密集成,手术和麻醉医生随时可以调取包括医嘱、影像、检验检查结果在内的患者的全部诊疗信息,方便医生全面及时的掌握患者病情。
14.开展移动护理建设,实现医嘱闭环管理
医院完成了移动护理和护理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患者扫描入院、分组、手术、转床、转科、出院全流程监控,完成了药品、检验、检查、输血、手术、护理治疗的闭环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