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图书馆藏书9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232种。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应用技术学院、临床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个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
沈阳医学院师资力量
沈阳医学院系院建设
学校建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病原生物学为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病实验室、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沈阳市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价研究实验室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医学生物技术工程中心为沈阳市工程中心,人体科学展览馆为辽宁省科普基地,附属中心医院手外科为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沈阳医学院教学成果
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纵向科研经费总计达2415.6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SCI、EI、ISTP三大国际公认检索数据库收录54篇;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5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21项,国家专利21项。与吉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71人。
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中心医院作为沈阳市西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居市属医院之首,编制床位1500张,是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辽宁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辽宁省全科医学基层实践基地及沈阳市医疗、护理、检验、营养质控中心、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以创伤外科为特色,手外科是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附属第二医院编制床位1400张,是辽宁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心血管、周围血管和心理专业为特色,以介入医学为技术优势,血管介入治疗达到省内领先水平。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即沈阳二四二医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沈阳二四五医院、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沈阳市骨科医院、沈阳市口腔医院和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先后与美、英、日、荷、澳、加等国家二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国际、全国学术会议。200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有巴基斯坦、加纳、尼日利亚等35个国家的8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2、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16年1月,中国医大拥有教授708人,副教授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01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53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517人,硕士生4393人,普通本专科生8105人,外国留学生730人。学校总占地面积137.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28万平方米;该校已有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的学术影响力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
中国医科大学成长历程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卫生部原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8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着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着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4位。
中国医科大学专业建设
国家级教学项目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教学团队2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精品教材2本,“十二五”规划教材11本;省级教学项目有示范性专业7个,品牌专业1个,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学团队10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实践教育基地(校外)2个,实践模拟教育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精品教材8本,“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
有国家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3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研究中心3个,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13个;有辽宁省医疗中心37个。学校附属3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9295张,牙科综合治疗椅169张。
中国医科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1392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4.2%,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0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1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教授级687人,副教授级945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05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503人。在校各类学生57799人,全日制在校生15091人,其中博士生1187人,硕士生4117(含七年制)人,普通本专科生8629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585人,附设卫生学校学生573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常务理事)以上者65人,其中担任主任委员者13人(含候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5人、卫生部14人次、省级7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8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5人、千人层次88人。
中国医科大学校区介绍
学校总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9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馆藏纸质书刊118.26万册,电子资源计21TB;订购中外文全文书刊数据库31种,日文医学文献收藏尤其丰富,为全国日文医学文献中心馆。实验动物部是辽宁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辽宁省转基因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办学术期刊16种。
中国医科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86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307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先后派出教师5195人次到国外研修和考察,近年来开展了60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5个CMB项目。
3、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何氏医学院简介
辽宁何氏医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根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8000人。
辽宁何氏医学院专业建设
辽宁何氏医学院教学理念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健康医疗服务业及区域经济社会主导产业战略需求,坚持科教融合的产学研办学特色,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重点打造视觉科学特色学科专业群,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扎实开展通识教育、PBL教学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与教学体系,实行全程、全员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大学生为股东的创业公司——大学生创业梦工场,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突出贡献企业等称号。学生先后荣获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冠军、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二届“青创赛”一等奖、全国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地区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辽宁何氏医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以“梦想、感恩、学问、执行、结果”为院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发挥“医、教、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优势,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独立生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