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学一直秉持着“学用结合”的思路,坚持将思政课“红”的底色与农业院校“绿”的特色深度融合,打造了以“红绿交融”为特色支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波,今天带来的思政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他结合本校学科特色,例举了大量农业领域的人物故事与思政案例,通过他们的事迹,启迪学生悟思想、学本领。而这个课程,在今年年初也获批了山东省学校思政金课、山东省一流课程。
许星宇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让我自己感觉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让我明白,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李京伦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更加激励我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也加深了我对思政课的理解。
李波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我们凝练成了我们自己的思政课教学特色,那就是“红绿交融”。引导同学们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我们青春力量,学好我们的专业,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让学生真正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学校一直对标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力促马克思主义“红”的底色与“新农科”专业“绿”的特色深度融合,“以红点绿”勾勒课程底色、“以绿促红”凸显教学特色、“红绿交融”厚植学生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思政课内容独具特色外,形式上,学校还创新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初心课堂”。几百米的主题展览,师生们可以在边走、边看、边听、边想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中汲取前行力量。
张馨月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对于乡村振兴我越来越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农大学子,我更应该真正地深入到田间地头。
周莹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要培育一批新农人,然后发挥我们的这种价值。
我们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痛点或是难点,就是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针对这一难点问题,学校将“使命担当”贯穿于思政课教学,鼓励青年学子走进田间地头“吃苦进补”。在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岳庄村的乡村振兴驿站,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系党支部书记申天琳正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勘测。
申天琳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系党支部书记
学生在乡村振兴驿站中得到了锻炼,把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落到了实地,这其实也是一种课堂思政转换成这种校外实践的一种体现。
据悉,乡村振兴驿站项目始于2023年下半年,建设的定位是服务全省基层农村。通过让师生扎根基层,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打通科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历史舞台上贡献农大力量。
房文慧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让我更了解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吴清云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我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一直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场域,探索建立起“四位一体”实施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形成了“红绿交融”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截至目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思政课“金课”3门。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2项。
让学生在这个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入到实际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使同学们真正地把我们这个思政课所讲的内容落实下来,贯彻下来,也就发挥了我们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