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同位素标记;衍生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物;生物样本;评述

1引言

小分子代谢物作为人体内生物过程的中间体和终产物,是正常生理过程、病理过程以及对治疗干预的药理学反应的重要指标\[1\]。研究体液和组织中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可深入了解代谢通路和疾病机制并有助于疾病的诊疗与预后。但复杂生物样本中的代谢物,一般含量较低,基质对分析和测定的干扰较大,直接对其进行分析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检测要求。而衍生化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将难于分析检测的目标物定量地转化为更适合特定分析的化合物\[2\]。随着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谢组学研究中对小分子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日益重要。基于同位素标记内标化合物的同位素稀释法可获得精准可靠的绝对定量分析结果,但同位素内标物合成困难且昂贵,商品化的种类有限,难以获取所有目标分析物的同位素内标是不现实的,从而限制了该定量方法的广泛应用\[3\]。

近年来,为了克服对同位素标记内标化合物的依赖,一些课题组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衍生化(Isotopecodedderivatization,ICD)技术\[4~7\],通过衍生化反应分别向生物样本及其对照组引入化学结构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稳定同位素标签,再利用LCMS/MS对两组样本进行比较,确定目标物的含量变化。这种标记方法使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分析物同时获得相应的同位素衍生物,将同位素标记的分析物作为内标可以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并解决同位素内标物获取困难的问题。此外,ICD借助衍生化反应引入的同位素标签,能够增加分析物的电离效率,改善其在LCMS/MS中的色谱质谱行为,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8~10\]。基于ICD的LCMS/MS方法能够对复杂生物基质中具有相同标记反应特性的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差异分析及谱图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有数篇关于小分子代谢物\[3,11~15\]和定量蛋白组学\[15~17\]等方面的ICD综述,而本文是以ICD试剂靶向的目标物官能团进行分类,以ICD试剂为导向,总结了近几年报道的ICD试剂及其结合LCMS/MS在动物样本中小分子代谢物的最新进展。

2定同位素标记衍生化技术

ICD最早出现在蛋白组学相对定量研究中,主要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生物样本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随着新型ICD试剂的不断出现,该技术已扩展到代谢组学和转化医学等领域。这种标记策略将化学反应与生物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ICD技术是以待分析物的目标基团为反应活性部位,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使其与ICD试剂相连,从而将不同同位素标记形式的质量差异标签引入到目标物中。应用ICD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轻质和重质同位素标记试剂分别与两份样本中的目标物进行衍生化反应,按比例混合后进入LCMS/MS分析,最后根据“轻”“重”衍生物产生的离子对的峰面积比值即可对含相同功能基团的系列组分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其工作流程见图1\[3\]。当其中一组样本是浓度已知的标准品时,将其衍生物作为内标物,可以实现样本中目标组分的绝对定量分析。如ICD试剂采用多种同位素编码的标签,可对目标物进行多重定量分析标记,适用于多组样本间的同时比较及生物学过程的动态监测,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实验的重复性。其中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iTRAQ)和串联质量标签(TMT)可对多肽的氨基分别实现八重\[18\]和十重\[19\]标记。Dephoure等\[20\]将三重代谢标记与六重TMT结合,实现了18组样本的同时分析,大大提高了蛋白质组相对定量分析的通量。

ICD与LCMS/MS相结合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模式下向分析物引入高亲电或亲核的结构,在ESI模式下引入永久性带电荷或易离子化的结构,提高检测灵敏度\[8\];增加高极性和高亲水性化合物的疏水能力,使其在RPLC上得以保留并分离;增加分析物的稳定性以及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分子量;标记对象广泛,同时获得具有相同标记反应特性的某类分析物的同位素内标物;校正基质效应和每次运行间的电离差异,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度\[23\];易于未知代谢物的鉴定等。

3稳定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应用

ICD结合LCMS/MS的方法适用于生物样本中代谢物的定量分析、差异分析及次级代谢物的谱图分析。本文以ICD试剂靶向的目标物官能团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基团的ICD试剂并对该方法在动物样本中羧酸类、胺类、含羰基、含巯基和含羟基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述。

3.1羧酸类化合物羧酸类化合物在生物分子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已被证明与2型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和生理病理学紊乱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羧酸类化合物可在MS负离子模式下检测,但灵敏度通常较低,同时用于分离羧酸类化合物的流动相并不总与ESIMS相容\[12\]。因此,常在分析前将其衍生为易离子化、更疏水或碱性的衍生物,使其在ESI或APCI正离子模式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常用于靶向羧基的ICD试剂及其应用分别示于图2与表1中。

Guo等\[31\]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羧基ICD试剂12C2/13C2对二甲氨基苯甲酰甲基溴(DMPABr,图2A)。DMPABr衍生物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叔胺基团,增加疏水性进而改善RPLC保留的芳环以及利于代谢物鉴定和准确量化的同位素标签。DMPABr衍生物的信号增强了2~4个数量级,但胺类可与DMPABr反应抑制羧酸类化合物的信号。Peng等\[24\]对该方法加以改进,在DMPABr标记前使用液液萃取富集羧酸化合物。液液萃取在酸性条件下(pH约为1)可有效地分离胺类与羧酸类化合物,并将样本中降低标记效率的水移除\[24\]。

2,4二甲氧基6哌嗪基嘧啶(DMPP,图2B)是一种高专一性的羧基标记试剂,在基于碳二亚胺缩合的标记条件下,15s即可实现快速标记且不需要诸如高温等苛刻的反应条件。DMPP具有高质子亲合能(嘧啶环)和适中的疏水性,可提高多种含羧基化合物,如小分子有机酸、脂肪酸、多肽、蛋白质等底物的质谱响应\[5\]。H6/D6DMPP试剂已应用于尿液\[5\]和甲状腺组织\[25,26\]中脂肪酸的定量分析及差异分析。

Ogawa等\[28\]合成了H4/D41\[(4二甲基氨基苯基)羰基\]哌嗪(DAPPZ,图2D),用于二十碳五烯酸(EPA)和花生四烯酸(AA)的定量分析,衍生物的酰胺键断裂产生特征性产物离子m/z148。EPA和AA的羧基经衍生化后,MS检测灵敏度分别提高了100和300倍。

上述ICD试剂衍生化反应简单易行,标记效率高,不仅凭借同位素标签实现了羧酸类化合物的准确定量分析,还通过引入质子亲合能高和疏水性强的基团(哌嗪基、嘧啶基和苯环等),大大提高了质谱仪从复杂生物样本中检测羧酸类化合物的能力。与上述LCMS/MS方法相比,ICD较少应用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羧酸类代谢物的分析中。Bruheim等\[11\]综述了3种ICD结合GCMS的分析策略,其中H3/D3氯甲酸甲酯(MCF,图2G)\[32\]和H6/D6N(特丁基二甲基硅)N甲基三氟乙酰胺(MTBSTFA,图2H)\[33\]可用于分析羧酸代谢物。由于氯甲酸烷基酯在水相介质中与氨基和/或羧基衍生化快速,衍生物稳定,并且可以对氨基和羧基分别进行标记,最近,Tumanov等\[34\]将H3/D3MCF应用于大鼠肝脏、血浆和尿液中氨基酸和非氨基有机酸的定量分析。

3.2胺类化合物

丹磺酰试剂在碱性介质中可以对一级胺、二级胺和酚羟基实现快速标记,而不包括叔胺和醇羟基类化合物。丹磺酰化能够改善分析物的带电性和疏水性,引入的碱性叔胺基在酸性LC流动相中易离子化,萘基能增加衍生物的疏水性及其在RPLC上的保留\[36\]。丹磺酰氯(DNSCl,图4A)可将胺、氨基酸和苯酚ESI正离子响应信号增强1~3个数量级\[4\],该试剂现已应用于尿液\[4,38~40\]、汗液\[36\]、脑脊液\[37\]和粪便\[39\]等样本的次级代谢物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5二乙基氨基萘1磺酰氯(DENSCl,图4B)在结构上与DNSCl类似,其中连接到萘基胺的两个甲基被乙基替代,乙基可以增加疏水性并提供更强的给电子倾向,使得DENSCl衍生物在离子化时有更强的表面活性而易生成更多的气相离子,并具有更高的质子亲和力\[41\]。此外,DENSCl可形成3种同位素质量差异标签(12C4/12C213C2/13C4),能同时对3个样本进行分析,比DNSCl双重同位素试剂(12C2/13C2)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分析速度\[41\]。

上述氨基标记试剂的衍生条件简单,衍生物稳定且可以显著增强胺类化合物的离子化效率。但由于丹磺酰基和NHS酯较高的反应活性,这些氨基ICD试剂还能与酚羟基类和巯基类化合物发生反应,不能实现对氨基专一性的标记。因此,进一步开发新型氨基特异性ICD试剂是很有必要的。

3.3含羰基化合物

羰基ICD试剂吉拉德试剂P(GP,图6A)主要由能够改善分析物色谱质谱行为的季铵和与羰基反应的肼两部分组成,H5/D5GP已应用于血清中含3酮和3β羟基的固醇\[51\]及人卵泡液中7种类固醇\[52\]的分析。

2肼基1甲基吡啶(HMP,图6B)可用于含羰基化合物的标记,HMP衍生物的电离效率相当高且在CID下产生特征性的子离子m/z108。但由于会形成多个带电离子(\[M-H\]

Symbolm@@和\[M\]2+)及其它碎片离子,HMP并不适用于多羰基化合物的衍生化\[56\]。Higashi等\[53\]利用H3/D3HMP对大鼠脑内别孕烯醇酮(AP)及其前体孕烯醇酮(PREG)进行量化和差异分析,AP和PREG的灵敏度分别提高了500和3000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得以显著提高。

Tie等\[54\]建立了利用美拉肼(T3,图6C)对内源性脂肪醛进行全面表征的策略,衍生化在37℃反应15min,衍生化效率>98%,检测限低至0.1~1.0pg/mL。T3能增加脂肪醛的疏水性及色谱保留,改善分离度,并通过引入的碱性基团大幅增强了离子化效率。

4(2(三甲基铵基)乙氧基)苯胺卤化物(APC,图6D)是一种醛基标记试剂,其中的苯胺能选择性地与含醛基化合物快速反应,季铵基团可以改善MS灵敏度。Yu等\[55\]在QNLS下通过特异性地监测H4/D4APC衍生物碰撞产生的中性碎片(87和91Da),实现了对尿液中含醛基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A)H5/D5吉拉德试剂P;(B)H3/D32肼基1甲基吡啶;(C)H20/D20美拉肼;(D)H4/D44(2(三甲基@基)乙氧基)苯胺卤化物;(E)12C2/12C113C1/13C2N甲氧基N(2氨氧基乙基)丙酸酯;(F)12C2/12C113C1/13C22氨氧基乙基丙酸酯

(A)H5/D5Girard′sreagentP(GP);(B)H3/D32Hydrazino1methylpyridine(HMP);(C)H20/D202,4Bis(diethylamino)6hydrazino1,3,5triazine(T3);(D)H4/D44(2(Trimethylammonio)ethoxy)benzenaminiumhalide(APC);(E)12C2/12C113C1/13C2NMethoxyN(2aminooxyethyl)propionate(MAP);(F)12C2/12C113C1/13C22Aminooxyethylpropionate(AEP)

GP、HMP和T3这类含有肼基的ICD试剂,衍生化条件相对苛刻(如高温或酸性介质),同时由于肼还能与小分子羧酸发生反应,标记反应缺乏特异性\[57\]。而APC衍生化反应条件温和(pH5.7,10℃),无需额外的样本预处理步骤,对醛的特异性较高。此外,氨氧基试剂,如N甲氧基N(2氨氧基乙基)丙酸酯(MAP,图6E)\[58\]和2氨氧基乙基丙酸酯(AEP,图6F)\[59\]可用于羰基化合物的GCMS/MS分析中,利用AEP或MAP与羰基发生肟化反应生成的肟醚在电子轰击源中碎裂生成同位素标记的乙基碳f离子(m/z32~34),可实现多重分析中羰基化合物的鉴定与相对定量分析。

3.4含巯基和羟基化合物

硫醇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于不稳定性,因为游离的巯基反应活性高,可通过自氧化和硫醇二硫化物的交换反应转化为氧化硫醇\[60\]。而ω溴丙酮基喹啉f溴化物(BQB,图7A)可与巯基烷基化反应生成硫醇喹啉f加合物,稳定巯基的同时引入永久带电的结构,增加MS检测灵敏度。Liu等\[6\]利用H7/D7BQB在母离子扫描模式下监测衍生物CS键断裂产生的离子(m/z218和225),实现了含巯基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该课题组也将H7/D7BQB应用于健康人和5种癌症患者尿液中含巯基代谢物的差异分析\[61\]。

含羟基化合物在LC流动相的酸度范围内通常是中性的,缺乏可电离的基团,MS响应低,且一些羟基化合物较强的亲水性使其难以在RPLC中很好地保留。靶向羟基的ICD试剂能够增加含羟基化合物的色谱保留和电离效率,从而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应用列于表4)。DNSCl除了用于标记胺外,还可用于含羟基化合物的分析,通过液液萃取将羟基代谢物富集到乙酸乙酯层,干燥后复溶于乙腈中,接着将代谢物提取物用经碱激活的12C2/13C2DNSCl标记\[62\]。丙酮(图7C)可选择性地与含顺式二醇化合物反应,通过引入更疏水的异丙亚基阻断顺式邻二羟基以降低极性,从而改善其在反相色谱柱上的分离。Li等\[63\]利用H6/D6丙酮在QNLS下监测目标衍生物产生的中性碎片172Da(H标核苷)和178Da(D标核苷),对核糖核苷进行鉴定。Chu等\[64\]采用二氧化铈分散固相萃取法富集尿液中的

修饰核苷,同时选择性地捕获修饰核苷中的顺式邻二羟基,再用H6/D6丙酮对其进行同位素标记和分析,该方法可以显著降低基质效应,提高检测灵敏度并将非核糖结合物等假阳性结果最小化。

4总结与展望

References

1MamasM,DunnWB,NeysesL,GoodacreR.Arch.Toxicol.,2011,85(1):5-17

2ZhuYT,DengP,ZhongDF.Bioanalysis,2015,7(19):2557-2581

3Toyo′okaT.J.Pharm.Biomed.Anal.,2012,69:174-184

4GuoK,LiL.Anal.Chem.,2009,81(10):3919-3932

5LengJ,WangH,ZhangL,ZhangJ,WangH,GuoY.Anal.Chim.Acta,2013,758:114-121

6LiuP,HuangYQ,CaiWJ,YuanBF,FengYQ.Anal.Chem.,2014,86(19):9765-9773

7MochizukiT,TodorokiK,InoueK,MinJZ,Toyo′okaT.Anal.Chim.Acta,2014,811:51-59

8XuF,LiZ,LiuY,ZhangZ,OngCN.MassSpectrom.Rev.,2011,30(6):1143-1172

9IliszI,BerkeczR,PéterA.J.Pharm.Biomed.Anal.,2008,47(1):1-15

10QiBL,LiuP,WangQY,CaiWJ,YuanBF,FengYQ.TrACTrendsAnal.Chem.,2014,59:121-132

11BruheimP,KvitvangHFN,VillasBoasSG.J.Chromatogr.A,2013,1296:196-203

12BaghdadyYZ,SchugKA.J.Sep.Sci.,2016,39(1):102-114

13HigashiT,OgawaS.J.Pharm.Biomed.Anal.,2016,130:181-193

14FreundDM,HegemanAD.Curr.Opin.Biotechnol.,2017,43:41-48

15ChapmanHM,SchuttKL,DieterEM,LamosSM.Bioanalysis,2012,4(20):2525-2541

16ZhouY,ShanY,ZhangL,ZhangY.J.Chromatogr.A,2014,1365:1-11

17ChahrourO,CobiceD,MaloneJ.J.Pharm.Biomed.Anal.,2015,113:2-20

18OwSY,CardonaT,TatonA,MagnusonA,LindbladP,StensjK,WrightPC.J.ProteomeRes.,2008,7(4):1615-1628

19WernerT,SweetmanG,SavitskiMF,MathiesonT,BantscheffM,SavitskiMM.Anal.Chem.,2014,86(7):3594-3601

20DephoureN,GygiSP.Sci.Signal.,2012,5(217):rs2

21ZhuQF,ZhangZ,LiuP,ZhengSJ,PengK,DengQY,ZhengF,YuanBF,FengYQ.J.Chromatogr.A,2016,1460:100-109

22HigashiT,OgawaS.J.SteroidBiochem.Mol.Biol.,2016,162:57-69

23FangN,YuS,RonisMJ,BadgerTM.Exp.Biol.Med.,2015,240(4):488-497

24PengJ,LiL.Anal.Chim.Acta,2013,803:97-105

25LengJ,GuanQ,SunT,WuY,CaoY,GuoY.J.Pharm.Biomed.Anal.,2013,84:256-262

26LengJP,GuanQ,SunTQ,WangHY,CuiJL,LiuQH,ZhangZX,ZhangMY,GuoYL.Anal.Chim.Acta,2015,887:148-154

27ZhuQF,HaoYH,LiuMZ,YueJ,NiJ,YuanBF,FengYQ.J.Chromatogr.A,2015,1410:154-163

28OgawaS,TomaruK,MatsumotoN,WatanabeS,HigashiT.Biomed.Chromatogr.,2016,30(1):29-34

29HanJ,LinK,SequeiraC,BorchersCH.Anal.Chim.Acta,2015,854:86-94

30ChanJCY,KiohDYQ,YapGC,LeeBW,ChanECY.J.Pharm.Biomed.Anal.,2017,138:43-53

31GuoK,LiL.Anal.Chem.,2010,82(21):8789-8793

32KvitvangHFN,AndreassenT,AdamT,VillasBasSG,BruheimP.Anal.Chem.,2011,83(7):2705-2711

33HuangX,RegnierFE.Anal.Chem.,2008,80(1):107-114

34TumanovS,ZubenkoY,ObolonkinV,GreenwoodDR,ShmanaiV,VillasBasSG.Metabolomics,2016,12(4):64

35ClaesonAS,OstinA,SunessonAL.Anal.Bioanal.Chem.,2004,378(4):932-939

36HootonK,HanW,LiL.Anal.Chem.,2016,88(14):7378-7386

37GuoK,BamforthF,LiL.J.Am.Soc.MassSpectrom.,2011,22(2):339-347

38TaoH,WuY,TangC,LinG,LiL.Anal.Chem.,2015,87(19):9838-9845

39SuX,WangN,ChenD,LiY,LuY,HuanT,XuW,LiL,LiL.Anal.Chim.Acta,2016,903:100-109

40PengJ,GuoK,XiaJ,ZhouJ,YangJ,WestawayD,WishartDS,LiL.J.ProteomeRes.,2014,13(10):4457-4469

41ZhouR,GuoK,LiL.Anal.Chem.,2013,85(23):11532-11539

42TakachE,O′SheaT,LiuH.J.Chromatogr.B,2014,964:180-190

43JohnsonDW.J.Chromatogr.B,2011,879(17-18):1345-1352

44ZhouR,HuanT,LiL.Anal.Chim.Acta,2015,881:107-116

45WagnerM,OhlundLB,ShiaoTC,VézinaA,AnnabiB,RoyR,SlenoL.RapidCommun.MassSpectrom.,2015,29(18):1632-1640

46MochizukiT,TakayamaT,TodorokiK,InoueK,MinJZ,Toyo′okaT.Anal.Chim.Acta,2015,875:73-82

47MochizukiT,TaniguchiS,TsutsuiH,MinJZ,InoueK,TodorokiK,Toyo′okaT.Anal.Chim.Acta,2013,773:76-82

48NagaoR,TsutsuiH,MochizukiT,TakayamaT,KuwabaraT,MinJZ,InoueK,TodorokiK,Toyo′okaT.J.Chromatogr.A,2013,1296:111-118

49TakayamaT,KuwabaraT,MaedaT,NogeI,KitagawaY,InoueK,TodorokiK,MinJZ,Toyo′okaT.Anal.Bioanal.Chem.,2015,407(3):1003-1014

50EllisEM.Pharmacol.Ther.,2007,115(1):13-24

51CrickPJ,WilliamBT,AbdelkhalikJ,MatthewsI,ClaytonPT,MorrisAA,BiggerBW,ZerbinatiC,TritapepeL,IulianoL.Clin.Chem.,2015,61(2):400-411

52GuoN,LiuP,DingJ,ZhengSJ,YuanBF,FengYQ.Anal.Chim.Acta,2016,905:106-114

53HigashiT,AibaN,TanakaT,YoshizawaK,OgawaS.J.Pharm.Biomed.Anal.,2016,117:155-162

54TieC,HuT,JiaZX,ZhangJL.Anal.Chem.,2016,88(15):7762-7768

55YuL,LiuP,WangYL,YuQW,YuanBF,FengYQ.Analyst,2015,140(15):5276-5286

56YamashitaK,KobayashiS,TsukamotoS,NumazawaM.Steroids,2007,72(1):50-59

57EgginkM,WijtmansM,EkkebusR,LingemanH,EschIJPD,KoolJ,NiessenWMA,IrthH.Anal.Chem.,2008,80(23):9042-9051

58BiladeauSK,RichmondWN,LaulheS,NantzMH.Anal.Methods,2016,8(18):3704-3710

59LaulheS,GeersTE,ShiX,ZhangX,NantzMH.Anal.Methods,2013,5(18):4701-4706

60HuangYQ,RuanGD,LiuJQ,GaoQ,FengYQ.Anal.Biochem.,2011,416(2):159-166

61LiuP,QiCB,ZhuQF,YuanBF,FengYQ.Sci.Rep.,2016,6:21433

62ZhaoS,LuoX,LiL.Anal.Chem.,2016,88(21):10617-10623

63LiS,JinY,TangZ,LinS,LiuH,JiangY,CaiZ.Anal.Chim.Acta,2015,864:30-38

关键词:群众;戏曲知识;普及

一、引言

戏曲的传播受到了很多限制条件的阻碍,导致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和推广情况还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还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在群众中宣传戏曲知识的计划,利用科学的手段,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人们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播,通过群众的力量保证戏曲文化的推广。

二、戏曲传承在群众文化中受到的阻碍

三、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戏曲知识的意义

四、戏曲知识在群众文化中进行普及的策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文化知识讲授进行传播,这会使戏曲文化逐渐成为小众的艺术,脱离了大众的视野,更让戏曲文化难以继续传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让戏曲知识成为大众文化,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采取多种措施让戏曲文化保持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江丽君.群众文化推广的有益研究——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结合[J].艺术品鉴,2019,000(10Z):70-71.

[2]闫丽丽,张静.着力推动保定市群众性戏曲音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9,000(003):171-172.

在民国时期,武术又被称为国术,可以提升到国学的层次,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国学热,与武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是我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体现,武术教育在当前看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其次才是一种学习和发扬,武术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提升我们心灵境界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置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真切切的感悟其价值,因此说,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积极的,武术教育属于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这也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

3武术教育是一种国家力量

4武术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

中华民族在受尽百年磨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依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诸多成就,武术也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向世人传达着中国崛起的信号,大国的崛起,绝非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及教育新内容,要围绕社会发展给人们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结束语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

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

(一)什么是国学

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

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传媒环境下传播国学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1.名家讲坛。以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例,该节目的宣传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请来的都是名家大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古典著作,运用现代流行语言思维重现历史,讲述的趣味饱满,吸引了大批观众。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以及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平常百姓,由此国学常识得到大力普及。大众传媒作为桥梁,使得所谓的高雅文化与普通群众紧密联系,彼此了解。

2.字词竞赛。去年开始,《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教育类节目红遍大江南北,这类节目采取了竞赛制的形式,关关设卡,层层选拔。此档节目旨在传播汉字文化及诗词文化,在敲击键盘的时代,掀起了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像当年《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一样,就是用当时新鲜的形式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同时期的节目类型也一定会有创新,现在这几档节目都抓住了荧屏普及传统文化的新核心――好玩、有趣、紧张。

3.翻拍经典。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也是呈上升趋势,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的心理:人们不再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仔细品味名著,而是通过电视、电影了解国学。四大名著被翻拍,在新时代的影视技术下再次演绎不同的视觉效果,电影方面,《花木兰》、《赤壁》、《墨攻》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荧屏。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仅靠一些外在形式慢慢品味着国学真谛。

二、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这个新旧媒体交替的时代,各种媒介相互策动,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虽然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但是国学教育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趋势。

(一)国学传播内容失真

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电视、网络等先进手段的加入,使传播速度更加广泛快捷,某些学者与媒体利用这种工具相互炒作,为了追名逐利,媒体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与神秘感追求,报道一些离奇的、牵强附会的情节,而学者们也乐此不疲。例如,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讲到大禹治水的情节时,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门是因为他在外边有情人,诸如此类的讲解岂不是对国学神圣性的挑战?

国学中既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一定要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切不可过度炒作、盲目传播。

(二)国学传播形式跟风

继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争先恐后的仿效此节目,文化与商品结合,传播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内容扭曲,国学传播形式雷同,相互模仿却缺乏创新。

这些节目传播形式皆坚守大众化取向,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和文化元素加以包装,本是一种机智的文化引导,却因娱乐至上的心理使得价值舆论导向有失偏颇,“它们的灵魂是娱乐,只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包装,面向不同娱乐需求的观众”。

如同物质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样,文化产品同样有它的生命周期。并且,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通过一系列创新、创意支撑的,受众一旦“审美疲劳”,就会失去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学传播时,其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但要秉承一个原则:面向大众、实事求是。切不可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向大众传播国学要揉进多种元素,注入新的智慧,如此才能更好的普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国学传播价值失衡

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传播价值:

1.提升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的转型社会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如世界观、价值观等混乱的问题,而国学的传播价值中就具有提升人文精神的作用。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让人们能够继续恪守传统的道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文化自觉。国学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一方面,对于国人来说,国学的传播能够让国人对国学更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更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以提升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国学的传播通过国际渠道向外传播,从而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并且更深层次次的了解中国,这是国学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3.传承文化观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种价值观念是体现在国学中的。国学传播就担负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当今“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传授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多大提升,并没有感受到国学的核心精神与理念,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改进。绝大多数传播者与接受国学的人们都是从功利出发,舆论导向错误。在国学的传播价值的认知上,不注重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与追求,缺乏远见卓识,缺乏最宝贵的东西,偏离了体现文化传播先进性的正确方向。选取一些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的价值观错误的内容进行传播,亵渎了国学的真谛。

三、国学传播对策研究

(一)丰富国学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国学传播的普及性,要求其传播形式和内容必须充分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国学的传播应该根据受众所处地域环境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状况、民风民俗以及受众个体的文化层次、从事职业、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针对不同层次、类型撷取传播的内容,设计、创造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同时,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要着力保持国学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无误,体现对国学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应有的敬重,避免对国学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在传播形式上也要推陈出新,具有创意性。一方面要追求趣味性,即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两者结合,国学的传播才能健康持续。

进行国学传播不能只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内容的精华,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传播优秀的文化部分,而对一些落后的思想应该进行自觉的理智舍弃。在现代提倡国学教育很有必要,“国学热”的出现说明大众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国学要积极地服务于大众就必须走进大众,走进大众就要健康的普及,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众紧密相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想要真正汲取其精华,就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的揣摩研读,仅靠“商业化”的文化快餐不仅不能传承真正的国学知识,很有可能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国学传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很有必要。

1.加强媒体自身素养。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的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的传播必须承担起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保持批判、继承、发展的主旨,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履行自觉传播、发展和提升先进文化的职能。

大众传媒要着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中彰显的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以及自强、坚韧、奋斗的人文精神。激励广大受众追求安宁幸福,和谐社会,引导他们认识、憎恶并抵制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而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国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得以传播并充分发挥作用。

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各种媒介交互作用,新旧媒体交换,使得国学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复杂,需要受众者增强有关国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识能力,学习正确的、有益于身心的国学精髓,摒弃错误的、有害于身心的国学糟粕,使得国学教育更好的普及到受众者中。

(三)区分传播的通俗化与庸俗化

国学传播需要通俗化,只有通俗化才能为大众接受、理解并吸收。这就要求国学经典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正确的东西,讲出经典的精义所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当前国学的通俗化传播效果很好,但是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现象,例如把“学而优则仕”仅仅理解为做大官,当公务员;网上呼吁在孔庙内树立高考状元碑;通过《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大家调侃的称其为“学术明星”,堪比“超级女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师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对幼师教育的培养具有关键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高校中的幼师教育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幼师专业的学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升幼师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高校幼师教育开始,到幼儿教师在工作岗位中,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对幼儿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现状;问题;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血脉,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信息化时代,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断通过日益开放的校园文化渠道入侵大学生的行为意识,高校亟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目前各大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育人功能。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设计出高质量、品牌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中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5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级、专业分布合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探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路径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其中有42.22%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仅有4.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动机调查中有72.35%的学生表示参与活动是由于对活动感兴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具备了最大的动力需求――学生兴趣。

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却不乐观,只有15.06%学生表示非常了解,9.8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5.06%的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知识的普及在校园中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的需求度调查中,只有10.8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89.12%的学生表示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35.06%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大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在调查中,只有11.11%的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示非常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6.91%,而不满意的占比高达35.56%,还有6.42%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其中,表示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此类活动数量太少、宣传力度不够这两个选项上。这说明,目前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当前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数量不足

调查中有52.59%的学生将对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归于活动数量太少,目前,学校共有17个学院,只有个别学院有固定的传统文化类活动与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层面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节。以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度来说,活动数量还有待增加。

大多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由学院支持社团举办,活动的主题、宣传、参与奖励、内容等各方面都处于较简陋的水平。首先,活动类型单一,大都是书画竞赛、诗词歌咏类,需要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积累,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拒之门外;其次,活动范围较小,除个别校级活动外,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学院、低年级范围内;最后,活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参与奖励、服装道具等都有待完善。

2.活动品牌化意识欠缺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化建设、品牌化培育的产物,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是一种影响较大、深受师生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它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显示,60.49%的学生建议学校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意识不足,没有打造出被学生广泛知晓、认可的高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

三、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方法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你所知道的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如果让你组织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活动,你会怎样设计活动去吸引同学们参加?”第一个问题直观反映出当前学校各传统文化类活动的知名度、普及度,除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曲艺专场等个别活动知名度较高外,被调查者列出的其他活动均为所在学院的院级或社团活动。被调查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直接借鉴到传统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研究中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创新活动设计

2.增加活动频率

3.形成品牌活动

4.注重宣传和总结提升

参考文献:

摘要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本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发展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基础薄弱

(二)观念陈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如何扩大自身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自身软实力已成为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发挥并没有迎合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文化的强大宣传攻势下,我国传统体育已经失去了主导话语权,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如:我国传统武术自我修炼的观念,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在跆拳道、空手道的大力宣传攻势下,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普及率低

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为理想的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俄罗斯将滑雪、民族民间舞蹈等纳入了小学教学大纲中;韩国民族舞蹈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等等。但是我国教学大纲没有有效执行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政策[2],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普及率非常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我国现在已经大力发展城镇化,社区数量空前增加,因此,社区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直接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作用力和影响力的发挥。

(四)民族传统文化失去本色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为表演性、娱乐性、实践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举办,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逐渐向竞技性转变,致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味道,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赛龙舟、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逐渐向竞技类活动演变的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也在逐渐淡化。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统一的理论,促进其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目前,需要科学探索的民族传统体育问题还有很多,如:如何将传统节日与体育娱乐载体结合起来,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有序地推进学校体育课堂等。因此,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力度,充分利用高效科研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二)转变观念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多元的相互交流、碰撞、融汇中取得进展的[3]。随着不断的发展,民族体育活动形态逐渐向人们需求的审美性、健身性、娱乐性价值观转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逐步建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体制,重点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品牌化,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三)提高普及率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要手段,学校应该积极开拓、整合、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民族风俗等方面因素坚持区域性原则进行教学[4]。让民族传统文化进入城市带入社会,现代人开始热衷于具有自然和谐性、民族风俗性、地域风情性、观赏体验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增设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区,设立民族体育文化广场等,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挖掘民族传统文化

三、结语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创新,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汤立许,蔡仲林.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67-72,82.

[2]赵发田.创意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契机[J].体育与科学.2011.32(3):84-87.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季羡林国学院

1996年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明确了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必将承载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育人是关键。据此,本文通过探究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弥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性缺失的意义,介绍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依托季羡林国学院这一宝贵丰富的国学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全方位国学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具体做法,成效显著。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其中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仅与社会风气和高等教育体制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甄别有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博闻强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性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但不足之处却体现为在待人接物方面担当意识不强和解决处理问题批判精神和独创能力相对缺乏。

在“三观”方面,虽然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积极营造丰富多彩有内涵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总体来讲,当前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未能树立牢固的是非观和道德观。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1)思政课的开设重理论轻实践,加之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使学生对思政课避而远之,产生不重视的态度。(2)一些高校寄希望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无奈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选择使得大多数活动的举办都流于形式,最终未达到预期目的。

在心理素质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负、抑郁症、恐惧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处于特定时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心理面临从校园生活向社会过渡的转变,认知各方面都不成熟却急于证明自己。最近几年校园频频发生的大学生故意杀人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下滑的事实。

另外,当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大学针对具体理工科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往往缺乏人文类的课程,致使理工科学生对最基本的文史常识都不懂,在研究学问过程中只注重发扬“求真”的科学精神,而没有注重“求善”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国学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树立新时期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养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

三、季羡林国学院对于推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坐落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季羡林国学院以“季羡林纪念馆”为核心,是目前国内保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遗物和作品最多、最完整的纪念馆。该馆的设立以整理、研究和弘扬季羡林国学思想为重点,是学院师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新一代品德高尚,内涵丰富的人才教育基地。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国学教育将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下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体现了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的重要作用。季先生还说过“对于学习国学,我看大学生,不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大学一年级开始要把国学作为一门必修课,要开始就要学习国学。”体现季先生对大学生学习国学的殷切希望。

基于此,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这一必修课和以季羡林国学院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新特色,对全校所有师生进行素质拓展教育。

(一)围绕《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程的开设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二)以季羡林国学院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新特色

(三)依托季羡林国学院开展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课自开设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季羡林国学思想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切实受益的课程。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聆听报告、参观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在师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赞同,对广大学生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推动了季羡林国学思想的普及和传播,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掀起了学传统,讲爱国,促学习的良好风气。与此同时,也提升广大教师的素质。教师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深受启发,明白为人师表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如完美的人格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师德远比能力更重要。

四、结语

十以来,先后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次论述,充分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必将承担起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学传统文化也将会弥补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短板,其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起到关键作用。2014年12月5日,季羡林国学院被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第二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下一步,学院还将充分发挥季羡林国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教育功能作用,广泛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创办一流大学而努力。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成.国学启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时期;传统体育;现状;对策

一、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层面,即理论研究上得到了丰厚的成果;然而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即实际运作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却做得不够到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偏向于理论基础的研究,进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具体研究。我国有学者对于当下新时期在少数地方流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功效、特点以及其传播方式进行了特别研究,认为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具有相当浓厚地地域色彩;集娱乐、锻炼、教育等于一体,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得到了这些研究成果,但却没有付诸实际。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转向竞技化的艰辛道路。自从我国开始筹备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亚运会,到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在这一段艰辛的转变历程中也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伴,好比在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中华武术就成为了比赛项目,这过程中投入了无数武术爱好者以及体育工作者的心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有很多的项目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普及,要努力使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都转化成竞技项目。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对策探讨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识,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潮流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要保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亦须如此,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之间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沟通,承担起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

(2)对现有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改造进行有力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努力发掘还不为人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来面目,还得要对已经被发掘并被改造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可以分为娱乐性项目和竞技性项目,而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一直是传统体育项目的主流,哪怕是即将竞技化的体育项目还是已经竞技化的项目,多数都只能算得上是世界竞技体育的补充,还不能达到主体地位的高度。而娱乐性体育项目必须打破思想上和区域上的限制,逐渐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的民族体育项目告诉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知晓,才有望将其推向全中国甚至走向全世界。

(3)掌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尊重其发展规律。在新时期体育运用实践上要注意尊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既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已有不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成为了全民健身项目,不但在民族间流行,还扩展到了全中国的各个地区,这些体育活动既具有时代性又不是民族特色,成功的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跟上了新时期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4)借鉴西方各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作为闲暇娱乐的民族传统体育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易受到性别、年龄、体质等各方面的限制,有助于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各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他们使传统体育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力向国民宣传普及,让所有人都参与到传统体育中来。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经验,努力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总体说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演变和积累得来的宝贵财富,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生活中的积淀,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有助于人们找到民族归属感,并且有助于对我国历史的追溯考究,是研究中华民族各个组成部分不可缺失的宝贵材料。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普遍流传和广泛的影响力,都要求人们必须对它进行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发展,最终运用它对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因素正对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形成冲击,其中固然有部分对我国社会有利的因素,但如果彻底失去了我国的特色和原则,则会造成耻辱的崇洋的局面。因此,必须要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力求将它们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魅力。

[1]李继国.浅谈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J]中国民族.2008

[2]李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解读及其体系重构[J]大家.2011

关键词:传统太极拳;继承和发展;传承队伍

太极拳运动自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以来,三百年间演化发展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几大流派。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和竞技武术的长足发展,普及套路和竞赛套路发展迅速,与之相比,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却明显缓慢。传统太极拳比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具有更深刻文化内涵和高深的技击技术,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才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

1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传统太极拳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永远也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它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养生学、中医学及兵法学的精华,可以说,太极拳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肢体的运动,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些人称之为“太极文化”。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扎扎实实做好理论探讨和科学研究工作,要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诸如有关传统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美学思想、生理机制、人体生物力学等做出科学的阐释,使太极拳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理论。

2当今太极拳传承现状

传统太极拳基本上还在延续师傅带徒弟的老传统,体育院校的太极拳基本上只注重竞赛套路及普及套路的教学,而对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及技术深入研究不够。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是为了规范太极拳的演练,为了在太极拳的比赛中规范评比而创编的,但它们还是要以传统太极拳为根基的,传统太极拳才是普及套路及竞赛套路的根。在专门的体育院校,只注重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与体育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分离的现象,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

3太极拳的发展需要传承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重视和提高传承者的综合素质对继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拳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承者素质的提高可以减少当前传统太极拳挖掘整理过程中的一些缺憾,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和推广太极拳。翻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名家高手,莫不是技艺高超且学识广博者。清代初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文武缺一岂道乎”,这句话很有道理,文化知识水平低的人习武,只能从师傅的口传身授下学得一些功夫,而难以有能力领会拳理中高深的内涵,最多只能将前辈的武功依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很难超越前人而有所发展。只有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广博的习武者,才能在习武的过程中精研拳理,用拳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他们能够将太极拳与自己所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融会贯通,并将它们运用到太极拳中,或以其指导太极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在我们这些后辈传承者手中超越前人,有所创新和发展。因此,塑造一支高素质太极拳传承队伍是当务之急。

4塑造一支传统太极拳高素质传承队伍的途径

4.1提高现有传统太极拳传承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者大部分在民间,这部分人技术相当全面,并且在实战方面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在太极拳的技击作用渐渐被遗忘,甚至被认为不过是“长拳慢练”,被日益“操”化的今天,这部分人应该成为对传统太极拳进行挖掘整理的重点保护对象,太极拳之所以是“拳”,而不是“操”或是其它的健身术,就在于它不仅能健身,而且它还具有强大的技击功能,如果“太极拳”要继续以一个“拳”种的名分流传下去,而不至于流于一般的健身术,就应该健身与技击并重,健身为本,技击为魂,不应该一味强调健身而丢掉它的技击功能。因此,对太极拳民间高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2定期对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传统太极拳培训

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师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据调查,有大学学历的体育人口中50%以上的人群体育生活方式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取决于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体育健身方法,而高校武术专业教师对技术的掌握水平和教学水平则直接影响着授课对象对本项目的兴趣,所以,提高高校武术专业教师对传统太极拳的掌握水平,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可以间接影响和提高更多武术爱好者的练习兴趣和技术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在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定期对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传统太极拳培训,并利用多渠道为高校武术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切磋技艺的机会,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4.3在武术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应重视传统太极拳的位置

4.4加大传统太极拳在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素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且,这部分人自身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不仅在对传统太极拳的理解领会和接受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还能够把他们所掌握的其它学科的知识运用到传统太极拳中来,不断地为传统太极拳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加快太极拳发展的步伐。因此,应努力在高校里推广和普及传统太极拳,太极拳运动经过先辈们的不断创新、提炼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哲理、医理、拳理于一体的传统武术拳种,太极拳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只有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推广,才能使太极拳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1]李绍成.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THE END
1.基本操作视频首页 中心简介 师资队伍 实验教学 教学资源 实践活动 实验室安全 信息平台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教学资源 电子教案 实验教材 基本操作视频 教学案例 仪器设备 首页 教学资源 基本操作视频 基本操作视频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369号 | 版权所有 ? 山东农业大学 | 地址:山东省http://huaxue.sdau.edu.cn/syjxzx/4381/list.htm
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平台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 平台简介: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原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调整,于2022年11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由山东农业大学牵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3家共建。实验室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小麦品种同质化严重、育种技术效率低、突破性品http://www.saas.ac.cn/art/2024/12/13/art_169630_10332532.html
3.第二届中国真菌病毒学术研讨会在学校成功举办山农融媒12月15日讯近日,山东植物病理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真菌病毒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向东出席会议,山东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http://www.maichengjiaoyu.net/news/detail?id=0aaa00ac09c54a7d80c38599fa06e21c1642
4.山东农业大学“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林学院设备更新项目(J24一、项目基本情况原公告的采购项目编号:SDGP370000000202402008070原公告的采购项目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林学院设备更新项目(J-24-SDSM-H-035)首次公告日期:2024-11-22二 、更正信息更正事项:采购结果更正内容:1原中标单位为:南京衡桥仪器有限公司; 变更中标单位为:山东爱博科技贸易有限公司,中标金http://www.ccgp.gov.cn/cggg/dfgg/gzgg/202412/t20241218_23906461.htm
5.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6)提交试剂盒制造规程和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已撰写了生物制品申报规程,准备提交。 (7)提交农业部新兽药(生物制品)申报材料。在进行中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研制的试剂盒与国际同类产品性能相当,达与国际先进水平(见查新检索报告) 成果应用前景和范围、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产品可用于畜牧养殖场FMDV野毒感染检测,净https://www.saas.sh.cn/xm/yjpt/content_15452
6.食源性致产多重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两套试剂盒可以同时检测上述6种病原菌,可用于食品及其原料的生物安全监测,也可用于兽医临床诊断。同时致病菌监测调查结果显示食源性致病菌在泰安地区禽肉市场的感染较为严重。负责处理加工程序的人员必须重新审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以减少致病菌感染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34-1011097756.htm
7.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智慧校园平台系统维保服务项目(23dylhf详细信息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智慧校园平台系统维保服务项目(23-dylh-f-08)中标(成交)结果公告一、项目编号:SDGP370000000202302009140二、项目名称: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智慧校园平台系统维保服务项目三、中标(成交)信息:标包:A供应商名称: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https://www.zbytb.com/s-zhongbiao-20104939.html
8.全国招标公告公示搜索引擎登录信息定制开启更多服务 首页|联系我们 全部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 搜索 搜标题 2025年度大件运输保险项目-变更公告 山东省更正公告接收时间:2024-12-21 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智慧交通子平台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公示 河北省中标结果公示接收时间:2024-12-21 https://ctbpsp.com/
9.山东厚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2024年植保学院科技小院设备采购项目(24-SDSM-H-024)中标(成交)公告山东2024-09-11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李宏博课题组设备采购项目(24-SDSM-H-009)中标(成交)公告山东2024-09-10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流感试剂耗材采购项目(自行采购)成交公告山东2024-09-04 https://qy.zhaobiao.cn/enterprise_v_5c00468b314ed805c5c180338a0aaa82_zhongbiao.html
10.中国海洋大学采购平台中国海洋大学采购招标平台,定期更新中国海洋大学及下属各单位发布的仪器产品、耗材配件、试剂标物的采购信息、招标预告、招标公告、中标信息等销售商机。https://www.yiqi.com/cg1126/
11.生物实验创新大赛8篇(全文)三、参赛对象山东农业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参赛方式参赛者自由(可同一学校内跨学院(系))组建队伍,以2~3人为一组。 四、赛程安排 ·初赛 各参赛队伍按照作品格式要求(附件2)独立完成实验设计书,于4月1日--4月15日将实验设计书及报名表(附件1)发送到活动邮箱shjnds2012@163.com,参加初赛(往届参赛作品不得再次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axlazzt.html
12.REV重组env蛋白间接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山东农业大学 | 李彦开通知网号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 , 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的鸡、火鸡、鸭、鹤鹑和鹅等以淋巴网状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尽管REV本身对禽的致死作用并不很明显,但由于REV能使法氏囊萎缩,其致病基因V-rel能引起B淋巴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侵损禽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1097758.nh.html
13.青岛农业大学招生网青岛农业大学招生简章青岛农业大学录取分数青岛农业大学(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肇始于1951年创立的莱阳农业学校;1958年,莱阳农学院设立,开展本科教育;1963年,改为莱阳https://www.52ikao.com/10435.html
14.一种快速检测山药褐变的试剂盒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农业大学 申请日:2021-12-03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公开(公告)号:CN216847482U 专利技术分类:..产生颜色变化[2006.0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山药褐变的试剂盒,本实用新型试剂盒包括包含盒体、盒盖、凹槽、5mL棕色离心管放置室、塑料磨样器及镊子放置槽、10mL离心管放置室https://pbs.lotut.com/zhuanli/detail.html?id=62bd4b04174f9dc05431aa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