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高考七省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拾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6分)

1.B【解析】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

3.D【解析】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4.【参考答案】

【评分细则】总分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

【解析】

5.【参考答案】

①处于“四大家族”圈外的毫无血缘关系的贾雨村想要借此机会与之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性。

②贾雨村趋向贾家,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可见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③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

【评分细则】第一点“差序格局圈子具有可伸缩的特点”得1分,结合贾雨村的行为得1分;第二点答到“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得1分,结合贾雨村的行为得1分;第三点答到“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得1分,结合贾雨村的行为得1分。

“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按照情理,贾雨村的差序格局中英莲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把薛家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也即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不固定,具有伸缩性。

“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

贾雨村趋向贾家,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雨村被贾家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还魂草①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鸣鸣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对友人敏感到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伯伯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故事新编"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B.本文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及细致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通过"我"与"敏"的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别开生面。D.小说虽然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但更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8.小说以"还魂草"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6.D(“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内心的悲痛。)

7.C(“情节由此逐步展开”错误,本文的线索应该是还魂草的故事;“互诉心曲”在文中体现也不明显。)

8.①“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草,它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②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对人性之美的呼唤。③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寓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每点2分,任答对两点给满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和动机。

③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每点2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答案】BDG(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

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

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答案】A

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

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

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答案】(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每处1分)

(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每处1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答案】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15.B

16.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歌女没有笑容。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老病有孤舟”“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张诗“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总之,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3)诗词中常以“明月”寄相思,在这方面《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避免空调变“健康杀手”,需要对它进行定期清洗。清洗空调不仅有利于防止空调导致的呼吸道疾病,还有利于提高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一般来讲,空调每年清洗2~3次最为合适。空调的清洗应该包括空调机体外壳、过滤网、散热片以及冷凝器和蒸发器等部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当的语句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8.(4分)A:由空调污染引起的B:设定合适的温度(每空2分,若有其他答案,意思对也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施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地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打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似的,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微微、朵朵、小小”,试分析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作用。(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字词的恰当使用,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字词是怎样增强表达效果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2)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似的。

20.(3分)①“微微”表示模糊不清、淡远,符合语境中薄阴天气的特征。②“朵朵”是量词连用,表示很多朵,符合语段中指“水花”朵朵的场景。③“小小”是形容词连用,表示“很小”,更加贴合作者远望的直观感受。(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示例一:本句着一“流”字,化静为动,使“头上有云”这一静景流动起来,使画面具有动态美,让读者更觉真实可感。(4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本句着一“钻”字,将梅雨潭溅着的水花人格化,说其主动钻进我们怀里,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新奇有趣。(4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3分)(1)表示对某种认识的否定,表明定期清洗空调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还要注意空调的合理使用。

(2)修辞手法,表示“与……相似”,将梅雨潭潭面皱缬的绿的水面比作少妇的裙幅,生动形象。(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要求: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作文

【考点】驳论文写作

【命题方向】学会学习

【教考衔接】

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学会驳论文写作;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学习《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说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参考例文】

驳“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人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则曰:“未饱食而逸居,斯为禽兽。”饮食与读书,同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然而,总有人对读书持有偏见,甚或发出“读书有何用,不如美食实在”的谬论。对此,我必须大喝一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成长。

读书,是精神的滋养。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然而,网友甲却将“晒美食”视作炫耀的资本,肤浅地将之与“晒读书”比较,足见其未明读书之真谛。诚然,美食能带来口腹之欲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精神满足,是美食无法比拟的。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确,读书能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领略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由此可见,网友甲将美食与读书比较,实则是将浅薄的食欲、物质与深层次的智慧、精神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读书,是人生的导航。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每一本书都是一盏指路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网友甲将读书视为无用的消遣,忽视其指导人生的价值,实则是短视的无知。诚然,美食能带来味蕾的满足,但读书带来的方向指引,是美食无法提供的。读书能使我们明辨是非,了解人生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网友甲将读书与美食比较,实则是将瞬时的感官享受与长远的人生导向混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读书,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我在书里看我们‘你’——到处的‘你’,可贵的‘你’,由此才有沟通的机会。”读书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书籍深入了解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观点时,让我们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非曲直,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而这种批判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假善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相比之下,晒美食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社交媒体的认可,但却无法提供读书所带来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美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迪。如果我们仅仅沉迷于美食所带来的短暂快感,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读书所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影响。

读书的重要性远非美食可及。读书是是精神的滋养,是人生的导航,是前瞻性的思考。网友甲的看法是他对读书的无知和短视的表现。我们应该珍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阅读、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有深度、有内涵、有智慧的人。

七省联考是新高考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七省联考考试可以帮助新高考考生了解自己的备考水平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升。

THE END
1.新浪首页交友|征婚资料在线查婚嫁论坛郭晶晶婚纱写真秀低胸 两性|最诱惑闺房战术实拍美艳内衣模特赵薇性感新照 论坛|坛友自发5.12周年祭3G坛部落定制版G3初体验帖 热点专题 泰国政局动荡 朝鲜发射人造卫星 https://www.sina.com.cn/head/www20090515am.shtml
2.小说黑颈天鹅?上集她放弃起步时的执着,张开短小的小胳膊,双目一闭,听天由命地向前扑倒在母亲的怀里,总算走完了不过两她不知道这种感觉与她没有哥哥姐姐罩着缺乏长幼之护有否关系。 现在,她一改过去下课后留在教室里看书https://www.jianshu.com/p/522cb57ad82c
3.滚动新闻[体育] 伦敦奥运安保工作挨批 G4S公司两高管引咎辞职 9-29 13:35 [体育] 俄罗斯纪念1812卫国战争胜利[I T] 手机聊天成社交新宠 催生新型交友模式 9-29 09:27 [国际] 英国王室决定不就哈里王子裸照事件[I T] 在线旅游业双节大打价格战 消费者想得实惠不容易 9-29 09:26 [汽车] 专家提醒:长假自驾https://www.chinanews.com/scroll-news/2012/0929/news.shtml
4.github.com/fann1993814/HanLPerceptron/commit/211a51233f9ac64+不怀好意 i 1 +不怎么 vl 95 +不怎么样 nz 13 +不怕 v 288 +不怕牺牲 vl 20 +不思+云山雾罩 vl 3 +云岗 ns 11 +云岩 nz 1 +云岩区 ns 1 +云岩寺 nz 1 +云岫楼 nz 1 ++交友 vi 159 vn 7 +交友观 nz 3 +交变电场 l 1 +交叠 gm 5 +交口 n 145 +交口县 ns https://github.com/fann1993814/HanLPerceptron/commit/211a51233f9ac64a36994226a1ad463f94c3b585.patch
5.这个解释这个拼音这个造句沉筱之2、拿失败当陪练,拜经验为恩师,和热情拍拖,与诚实交友,再挥动勇敢的利刀,杀掉困难这个仇人,里弥漫着苦艾和汗酸的味儿,隔板后面,不知谁的强壮肺部发出均匀的鼾声,神像前面点着一盏红玻璃罩的王心还是有些失落,谁都不想别人说自己不是个天才,重新调整了一下心态,王心从怀里取出了黑晶学院的小https://www.chazidian.com/zuci-%E8%BF%99%E4%B8%AA/
6.未曾停歇的精神之旅——冯至创作的生命坐标与现场山东新闻[35]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289页。[66]冯至:《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未曾停歇的精神之旅——冯至创作的生http://sd.dzwww.com/sdnews/202108/t20210814_8933921.htm
7.精品保护鲸鱼英语作文23篇我叫乐乐,是一条快乐的小鲸鱼,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海水湛蓝湛蓝的,美极了!这里有可爱的海星,有五彩的珊瑚,还有小小的鱼儿……我在这里幸福地生活着,无聊了,就和我的伙伴一起玩耍;累了,就躺在妈妈的怀里休息;饿了,就和爸爸一起去找吃的…… https://www.ruiwen.com/zuowen/qitaleiyingyuzuowen/3462745.html
8.[推特翻译]绿仙的推特问答合集[更新7月20号][目前共7弹]NGA个问题因为很好奇所以就想问了,之前绿仙在bilibili限定时候说过日本知道BLACK的也不多,所以好奇日本喜欢假面骑士的人以前都是怎么观看假面骑士,中国的假面骑士粉丝们因为,小时候有DVD和光碟所以大多数都是从假面骑士一号到zi-o都是知道的,也包括假面骑士真和假面骑士ZO和假面骑士J,甚至因为bilibili的缘故假面骑士G也是https://bbs.nga.cn/read.php?_ff=7&forder_by=postdatedesc&tid=17847133
9.有关四年级西湖作文(精选11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西湖作文1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西湖作文 篇1 人们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来到西湖印入眼帘的有:柳树,石凳,花草与湖水。 柳树垂下https://www.yuwenmi.com/zuowen/sinianji/279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