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构建高校思政文化作为基本任务,紧抓“互联网+”新机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构建强基固本、立德树人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明确发展思路夯实创新基础
学院明确“互联网+”与思政文化构建深度融合是把握“互联网+”机遇、构建良好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学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互联网+”思政育人环境,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凸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学院积极组织“形策”“概论”等5个教研室开展线上课程建设工作,建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教学资源齐全的“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5门主干课程的在线课程。
丰富教学举措提升课堂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各高校广泛应用,众多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出现,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落地落实提供了动力。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好技术手段和网络阵地,发挥好各种活动载体的作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有效性,真正实现思政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视频解说、情景再现、互动交流等生动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实践,极大提升了思政教学实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学院积极动员、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校“互联网+”大赛,利用专业优势对接校内外资源,着力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
建强教师队伍凝聚育人合力
强化思政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力量,重点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强思政理论教育队伍,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与思政教育异曲同工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院借助“互联网+”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文化育人推动思政育人,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学院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媒介素养及网络安全专题培训,以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责任制为关键举措,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加强正面宣传和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学院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全覆盖开展安全教育暨学风建设主题班会,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在大学期间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优良班风学风,为平安校园、平安学院建设贡献力量。
学院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开展“我为贵州代言”网络直播。学生身着民族服装,讲解贵州遵义、六盘水等9个地州市的革命史、脱贫攻坚成果等案例,用精彩生动的讲述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在直播平台引发广泛好评,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