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开放大学坚持面向基层办学,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教育之路。
文/《在线学习》主笔刘增辉
云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罗国权
2012年12月26日,教育部批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云南开放大学,成为全国六所之一、中西部唯一试点建设的开放大学。
“云南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办学极大地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有力地开发了云南的人力资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日前,云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罗国权对本刊表示。
他说,“一路走来,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开放大学的生命力在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山区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正是因为坚持面向基层,才使云南开放大学发展壮大,从规模到质量到品牌到层次,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教育之路,乡村人才振兴“云南方案”就是对这种坚持的最好诠释。
现代化云南需要开放大学
在线学习
云南开放大学挂牌10年了,应该如何认识学校之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罗国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但各省参差不齐,2021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50.05%,几乎全国垫底。所以,高等教育在云南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很多产业向云南转移,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群众文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云南省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12年,云南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可以说正当其时。经过10年发展,学校从2012年的约3000名毕业生,已跃升到现在的每年3万人左右。“十四五”期间,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可达到5万人。2021年云南常住人口为4720.93万人,我们的毕业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云南开放大学对建设现代化的云南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以项目式教育呈现开大特色
挂牌至今,云南开放大学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罗国权:从扩大规模到规范管理,到提升质量到打造品牌,再到提高层次,这是我们走过的发展之路。
扩大规模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因为有规模才能满足需求,才能提高质量。云南开大2012年招生只有几千人;2015年开始扩大招生,每年招收学生5万人,到2018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0万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我们开始规范管理,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办学体系,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
从2018年开始,学校把主要精力用于提升质量。其中一个有特色又有效的举措是,我们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大数据对办学体系和每个教学点进行全面管理,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每个行为过程、每个老师的每次教学和知识服务过程进行大数据记录,可以开展大数据评价评估,让学习者真正有学习的经历,让老师的教学和知识服务真正到位。目前社会反响较好,认为开放教育比其他成人教育标准高、要求严。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更主动,让学习从枯燥变成有趣的事情。我们要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打造品牌,使开放大学成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另外一种教育。我们积极推动开放教育专业硕士建设,包括文化旅游、经济管理、工科等专业,提升办学层次。
云南开放大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坚持面向基层的办学方向。开放教育的生命力在基层,这是我10年来最深刻的体会。我们要一直坚持这样的办学方向,而且要从面向社会泛泛招生,向做项目、做大项目转变,研究项目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项目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式开放教育更有针对性,如果能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做下去,开放教育就会不同于传统的电大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从而展现出开放大学的特色。
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云南方案”
罗国权:服务乡村振兴是开放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下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云南开放大学有体制机制、办学体系、教育数字化等优势,有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与服务体系的云南省学分银行,能有效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订单式培养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按需定教靶向教学,有覆盖省、州市、县区的办学服务体系,并将逐步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有“互联网+教育”价值凸显的办学体系。
为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罗国权: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培养,2018年5月,开始实施《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并成立了由6家单位参与的省级项目工作组。“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化推进,云南开放大学具体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学校成立了云南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专门负责村(社区)干部“双提升”项目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根据村干部培养需求,按照“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做到了“三结合三对接”,即:村干部双提升项目与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当地村干部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地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求对接,课程开设与学员工作需求对接,课程实践与学员实际工作应用对接。以订单式专业及课程设置,不断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行动计划”中,学校是如何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的?
学校以农村学员为中心,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优势,搭建了云南乡村振兴学习网、手机App移动端平台以及直播课堂,学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时时处处地学习网上优质课程资源,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目前,网上教学视频资源共6861个,测试题7768套,移动数字图书资源近10万册,线下有导学、助学、教学管理、实践指导等教师以及532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学员提供各项学习支持服务。此外,学校还通过线下集中活动(开学典礼、面授辅导、实践教学、毕业典礼等),增加学员情感交流,促进学员学习热情,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及荣誉感。
云南开放大学做出了很多创新,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罗国权:通过线上学习增理论、课堂教学强技巧、实地观摩学经验,学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切实增强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带领群众致富等本领,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起到了“头雁”效应,获得了各类各级表彰。2020年被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同时认定为全国和云南省“终身学习学习品牌项目”,吸引了大批省内外高校前来学习。
云南开放大学将持续推进“行动计划”走向深入,为全面推进人才振兴提供“云南方案”,为农村基层党建领头雁人才培养打造“云南品牌”,为推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发挥“云南优势”。
搭建云南教育对外合作新平台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对高等学校的新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罗国权: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三个定位”,积极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云南省正在走向我国对外开放“前沿”。《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指出“依法依规探索国际化办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此,推进与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民生合作,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获得感,是云南开放大学服务国家和云南省战略、落实教育“走出去”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
请谈谈近年来学校在对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
罗国权:近年来,云南开放大学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开放教育的国际化道路和模式。学校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党管外事”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富有成效。
学校跟随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学习中心。目前建有马尔代夫境外学习中心、斯里兰卡境外学习中心、孟加拉境外学习中心,开展“中文+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工作。
请您谈谈对开放大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罗国权:我一直认为,开放教育是一种可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高质量的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形式,非常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的需求。原因有二。一是开放教育成本低,可以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二是开放教育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困难家庭,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弱。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点知识和技能,并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一直是我们内心的愿望。我们真诚地期待,国家能够给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放大学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鼓励。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云南开放大学将更好地推进学校建设,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