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和架构的角度聊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前言一网络身份认证的发展历史1.无身份时期互联网出现的早期

互联网出现的早期,所有的网络请求都是匿名的,没有身份信息,且网络通信不够普及,普通人也无法随意的接入互联网。

这个时期的身份往往是通过IP地址作为认证,比如1.2.3.4表示A单位,5.6.7.8表示B单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通用户也可以接入互联网了,且随着网络基建设施(如DNS,邮件服务等)的完善,网络身份认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的互联网服务还不能称之为公共的基础设施,而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沟通方式。

此时网络服务可能因自己的业务需求,需要用户上传身份证、真实姓名、手机号等信息作为实名身份凭证,网络服务再依赖于国家身份证信息库对用户提交的实名身份信息进行验证。而此时的身份认证只能说解决了一些数据归属的权限控制问题。

与其说是身份认证,不如说只是一堆账号/密码。

互联网正式进入了百家齐放的时代,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可能需要记忆大量的账号密码。

此时,我们往往称之为Web1.0时代,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热火朝天的时代。这个时代真正出现了上网的概念。

随着大量的互联网应用的出现,类似一些企业级服务往往需要对自家的服务进行统一身份认证,此时需要一种统一身份认证的解决方案。

而国内开始进入OAuth2.0时代,应该是微博开始在国内爆火的时代。

随着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服务的大火,国内开始进入了Web2.0的时代,也同时进入了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时代。随着大量SNS服务的出现,互联网出现了用户身份的概念,也同时慢慢开始了上网到在网的转变。此时,OAuth2.0才广泛的在国内铺开。

至今,OAuth2.0服务被大量应用到身份认证服务中,不论是自家的系统还是第三方的服务,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案来对用户身份进行有限的共享,达到敏感数据统一管理,仅开放公开的身份信息(如OpenID、昵称等)给到第三方服务。

但此时仍然存在账号/密码记忆、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证/姓名)等问题。

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网络实名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网络实名制维护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但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一些问题。

大量的实名认证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证件的入口增多,用户体验糟糕且用户身份证泄露概率变大。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来了,可以说解决了上述这些根本的问题。

我们先来聊聊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

如果某大厂突然停止了服务,那用户将无法访问大量的服务。那么,如果出现了个国家级的OAuth2.0服务呢?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你干脆报我名字得了!”

如果,出现了个国家级的OAuth2.0服务,我们也不需要向这个服务上传身份证(国字头的服务,本身就知道我们的身份证),然后由这个服务来对其他的服务提供认证信息,那是不是就彻底解决掉这个敏感信息泄露的问题呢?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你干脆继续报我名字得了!”

都是国字头的服务了,实名制上网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将从架构的角度来构思这个服务,当然实际的服务架构可能跟我们的猜想和设计不一致。

每个人的身份证可以作为用户的唯一标识,用户可以基于身份证创建一个账号,然后设置一个口令作为密码。通过OAuth2.0标准将用户信息公开,比如提供网号、当前是否成年(非出生日期)、性别、籍贯(非详细地址)等。流程图如下:

sequenceDiagram居民->>派出所:办理出生证明派出所-->>公安部:登记出生证明公安部-->>公安部:生成身份证号公安部-->>公安部:制作身份证公安部--)派出所:邮寄身份证派出所-)居民:办理完成此时,用户拿到了身份证。

按目前看到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设计,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

以下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中心App将简称为APP,公安部身份数据库将简称为公安数据。

sequenceDiagram居民->>APP:打开AppAPP-->>APP:NFC扫描身份证得到身份证**加密ID**APP-->>APP:设置口令、绑定手机号APP-->>公安数据:上传加密ID/手机号/口令公安数据-->>公安数据:解密身份证公安数据-->>公安数据:为用户初始化公开身份,如**网号**公安数据--)APP:返回网络公开身份APP-)居民:开通成功这里我们能看到,App使用了NFC扫描获取身份证里的加密信息,保证了用户身份不被伪造。(如果没有NFC,可以去政务大厅等官方机构去开通),即使身份证被别人使用开通了,App上也能看到并远程注销身份。

目前很多应用都还没有接入,下面的图只是产品架构的设计思路。

这个问题得等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可能加上一些国家的推广和要求,应用侧也会陆陆续续的支持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了。

尽管减少了用户向第三方服务提供敏感信息的机会,但集中化的身份认证服务本身也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面对数亿用户的日常使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考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身份认证体系的互操作性。

THE END
1.网络身份认证迎来“新路径”,保护个人身份信息有了“新选择2024年7月26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中所提出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将对互联网服务网络身份认证机制带来新的变化,其兼具安全与便捷的特点也将促使其可能成为广大网民进行网络身份认证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2408/t20240809_15438237.htm
2.用最通俗的语言,聊聊到底什么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这段时间,《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公众关注。 这是由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研究起草的一个征集意见稿,旨在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按照国社的报道,基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自然人在互联网服务中依法需要登记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1509229&efid=qO4qGgwPL6uK0uF1TxPPFA
3.国家建设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一身份认证据界面新闻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研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征求公众意见稿),现征求公众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国家建设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国家机关和社会提供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 https://www.yixinjie.com/lib/uias-21928.html
4.防沉迷监管持续升级!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将落地9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通知。其中指出,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实施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完善游戏产品分类、内容审核、时长限制等措施。 《纲要》在儿童与安全章节提出目标:预防和干预儿童沉迷网络,有效治理不良信息、泄露隐私等问题。具体措施方面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9/30/c5795618.html
5.关于启用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通知为提高学校智慧校园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满足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解决弱口令等网络安全问题。在前期已开展“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的试运行工作基础之上,学校将于2023年10月19日15:00正式上线启用全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下统称统一身份认证),此系统的方便之处及好处是为了实现校园用户采用一套用户名https://wlzx.aynu.edu.cn/info/1047/2046.htm
6.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7942081.html
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聚焦法治力量护航数字中国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十七处处长蒋文合发表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总体情况介绍》,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主要目标是建设全国统一的网络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形成全网认同的网络身份体系,减少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等实名信息的直接使用,同时实现网络身份于现实身份的关联映射、认证转换,打通网https://www.hubpd.com/detail/index.html?contentId=1441151880761001478
8.网络中心b)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学校公共大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大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c)支持基于大数据的反馈和决策,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校务公开,提升院校治理水平; d)基于利益相关方,制定多元参与、协同发力的“数字校园”政策,构建人机结合、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9.云计算学习有了统一身份认证,租户登录云端并访问应用系统的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租户登录云端并访问应用系统的过程 租户甲首次登录云端的应用系统 5(第 1 步),但被告知要先去统一认证中心获取票据(第 2 步),拿到票据之后返回并访问应用系统 5(第 3 步),然后凭票据直接访问应用系统 3(第 4 步)、应用系统 2(第 5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543283/article/details/102748758
10.从国家治理视角看网络身份认证的现状和困境欧盟将推动网络身份认证作为维护网络安全、推动欧洲人员跨境流动管理的长期举措。早在1998年,欧盟就启动了第五次技术发展和示范研究框架计划(FP5),该框架围绕电子政务、个人隐私保护等议题开展了网络身份管理研究。此后,欧盟开始推动从认证模式定到建立通用eID(Electronic Identity)框架到统一国家eID到欧盟承认国家eID到推动https://www.51cto.com/article/547656.html
11.“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公安部领导下组织建设,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互联网+”重大工程基础 保障类项目,为各行业提供统一、权威、多级可信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 设计原则 CTID平台根据沈昌祥院士提出的“三据四不”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坚持“安全可控https://easyctid.cn/newsView?id=23
12.国家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3、国家政府服务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技术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该系统,国家政府服务平台首次建立了国家权威身份认证体系,有效支持政府平台用户实现“单点登录、全网络漫游”。 3.注册材料包括:①《阜阳市直属事业单位公开引进工作人员资格考试登记表》(附件2)按规定填写并签字;②身份证(正反面);③教育部留学https://www.yixinjie.net/news/show-48665.html
13.小贝说安全数安条例百问86:关于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了增强互认,后来还出现了“桥CA”的建设思路。《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条例》规定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系统与其不同,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统一建设的国家级网络身份认证工程,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设施,由国家权威机构负责运营。 五是,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不排斥现有各种身份认证方案。建立了网络身份https://www.ztcia.com/newsinfo/2278045.html
14.“网络身份证”已上线67个app和嘲,记者实测顺丰等多个app仍需再次8月2日,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试点版)已经在多个应用商店上线,其中,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用户可从腾讯应用宝、华为应用市场、OPPO软件商店、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vivo应用商店、荣耀应用市场下载;苹果操作系统的手机用户可从苹果应用商店下载。 记者成功申请“网络身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2408/t20240802_14595496.htm
15.打造未成年人“网络身份证”,让限游令没有后窗这次《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是从底层技术、管理源头上,封堵住未成年人规避限游令的“后窗”,做到“全国一张网,全网一盘棋”,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避免之前商家卖家在不同游戏、不同平台之间用“信息深沟”,搞闪展腾挪。 https://m.gmw.cn/2021-09/28/content_1302617067.htm
16.普法宣传︱保护未成年人,这些知识要牢记!澎湃号·政务1.防止网络沉迷,国家建立统一认证系统 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04043
17.CTID平台:中国特色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实践一、网络可信身份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网络可信身份管理能力建设。欧盟于2006年发布《2010泛欧洲电子身份证管理框架路线图》,但由于欧盟各国国情不同,截至2017年,仅实现了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少数国家的统一联网电子身份认证。印度于2009年成立了唯一身份管理局,并开始实施“唯一身份识别计划”。截至https://www.oidaa.org.cn/news/newsinfo/68.html
18.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精选11篇)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系统很多,我们要根据学校的财力分期投资建设,先建设好“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基础平台,再考虑建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系统如“迎新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离校服务系统”,其它系统最后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与多媒体应用系统建设、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开放的虚拟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150925101805_31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