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澳同一堂课·中小学智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在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数字化行动,展示粤港澳三地中小学AI助推智慧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转型的方法与策略,推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承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湖高级中学协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海东和深圳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马莉分别致辞并讲话,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姚轶洁主持开幕式。活动内容精彩丰富,包括“AI助教”“AI助学”和“AI助研”三大环节。全省约300名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线上累计32.8万次点播量。
图1活动现场
开幕式上,李海东强调,“要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机遇,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数字画像,同步开展数字化教研”以及“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挑战”。他希望粤港澳中小学共同努力,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教育智能化发展,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和智能体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图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致辞
马莉表示,本次粤港澳同一堂课交流展示活动以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的运用创新、共谋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彰显了对未来智慧教育的前瞻视野和不懈追求。
图3深圳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马莉致辞
图4深圳罗湖高级中学孙文博老师上课
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汪晓东分别对各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陈小波认为,孙文博老师的高中物理课是以学习为中心,基于AI大数据的高效课堂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该课例充分体现“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通过探索AI融合教学,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与精准评价,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育人品质。
图8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点评课例
汪晓东认为,公开课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在于使观课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听完后能够获得灵感启发。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创新性、开拓性的人才,我们需要转变学习理念,从“基于理解的学习”跨入“基于创作的学习”。借助AI,孙文博老师的高中物理课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
图9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汪晓东点评课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王学男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报告。王学男围绕“如何理性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3个问题展开演讲。王学男认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需要重新思考教育。针对人工智能挑战,要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批判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学生增强提问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图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学男副研究员作报告
图1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牟博宸主持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希哲副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理论、技术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希哲从AI赋能教育的新机遇、理论发展、个性化学习支撑技术、实践原则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报告。他认为AI能够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实现高质量的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和面向人全面发展的适性服务。AI赋能个性化学习应用包括学情预测、协作干预和问题生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6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希哲副教授作报告
“AI助研”环节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讲师欧阳硕主持。广州、深圳两地的校长、教研机构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代表介绍了区域和学校推进智慧教研的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图17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讲师欧阳硕主持活动
在“AI助研”环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詹春青主持圆桌交流,与会嘉宾围绕“智慧教研的实践、挑战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教科室曾文主任、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小学严玲珍校长、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国喜院长、河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颖敏院长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杜炫杰教授分别作为学校科组、校长、区域与市域教科院院所负责人、高校专家代表,介绍本校、本区域、市域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图21圆桌交流
曾文介绍了学校科组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他认为借助“师评+机评”双评价,使得教学环节更清晰,循证教学更灵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优化教师教学决策,助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他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情感渗透尚且存在一定难度。
严玲珍介绍学校整校推进CSMS(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的实践,她认为借助CSMS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有了较为科学的测评方法。教师通过解读CSMS智能化、自动化生成的大数据报告,不仅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反观自己的课堂,又能得到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使得年青教师更快站稳讲台,助推年青教师专业发展。她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机器无法识别学科特性,需要学科教师、教研员全程分析与指导。
张国喜介绍了区域推进多模态教学评价的实现,他认为借助智慧教研实现了双画像,即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数字画像+给教研员的教研视导进行数字画像,实现了备课-教学-评价的闭环。他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难以做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规模化学习的平衡与统一。
李颖敏介绍了河源市作为广东省唯一整市、全学科推进CSMS的代表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建章立制,凝聚市域与区域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力量,打通市、区、校、学科的链条,有效整合,有序推进。她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教师解读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报告有难度,有必要开发智能体帮助更广泛的教师群体更科学、精准、正确地解读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杜炫杰教授总结了一线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具有数据性、循证性两大特点。他认为,开展智慧教研实践的本质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智慧教研以其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精准评价为传统教研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得益于数据这一生产资料。因此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有效应用决定了智慧教研的成效是否显著,因此循证教学与评价必须基于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支持与前沿的智能分析技术的支撑。他指出,未来智慧教研应该朝着注重情感渗透与人机互动的方向发展,对教师而言,AI犹如陪伴式的个性化教学助手也会成为现实。当然,不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融合,应遵循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发展与成长自然规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姚轶洁对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2019年起举办“广东省中小学智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年,每年展示的优质智慧课堂始终依托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断迭代发展,逐步呈现出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向学科教学范式转型、学校育人体系重塑不断拓展深化的演变趋势,体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未来,省教育研究院将进一步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大趋势,点燃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情热忱,拥抱数字化教育发展新生态,不断创新教研方式,强教研、强教育,力争教研有智慧,教师有发展,学生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