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林业局林业要闻铜鼓县深化林改让青山绿水成为林农“幸福靠山”

铜鼓县素有“赣西北明珠”之称,森林覆盖面积高达88.04%。近年来,铜鼓县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整合零散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组建合作组织联农带农等举措,让林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自然风光等要素充分激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良、百姓富足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小山变大山,规模经营释放潜能。

铜鼓县过去林权分散,农户各自经营小片林地,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林地缺乏管护,加上资金投入不足,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林业资源潜力未得到发挥。

为解决碎片化林地资源效益不足的难题,铜鼓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成立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建立交易规则、平台搭建、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服务标准、监督管理“六统一”的林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机制,“化零为整”推进林地集中连片开发,整合做大林业“资产包”。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各类山林面积达49万亩,累计流转交易金额4.5亿元。

三都镇大槽村村民卢涛便是改革的受益者。初冬时节,铜鼓县的高标准改造的竹林迎来丰收季。在三都镇大槽村,挺拔翠绿的毛竹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只见竹林下,村民卢涛和父亲正在挖冬笋。“自从竹林搞了高标准改造,春笋和冬笋那可是比以前多多啦!”卢涛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边说着,卢涛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挖到的冬笋轻轻放入身旁的编织袋,不一会儿,编织袋就被装满了。

卢涛今年34岁,原来一直在外务工,但他一直心系家乡,看到村里毛竹林发展的潜力后,便决定返乡创业,投身毛竹林改造工作,并在村里的合作社担任理事。他家有150亩毛竹林,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100多亩的高标准改造。卢涛说:“竹林经过高标准改造,冬春笋明显增多,现在我每天都可以挖八十多斤冬笋,日收入五百元左右。”

在大槽村,像卢涛这样积极参与毛竹林高改的村民还有很多。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介绍,村民们改造毛竹林的热情十分高涨。村民曾继兰兄弟完成了近300亩的毛竹林高改,邹蛟隆5兄弟完成300多亩,曾继成完成120亩,全村累计完成4000余亩,在全县位居首位。

二、林上至林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冬天的铜鼓,群山银装素裹。走进铜鼓县上四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温陆军在林间忙碌,时而踩踩土,检查土壤状况。

温陆军谈起过去他在木地板加工厂务工时,收入特别不稳定。“但现在不一样喽!”温陆军脸上洋溢起欣慰的笑容,“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黄精种苗,还有专业人员定期来做技术指导,销售方面也不用我们费心。我们只要按照要求把林地管理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精细的加工流程与品牌的塑造推广,使得林下产品实现了质的跃升。“我们会依据小班地块的不同林情,把地块分阶段转包给农户,实行分季节种植,同时统一供应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品牌打造、销售途径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江西省与杉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敏学说,企业生产黄精果脯、青钱柳茶、羊肚菌等特色产品,规模化的运营模式提升了林下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这是铜鼓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针对林地分散以及撂荒等碎片化困境,铜鼓县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职能,鼓励多元主体搞活林地经营权,把分属国有林场、村集体和农户且难以达成规模效益的林地资源整合起来,推进集中连片的开发利用。同时,充分施展“有效市场”的主导效能,由企业进行科学管控,依照不同地块的资源特性,合理规划小班,再分包到农户,由农户负责精细耕作,企业承担统购统销工作,给予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以此收获适度规模的经济效益。

三、大手牵小手联农带农持续增收。

在铜鼓县花山生态公益型林场,村民王东生正穿梭在茂密的林间,查看黄精的生长情况。

花山生态公益型林场所在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条件。林场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周边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王东生便是其中积极响应的一员。

林场在发展林下黄精种植产业时,采取了一系列联农带农措施。林场负责前期的土地整理、种苗引进以及技术指导等基础工作。“一开始我对黄精种植一窍不通,全靠林场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王东生回忆道。他还利用林场的林地资源,在林区散养了一些羊、猪和鸡,这些禽畜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得十分健壮,为他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铜鼓县积极引导林农带山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等经营主体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林业有机衔接,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大市场。

花山林场场长陈桂秀介绍,在林场通过承包林地发展林业产业的林农还有很多,他们因地制宜种植不同林下经济作物,林菌、林药、林蜂、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和特色经济林。2022年至今,林场带动改制职工及周边村民130余人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林农直接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铜鼓县积极推行“党建+林下经济”、“党组织+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林场+合作社+林农”、“林场+企业+改制职工”等多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铜鼓县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合作方式,形成基地种植、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森林康养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惠及当地农户1400多户,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5.6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

THE END
1.林业站年终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林业站年终工作总结 篇1 一年来,我乡的林业工作在乡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https://www.meiweny.cn/aiqing/aiqingbaodian/230928.html
2.林业站工作总结14篇林业站工作总结14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业站工作总结,仅供参考https://www.yjbys.com/zongjie/gerenzongjie/1653013.html
3.基层林业站划归乡镇管理,就能够更好的管理好森林资源吗?八十年代跨出校门,步入乡镇从事林业工作,亲历了林业站的发展过程,历历在目。那时没有林业站的概念,干林业的称“林业员”,人财物都属于乡镇,业务受林业局指导,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育苗、造林设计、验收,平时和政府工作人员一样包村下乡,因此也不具备系统的管理森林资源的条件。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964039069633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