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如何协同发展,社区共管是重要方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千佛山开展《大熊猫小种群生态科普廊道建设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触及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居民生计的大课题。既要引导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又要让他们从中受益。
培训当地人员“生态护林员”
2021年底,千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四川省科学院的帮助下注册了全国首家生态护林员协会。
这50余名生态护林员就成为联接协调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纽带,也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使者,对身处的山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项目培训,护林员对于发挥自己在保护地与社区之间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完成了从巡护监测知识技能到自然教育能力转化。
打造千佛山自然教育优秀品牌
项目在猫儿沟推进时,展开了一场“当地儿童自然教育缺失症”的抢救。
在青山公益资金的支持下,项目组开展了千佛山熊猫“护二代”“科学少年”等帮助自然教育品牌的建立。
在这一年,项目组举办了“小小解说员”“荒野侦探”“手工小匠”等自然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一讲到千佛山的孩子,项目组更是难以克制的赞美“山里的孩子学习能力很棒,执行力也很强,这属于是兴趣驱动”。
在项目组的指导下,护林员将保护区里的花鸟鱼虫、山山水水制作成昆虫旅馆和鸟屋等课件。让生态护林员根据昆虫喜爱的居住环境、材料进行设计及收集,并对制作昆虫旅馆和鸟屋的过程和原理标准化,最终形成可操作性的手册,纳入协会开展科普教育的产品。通过项目组的讲解,护林员明白了亲手制作、过程标准化的价值就是未来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沉浸式的观察学习自然知识。
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在保护区内开展了十几场自然教育实践课活动,覆盖到绵阳、成都等多个地区的学生。得到千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认可和称赞。
推动猫儿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项目组凌琴说,怎么带动社区居民成为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如何赢得猫儿沟社区居民的信任,是项目进行下去的关键。
2017年8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美团外卖携手设立青山公益专项基金,2021年,在85余万美团外卖青山公益商家的共同参与和贡献下,发起了“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
两年来,青山公益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路径,围绕保护地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周边社区生计替代项目、一线科研实践项目。为28个项目地的难点破题。因此释放猫儿沟当地生态价值,打造生态产品的有效方法,就藏在青山公益的解决方案之中。青山公益和一线科研团队共同携手下这盘生态棋,猫儿沟必然焕然一新。
青山公益首先帮助项目组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标牌标识认证、开展自然教育基地设计等全方位“打法”,开拓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青山公益还为项目组提供资金,开展试点性生态产品种植养殖的活动,从中华蜂和绞股蓝两个品种入手。
目前,绞股蓝已经开展大规模种植,第一批中华蜂蜜产品已经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有了经济效益。打造了像崖壁蜂场这种有趣、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教育体验点……当地居民兴奋地说“在网上卖自己家乡的产品,不仅卖出了对家乡的自信、自豪,更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生态产品才是宝啊。”
未来,青山公益将继续依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美团外卖的平台之力,进一步丰富所支持的生态保护类项目维度,为更多一线工作者创造有利条件将生态价值落地,打造生态转化模式,产生“1+1>2”的力量,激活绿水青山潜能,酝酿着生态价值新一轮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