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明市按照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职能立站、质量建站、能力强站、服务兴站”的要求,不断提升林业站作为林业治理和林长制落实的基层节点作用,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三明在全省林长制考核中获第一名,入选国家全面推行林长制正向激励市。全市11个县(市、区)共有林业站130个,其中86个完成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率达66.2%,居全国前列。2023年6月1日,全国林业站和生态护林员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基层林业站建设和林长制工作成效获国家林草局肯定推广。
建管并举创活机制
理顺林业站职责机构,创新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建出成效、管出规范。
政策保障稳机构。明确各乡镇林业站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驻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障机构、职能稳定。推动将乐、建宁、清流等县出台林业站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人员补充、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保障,有效调动林业基层人员的积极性。
加大投入强规范。在标准站建设要求基础上,创新出台林业站“八有”建设规范,即:有标准站房、统一标识、设施设备、智慧管理、按编配员、护林队伍、规范图表、服务窗口。“十三五”以来全市投入6730万元推进林业站建设,目前全市130个林业站均建成自有业务用房,站房平均面积达780m2,实现站容站貌整洁美观,站牌站标醒目清晰。
智慧管理优设施。提升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完善智慧指挥及森林巡护调度等智能化模块,近90%的林业站配有巡护车辆,并备有医药箱、老花镜等便民物品,保障职能高效运转,服务温馨便捷。
量质齐抓建强队伍
持续抓好基层人员培养和护林队伍,确保基层林业队伍人员稳定和素质提升。
人员引进年轻化。坚持“当地生源当地用”原则,与林业大中专院校开展合作,实施林业站专技人员招生、培养、就业“三定向”模式,学员3年的在校学习中就到林业站实习、跟班,毕业即能适应岗位,而且熟悉乡情乡话,人员招得进、留得住。目前,全市林业站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比近80%,35岁以下年轻人占25%,实现了“老中青结合、传帮带接续”良好循环。
队伍管理专业化。全面推行“精细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生态护林员管理模式,按照“村推、乡聘、站管、局统筹”原则,优先让符合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保护人员,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稳定了生态护林员队伍。近五年,年均投入5500万元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泰宁等县为生态护林员购买“林长制林安保险”,将生态护林员绩效与所管护林子的保险收益相挂钩,提升生态护林员巡林积极性。
速效同增抓实管护
积极推动基层队伍整合优化,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综合巡护模式,提升资源管护效能。
力量整合提升执法效能。创新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即林业站长兼任执法中队队长,带好林业站、执法队和生态护林员3支队伍,整合设立56个基层林业执法中队,实现生态护林员“岗哨发现”、林业站“技术鉴定”、执法中队“立案查处”无缝衔接。建立“一林一警”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行刑衔接不畅问题。202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森林督查图斑案件清零,全市涉林案件发生率从2018年起逐年比降约23%,近五年未发生大案要案。
联动融合提升防灾能力。建立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林业站发动乡镇应急办、派出所等各方力量,针对重点时令、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开展联合宣教、联合巡查、联合演练,并牵头各包村(管护站)人员和生态护林员、监管员协同作战,有效遏制火灾发生及有害生物疫情蔓延。
内外兼修做优服务
对内当好参谋助手,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到一线;对外服务林农群众,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助力林长履职。建立基层林长制工作协同机制,推动在林业站设立乡镇林长办,实现“近距离”会议会商、林情通报、联合巡林,将森林管护、资源培育、林业改革发展等各项林长制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优化林业服务。创新承诺制采伐审批机制,做到“两宽、两简”,即放宽林木采伐蓄积、年龄,简化设计材料、精简审核程序,实现林业站“一站式”办理采伐审批、植物检疫、调查设计等事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去年3月沙县区高桥镇某村民申请办理9立方米蓄积的采伐审批,依托县、乡(镇)二级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90分钟办结,全程免费。
推动林改落地。为适应林权流转交易等林业改革需要,在林业站窗口建立“共享联办”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提供林权纠纷调处、政策咨询等服务。方便林农林企查阅林权转让、木材供需、金融政策等信息,2021年以来全市林业站共带动林权流转交易65次、面积1.5万亩,落实林业信贷3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