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森林疗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股热潮正是林业发展百年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对森林保护带来了很多挑战。
如何正确认识“森林疗养”?
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森林疗养”?
怎么发展“森林疗养”?
这是国内林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重新认识森林疗养
(一)森林疗养的理念
森林疗养是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静息、森林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辅助和替代治疗方法,它的本质是以森林为主体的疗养地医疗。
传统医疗是去医院,打针、吃药、做手术是主要手段,而疗养地医疗是以自然为药,日光浴、空气浴、气候疗法、地形疗法、芳香疗法、作业疗法、森林疗法、温泉疗法都是主要手段。
森林疗养就是以森林为主体的疗养地医疗,应该主要应用植物、森林及其环境有关的辅助和替代治疗方法。
森林疗养是在森林浴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森林浴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是森林疗养有明确的疗养目标,需要对森林环境进行评估,疗养课程需要得到医学证实,疗养效果评估监测方法可信,一般还需要森林疗养师现场指导。
对森林环境进行评估是为了确保疗养环境的有效性;疗养课程是为了解决在什么样森林中、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森林疗养师是为了确保森林疗养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的专业性人才。
(二)森林疗养的挑战
(三)森林疗养的产业与福祉
不同流派有不同技术特征,不同技术支撑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为森林疗养产业化和福祉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未来我们不仅要推动森林疗养适用医疗保险,培育新兴产业;也要融合养老、助残和儿童疗育工作,推动国家立法保障公民的福祉。
在整个森林疗养产业体系中,第一产业中的造林和经营,第二产业中木材加工,第三产业中的森林旅游,都能够开发成为健康管理的手段。也就是说,植树、修枝、伐木、种蘑菇、木工制作、森林观光都可以是森林疗养的实现手段,森林疗养需要做的是,根据访客健康管理需求而选择干预方法。有多样的业态,才可能有多样的森林疗法;有多样的森林疗法,森林疗养才能在医疗、健康、养老、助残和儿童疗育等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才能实现多点盈利。
二、北京市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从2013年全面启动了森林疗养理念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工作,在学术交流、研究实证、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大胆引进理念
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陆续组织翻译出版了《森林医学》《森林疗养学》《森林疗养与儿童康复》等专著,率先将森林疗养理念引入国内。为了让森林疗养理念落地,北京市邀请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的不同流派专家来华讲学,针对全市林业技术骨干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此外,北京市还选派技术和管理人员赴日、韩实地考察和培训,全面掌握国外森林疗养工作动态。
(二)突出森林疗养师培训
森林疗养师培训学制2年,分为理论在线培训、实际操作培训和在职训练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严格考核。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培训森林疗养师,现已举办了4期森林疗养师培训班。北京市还开发了辐射全国的森林疗养师在线培训系统(www.foresttherapy.cn),发布了森林疗养概论、康复景观学、环境心理学等28门课程。北京市起草了《森林疗养师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森林疗养师预约服务平台,设立了森林疗养师注册和派遣制度。
(三)积极开展森林疗养基地建设
北京市在借鉴日、韩森林疗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和《森林疗养基地认证标准和审核导则》,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密云县史长峪村等地开展森林疗养步道和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示范。在此基础上,启动了松山、八达岭森林疗养基地的认证示范工作。为了掌握基础资料,北京市专门开展了森林疗养公众需求和森林疗养资源调查,编制了《北京市森林疗养产业发展规划》草案,为未来全市统筹设置森林疗养基地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四)着力实施森林医学研究和科普
三、全面提升森林疗养的建议
(一)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合作
森林疗养是我国近年来由林业和卫生行业脱颖而出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壮大,需要林业和卫生部门的协同努力,如果不能调动起医疗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合适人群走进森林体验疗养。
(二)有计划培育健康的森林疗养市场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多途径、多层次宣传森林疗养知识,使公众对森林疗养有正确认识;在宣传中应实事求是,确保森林疗养效果不被随意夸大,使森林疗养的推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进来,让森林疗养基地建设与旅游、养老、康复等其他产业相结合,坚持“谁开发、谁受益”原则,促进森林疗养产业化发展。
四是对森林疗养师和森林疗养基地的中英文申请公共服务品牌,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从试点入手,尽快出台行业标准
二是结合森林疗养基地建设,针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联合卫生部门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四是结合生态监测网络建设,适时面向市民推出和发布森林疗养指数。
(四)从严培养多层次从业人员
国外森林疗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具有熟悉森林疗养的医生、森林理疗师和森林向导等从业人员。推广森林疗养,必须加强从业人员能力建设。
一是要培训森林疗养医生,鼓励医生使用森林疗养等替代疗法;
二是以森林理疗师为目标,培训心理咨询师、瑜伽等个人健身顾问,鼓励在森林中开展业务;
三是将熟悉当地道路、了解当地森林的村民,培养成为能够开展森林讲解的森林向导。
(五)积极推动政策革新
日本出台了《关于增进森林保健功能的特别措施法》,韩国出台了《森林文化·休养法》,这些法律为发展森林疗养铺平了道路。推广森林疗养需要在森林中设置疗养、食宿、休闲、运动等设施。国内在森林中开展休闲游憩的实例不胜枚举,但是部分经营者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这就亟待国家制定适合国情、顺应疗养需求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林业行政部门尝试设立自然休养林,并纳入公益林范围。
(六)搭建平台,讲好北京故事
一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面向社会征集论文,促进森林疗养领域研究成果的交流,以研究支撑推广。
三是森林疗养项目投融资平台,将投资机构和林地所有者召集在一起,设置项目展示路径,帮助优质项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