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我国近代高等林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创建的高等农业学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40多年中,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极其缓慢,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尤为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进入新时代,林业在全面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具有愈加重要的地位,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搜集、分析大量翔实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高等林业教育近12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等林业教育;历史;成就;趋势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近代高等林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清末时期

2.民国时期

在北洋政府时期,根据191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令》(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把晚清时期所设的大多数高等农业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改名为农业专门学校,并开始划作高等教育系列。例如,191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改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同年设立林学科普通本科(3年制),并开始招生。1915年私立金陵大学开始设置林科,开启我国四年制林科本科教育的先河[3]。

192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规定,可设置单科大学,原有的农业专门学校有的改为农业大学,有的与其他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综合性大学,原农业专门学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同时系级教学组织开始由“科”调整为“系”。例如,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升格为北京农业大学,同年设森林系。1926年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其他5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了省立山东大学,其中公立农专成为省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原林学科改为林学系。至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前,共有高等农业院校19所,其中设有林科的11所,包括农业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或农林科4所,农业专门学校6所,涉林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较清末时期有所增长。这个时期在继续派往欧美日的留学生同时,一些留学生陆续回国,缓解了师资的不足,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期间我国著名林学家、教育家梁希先生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回国后任教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高等林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教育体制开始效仿美国和德国,开始编写出版本国教材,教学内容逐步本土化。例如,民国时期出版的教材有《中国木材学》(唐燿,1934)、《造园学概论》(陈植,1935)、《中国树木分类学》(陈嵘,1937)。此外,引进了教育、科研和推广三结合体制。尽管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缓慢,但是也培养了一些高质量的林业人才,为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⑤

1.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1949—1976年)

2.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1978—2011年)

3.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期高等林业教育整体进入了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该阶段国家教育政策明确强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导向和要求,包括《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年)等一系列政策。因此,这个时期高等林业教育的规模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2012年林科在校生总数和研究生在校生数分别为142348人和18216人,到2021年分别为236511人和35854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1.7倍和2倍。

图1所示,2012—2021年期间,林科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在2018年达到顶峰,但是期间整体呈增加的趋势,说明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速度,林科规模发展较快。

这个阶段发展相对较快的重要原因是林业发展需求促进了高等林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林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适应林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高等林业教育的规模有了相对较快发展。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一)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林业教育体系

我国近代高等林业教育的发端晚于发达国家,建立之初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专科教育十分落后,研究生教育近乎空白。截至1949年,共培养出各级林业人才近5000名,其中受过高等教育为3000人左右,研究生不足10人[5]。涉林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少,且无独立设置的林业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类型。目前,共有各类涉林业高等教育机构近500所,包括独立高等林业院校5所,其他院校(农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等)开设林科专业的有244所。其中,开展林科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为90个,包括科研单位1个。高等林业(生态)职业院校17所,其他涉林职业院校217所。

(二)人才培养规模取得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很小。到1949年,我国林科在校本专科生仅为541人,其中本科生507人,专科生仅有34人,当年无在校研究生。到1978年,林科在校生为9311人,是1949年的17倍。到2021年,各类涉林高校林科在校生总数达到236511人,其中专科生65240人,本科生135417人,研究生35854人。在校生总数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437倍和25倍。其中,本专科生数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371倍和22倍;研究生教育取得更为显著的增长,研究生在校生数为1978年的543倍。1949年、1978年和2021年林科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数变化情况见图2。

随着林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林业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到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教育共培养毕业生近100万人,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我国近代高等林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始于清末。1948年,全国设有农科研究所的大学只有7所,其中中央大学是唯一一所设有森林学部和较系统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大学[6]。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森林系虽然也附设了实验室和研究室,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林业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只有少数重点大学的部分优势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尚未成为大学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文革”期间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被打乱,大学毫无科研职能可谈。改革开放后,随着科研职能在高校中的重新落实和重视,林业高校的科研工作才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之后,随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先后实施,推动林业高校的科研工作步入高水平发展的台阶。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3所林业高校为例说明科研工作的现状与成就。

目前,林业院校已建有较完备的科研平台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北京林业大学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84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东北林业大学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64个,其中国家级3个。南京林业大学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50个,其中国家级1个。此外,各校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校级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近十年多来,3所林业高校发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在国外发表论文数量增长更为显著。WAJCI期刊论文数由2010年的4070篇增加到2022年的5598篇。WOS期刊论文数量2010年为628篇,至2022年达4905篇。⑩近年来,3所林业高校的教师在《Nature》和《Science》《Cell》和《PNAS》杂志发表原创性论文,标志着我国林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林业院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该校为“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教育国际化取得全方位发展

留学生教育实现了双向快速发展。清末开始我国就派遣少量林科学生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留学,但是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没有招收林科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我国林业高校开始招收留学生,实现了招收留学生的历史性转变。如今,所有林业高校均招收来自多国的留学生。同时,通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短期访学实习等项目,林业高校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学习。

与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引进众多海外专家学者和世界顶尖学术专家来校进行交流,派出大批教师赴外进行学术交流。举办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世界名校联合培养人才,与国外著名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合作科研平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联合实验室”,与美国林务局组建“木材无损检测国际联合研究所”,开展有关领域合作研究。

构筑了多元国际合作伙伴网络。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一批国际合作伙伴群体。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建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全球挑战大学联盟”等涉林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组织,为开展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高等林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新时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与国际一流林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包括:解决全球、国家和行业重大挑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科专业结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优质生源不足,就业对口率不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教师总量、杰出人才、国家级科研平台、办学经费等资源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治理体系和能力有待完善等。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功能。“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7]。在一个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世界上,林业几乎是唯一的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生产可再生资源的特别产业,从而在未来世界上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生态问题突出、优质生态产品短缺。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林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林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汲取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林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遵循林业教育发展规律,回应林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未来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适应新需求,聚焦全球和国家重大挑战

高等教育必须不断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而环境的变化则不断对大学产生新的需求,大学为适应社会必须进行改革[9]。国外发展经验也充分表明,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新需求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应依据涉林高等教育解决的问题领域和林业学科发展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随着解决问题领域的扩大和林业问题解决得日益复杂,林业学科的范围将会更加宽广,不仅包括传统的林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等),也包括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医学(公共卫生等)和社会科学。其中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等)、自然资源管理(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国家公园管理等)、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等),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社会科学(循环经济、生物经济、乡村发展、城市发展等)和交叉学科(智慧林业、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解决全球共同挑战,借鉴世界高等林业教育的经验,还应增设国际林业和环境、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对于现有学科专业,也应适应新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包括更改名称、拓宽范围和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未来的林业专业人才不仅能够解决林业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解决全球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对从业人员也有较高的职业伦理要求,因此对林业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全面。造就林科拔尖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林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对林业和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专结合的多学科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基本目标,需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专平衡”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加跨学科课程、体现新的专业知识领域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增强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改革教学方式,逐渐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加强研讨式教学、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推进科教融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加强产教融合,增加学生在企业或林业政府部门的实习工作经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在线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也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高等林业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别是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鼓励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和翻转教学,促进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

(四)加强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提高原创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增加学校经费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研究在国外著名涉林院校中被给予极大重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引育并举,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历史经验表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林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任务。国外著名涉林高校注重围绕核心发展领域引进人才,保持核心学科领域的竞争力,尤其是注重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14]

与国外著名涉林院校相比,我国林科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偏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应特别增加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要根据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统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杰出人才的引进与培育的力度,围绕核心发展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着力引进一批有国际化视野、走在国际前沿、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此外,要大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为林业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续人才资源。在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包括岗前和在岗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增加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的机会,支持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合作发表研究成果,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研的最新动态,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六)健全治理体系,为实现高等林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健全治理体系是实现高等林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鉴于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具体实际,应着力完善投入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THE END
1.林大学术林业科学研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 主讲人:李来庚 研究员 地点: 林学院报告厅(树木楼001教室) 2024-10-24 下午3:30 开放环境封装药瓶残氧量基于大数据的中国植被产品制图---人工智能在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主讲人:郭庆华 地点: 林学院报告厅 2024年4月12日 上午10:00 青藏高原植被考察与https://gjs.csuft.edu.cn/ldxs/
2.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工作动态日前,国家林草局规划院青年理论学习第四小组召开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学习心得、分享项目收获,张全洲书记以及湿地处、灾评处、卫星处主要负责人、党支部书记、专家教授和青年同志参加。 会议伊始,三个处室青年同志交流自己参与项目成果,卫星处刘晓彤分享了《202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遥感调查》的调查方法,灾评处孙志超分享了《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gzdt/20241220/599959.html
3.林业信息中心“培”出真本领“训”出新动能本报讯(通讯员 高滨 王腊月)12月9日至13日,林业信息中心举办党员干部暨党务工作者培训班,旨在提高参训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拓宽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质量。 该中心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坚持政策理论与业务知识相结合,为参训学员量身打造丰富的内容课程,涵盖政治理论、林业信https://www.imfic.com.cn/lqxw/144640.html
4.暨浙江省林学会林业数智技术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杭召开专家们的报告涵盖了森林精准培育、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林业遥感、表观组学和AI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浙江省林学会林业数智技术专委会的成立,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具体行动。专委会将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基层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数智林业融合研究。https://www.caf.ac.cn/info/1043/54140.htm
5.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各网络学习单位: 按照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安排,“林草网络学堂”现已检修完毕,将于2024年8月22日恢复使用,已报名学员可自行登录学习。2024年第二季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培训班报名截止时间由7月15日延长至9月15日。相关培训通知及学习申请表见附件: http://lgjx.org.cn/content.html?id=1393&nav=%E9%80%9A%E7%9F%A5%E5%85%AC%E5%91%8A
6.java毕业设计选题大全,题目仅供参考ssm三省学堂—学习辅助系统和论文答辩PPT723 【787】基于ssm飞机票预定购票系统 基于springboot大学生就业基于ssm+jsp网络作者与美工交流平台 springboot vue学生宿舍管理系统 【509】基于ssm影视评价论坛系统 基于ssm vue中国篮球人才管理系统 基于ssm图书馆管理系统 【661】基于ssm学生请假信息管理系统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437112/article/details/143503349
7.温州网络学堂学习流程(精选12篇)篇4:温州网络学堂学习流程 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 2008年,温州开全国先河,举办了首届中国(温州)旅游节,首次将旅游节庆和网络进行嫁接,成为旅游信息化的一大创新。 三届旅游节先后走过旅游产品专题推介、事件营销带动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共创旅游发展三个历程。使温州网络旅游节成为不仅是温州市的一个旅游活动,它也代表着中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4s7w0r2.html
8.新疆林草学堂app下载安装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app107.6 MB教育 小猿搜题拍照搜题app149.6 MB教育 应用介绍应用截图网友评论下载地址 单机100网为您推荐:在线学习app新疆林草学堂 新疆林草学堂最新版是一款专为从事林业相关的人员提供的在线学习app,内置精品课程资源,支持视频授课,还能通过平台参与课堂互动,支持系统化培训,帮助用户轻松http://www.danji100.com/app/166648.html
9.09070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生专业于1999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四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06年的吉林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于1928年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创办于1952年的吉林省林业学校和创办于1920年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https://www.kaoyan.cn/ky-mb/22/20568
10.500多个全球及各国重要数据网站集锦(老素材,而且里面的内容需要36. 金融学堂-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参考。 http://www.finasea.com/asp/articd=6&Nclassid=74 37. 经济导报 涵盖香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新闻报导。 http://www.eiahk.com 38. 经济论文 选登经济论文。 http://www.cnceo.com/school/jjlw.asp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689667.html
11.经济学常用网站36. 金融学堂-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参考。 http://www.finasea.com/asp/articd=6&;Nclassid=74 37. 经济导报 涵盖香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新闻报导。 http://www.eiahk.com 38. 经济论文 选登经济论文。 http://www.cnceo.com/school/jjlw.asp https://m.douban.com/note/413369490/
12.关于对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平果市林业局 黄宏珊 田东县国有百笔林场 李德清 田东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周诚 田东县平马镇林业站 韦炳田 田林县国有乐里林场 李梅艳 田林县乐里镇林业工作站 廖健芬 田林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站 韦学堂 西林县国有王子山林场 黄树伦 西林县林业局 岑建余 王爱丽 https://www.nnzcps.com/a/notice/provincial/493.html
13.中国农业网站综合排名百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共建。 38. 常德农经网 [http://www.] alexa综合排名:145419 常德,古称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农经网创办于2001年11月,栏目包括: 信息联播、特别报道、本市要闻、省内动态、国内动态、世界农业、财经信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1/09/4261906_128377696.shtml
14.软科排名北京林业大学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北京林业大学行业翘楚: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有中国林业教育的最高等学府之称。 多科体系:学校有6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其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有10个国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institu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15.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70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撤销建制。 1971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 1973年,干校学员陆续回到北京。4月10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建立林业研究所筹备组(1977年,农林部下文暂定为“中国农林科学院森林工业研究所”)[2]。 https://baike.sogou.com/v4559447.htm